美国投向日本的第三颗原子弹?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认为,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长崎有两颗,其中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
  据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回忆,美国从一开始就准备了三颗原子弹,投掷目标分别是广岛、小仓、长崎。美国空军509飞行大队还准备了7架飞机,用于投掷这三颗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美国又积极地进行了轰炸另外两个目标的准备工作。
  1945年8月9日凌晨3点49分,两架B-29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从美国提尼安空军基地的跑道上飞快地掠过,向轰炸目标飞去,当它们到达小仓上空时,天空中阴云翻滚,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标。机长威内斯驾驶飞机,用了45分钟时间在小仓上空来回飞了三次,最终决定放弃轰炸小仓而飞向第二目标长崎。长崎上空同样是云雾重重,但是这一次飞机是不可能带着核弹返回的,于是临时决定采用雷达轰炸。当飞机做好了投弹准备的时候,空中的云雾突然散开了,天空中出现了一个清朗的大洞,轰炸员比汉透过这个大洞,看到山谷中的一条跑道,就果断地把两颗核弹投了下去。
  事后美国战略轰炸统计局估计,约有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对于这次轰炸,美国方面一直保持沉默,没有作过任何说明和解释,只有格罗夫斯在事后听到伤亡人数时说:“这个数字比我们原来估计的要少得多。”美国方面原来估计的数字,应该是两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死亡数字,而事实上只爆炸了一颗。
  日本长崎知事致防空总本部长官、九州地方总监、西部军管区参谋长的防空报告也准确地记录:“本日10时50分,B-29两架,自熊本县天草方向北进,经岛原半岛西部橘湾上空入侵长崎市上空,11时2分投下附有降落伞的新型炸弹2个。”
  原子弹是投下了,但它们落地之后的情况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两颗原子弹只爆炸了一颗。
  由于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偏离目标约2000米,所以长崎较之广岛被害程度极轻,很少发生死亡与倒塌房屋事情。据称,另一颗未爆炸的原子弹,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是被日军大本营严密看管起来。这可谓是天赐良机,得到了一颗原子弹,如果条件可能,日本也可以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可是日本成为战败国已成定局,而且帝国大学的原子加速器已遭到了美国飞机的轰炸,要制造原子弹已不可能了。后来,日本人从民族利益考虑,便将原子弹交给了苏联。
  据说当时苏联还对日本作出过某些承诺。由于苏联已经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拉奇那里得到了美国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又从日本人手里得到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的实物,加上苏联人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在1949年8月29日4时,成功爆炸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听到这一消息,美国总统杜鲁门惊呆了。因为他知道要成功研制原子弹有多困难,自从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轰击铀,发生了裂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逃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们,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美国动用了50万人,花费了23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正因为如此,格罗夫斯曾预言过,苏联要造出原子弹至少需要20年。
  当然,也许有许多人对以上说法不屑一顾,甚至认为那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纯属子虚乌有。是否真有这第三颗原子弹,更多的证据还有待官方解密。但笔者认为,如果真有那颗未爆的原子弹,日本一定会想到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肯定会给苏联,苏联为了感谢也会作出某些承诺。美国为了抗衡另一个核大国,在东方必扶日本,在西方必扶德国。
  事实也是这样,美、苏两国的核对抗,使日本有了发展的空间。日本作为战败国不被许可发展国防力量,却节省了上万亿元的军费开支,用于国民经济发展,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苏联则因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其他因素,经济几近崩溃,最后导致解体。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各国政治家才算过账来,开始呼吁国际社会要加收日本(还有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和平经费。此时,已是腰缠万贯的日本,对此自是一笑了之,不屑一顾了。
  (责任编辑/叶筱)
其他文献
