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子范扬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范扬是老朋友了,彼此相处了十几年,接触比较频繁。我常去他家走动,看他作画,与其聊天,谈绘画,谈艺术,也谈当代画坛的一些作品和艺术家。我为范扬写过几篇评论文章,他因之常挂在嘴上。空闲的时候,范扬也到我家,当场画一些作品赠我。
  看范扬作画,第一个感觉是随意,第二个感觉是一遍过。一笔在手,蘸墨随意挥洒,枯涩浓淡,自由奔走,片刻之间,满纸烟云,一幅山水便呈现在面前。他画写意花鸟,心态最为放松,涂涂抹抹,枝叶相生,须臾间,信手拈来。范扬有时半开玩笑地说:“画花鸟不吃力,等于休息,等于练气功。”窗明几净,熏香沐手,铺纸捻毫,优哉游哉,浓浓淡淡地画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范扬画毕,每每自得,一种自信的神态毕现脸上。
  范扬的自信是有根源的,他的祖上可追溯至北宋的范仲淹,而他的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范曾。
  范扬曾说过:“佛学中有狮子扑象的故事,狮子所扑之象就代表‘大相’,艺术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他(指叔叔范曾)那时就不讲怎样画素描,不教我具体的技法,而是从精神上给我以提升,所以我从学画之初,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和眼界。”
  范扬属羊,性格和顺,心地实在,读书时是好学生,成名之后广交游,多朋友,画界中口碑不错。作为一个世家子弟往往聪明有余,沉稳不足,可以顿悟,不耐渐修。但范扬却能够立定精神,扎牢根基。
  范扬离开南京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他现在工作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研究所。前些日子看到一批他的皖南写生作品,笔墨更加奔放轻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组《皖南写生》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旋风,刮向中国画坛。这组山水画作品笔墨之放松、气象之博大、意境之浑厚,让我耳目一新。画中表现出来的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狂放不羁、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范扬对这组作品是这样说的:“我的山水画作品《皖南写生》是我从师古人走向师造化的一个标志性轉换。我觉得从此我可以更多地关注自然。当懂得了传统的基本原理以后,就可以师法造化、师法自然了。做自然之子,不做自然的孙子。”
  “做自然之子,不做自然的孙子。”伟哉,信然。
其他文献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将天指称为人类的父辈,天与人类是授受关系,授与受乃父与子。  天的给予,沉默无言,如同父爱。父亲年轻时,四处奔波,儿女更多地从母亲处获得衣食照顾,父亲给他们的是永远辛勤的背影。  有一位朋友,他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九十多岁,独自生活。他给父亲请了阿姨,父亲不要,说:我没你们想的那么不中用。  父亲总是不忘记自己的威严,似乎威严了才是个父亲。直到有一天,儿子生病了,九十多岁
期刊
调动人体的一切感受力,把视觉、听觉、触觉的敏感度发挥到最大,一个人物就鲜活地立起来了。  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有很多奇异的感官描写,开拓了读者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途径。小说中的黑孩沉默寡言,视觉、听觉、触觉却非常敏锐,对大自然和周围事物有着超强的感知能力。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一种是对现实世界存在的真实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感受,另一种是在梦幻色彩下,经过大脑加工后
期刊
小时候,我天真地认为,“长大”就是年龄达到18岁,长成大哥哥大姐姐、爸爸妈妈那样。但是在那一天,我突然领悟到“长大”的真正含义。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妈妈要上夜班,爸爸很晚才能回家。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眼泪都要哭干了。妈妈哄我说:“爸爸一会儿就回来了,不哭啦。明天早上,我手机给你玩,好不好?再哭就要变成花猫了!”对手机的渴望让我停止了哭闹,可是想着即将一个人留在家里,我就跟在妈妈身后
期刊
校园,是一个人的精神发源地  我的家乡在莽莽苍苍的黄淮平原伏