我是《发明与创新》的忠实读者,尤其对《挑战与争鸣》栏目更是情有独钟,期期必读。可谓真知灼见,篇篇精彩。的确,科学要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思考重大问题,只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求真务实、明辨是非,科学才能繁荣与进步!2004年7月1日参考消息《在梯直达九重霄》一文中介绍了美国人布拉德·爱德华兹关于“太空梯”的构想,他说,15年之内就可以在离厄瓜多尔海岸1200英里的海面上建立一个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说过:“工人的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政治人物,曾任荆州长史,以提拔后进闻名,受人尊敬。李白曾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赵占魁,农人的韩荆州是吴满有,军人的韩荆州是张治国。”这里,毛泽东列举的工农兵“韩荆州”中,赵占魁是农具厂的司炉工,吴满有是逃荒到延安的农民,张治国当时是八路军警备第三旅七团七连一班的班长,三人都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  张治国
读古书原文时,你会发现,在明朝以前是见不到“原来”二字的,全都是“元来”。是古人弄错了吗?  当然不是。《尔雅·释诂下》说,“元,首也”,“元”字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头”“脑袋”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句;《孟子·滕文公下》有“勇士不忘丧其元”句,这里的“元”用的都是本义。  《说文解字·一部》说,“元,始也。从一从兀”,其实解释的是“元”的这个引申义。春联中有一个全
我是在岭南大学的附属中学毕业的,陈寅恪先生1949年到岭南大学时,我正好升入岭南大学。他在政治历史系任教,我读的是历史专业。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我、胡景钊、张观呼。有一个学期,是1950年,陈先生讲唐代乐府,当时只有我一个人修了这门课。陈先生是用诗证史,例如,他讲《秦妇吟》,讲这首诗里看到的唐代末年的情况:皇朝、节度使、交通路线等等,竟讲了差不多半个学期。陈寅恪画像  我本应是1953年毕业的,后
在璀璨的湖湘文化中,有一条脉络源古至今,绵延千年,古老而又神秘。它自成一派,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糅着人类渔猎、农耕及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近代学者称之为“梅山文化”,而其腹地就是位于湘中娄底西部的新化一带。  早在5000多年前,蚩尤及其部族就在新化一带繁衍生息,并长久地处于“化外”的历史,是“不与中国通”的神秘之地。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名曰“新化”,取“新近归化
那是一个让无数中国人无法忘记的非常时期。那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疾病灾难。这种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恶魔,于2002年底在广东露面,肆虐一番之后便乘势而上,跨江越河,在北京,继而在全国,开始了它野蛮而又神秘的疯狂之旅。  非典流行,让正在建设小康的中国措手不及。由于它的神秘使一些百姓谈“非’色变。而每天几十例、上百例的非典病人也不断地强击着国人的神经。他国没有先例,世界无人知晓,就连对付病
我是1944年在山东嘉祥县参加战时邮局当交通员的,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许多对敌斗争的场景却经常在脑海里浮现,历历在目。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多个师计30余万人,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了突然袭击,从此,内战全面展开。在敌人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根据新的形势,7月下旬,冀鲁豫交通(邮政)七分局和所属济宁、济北、汶上、南旺、东平、嘉祥、昆山7个县交通(邮政)局分别再次转为战时邮局(简称“战邮局”),
刘迎芳没想到自己也会上新闻联播,而且有那么多记者要采访他。他的出名因为禽流感病毒。    挑战禽流感病毒    今年冬春,全国多个省份报告人禽流感病例,截至1月31日24时,已确诊8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5例死亡。这一数字比2008年全年仅有3例明显增加。  流感病毒曾给人类带来抹不去的伤痛,而禽流感很可能是一场新灾难的源头。有科学家甚至认为,每30—40年,流感将有一次“轮回”。自20
美国一家非商业性组织推出了一款可沿垂直墙面爬行的特殊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目前还没有获得正式的命名,研究人员只是将所使用的技术称为“柔性电子附着技术”。  这种新型机器人可借助静电产生的吸引力在垂直的墙壁上爬行。一系列测试表明,该型机器人不但能沿砖墙爬行,还可沿垂直的玻璃、树木、金属或混凝土爬行,至于爬行物体的表面是否导电并非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即使存在着大量的灰尘和垃圾也不会给机器人带来麻烦。机器
“液体式浮力世界钟”、“日晷指阳钟”、“环球国际钟”、“环带式多功能国际标准时钟”、“投射式世界钟”、“国际钟表表盘”、“世界时半球钟表”、“世界时全位指示”、“子母针两地时表”……走进张明德的办公室,琳琅满目的钟表世界让笔者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古今时光隧道之中。  张明德,18岁时就成为了上海染化十厂的一位操作工,这一干就是20多年。后来他毅然从染化十厂辞职,用仅有的1000元积蓄,办起了国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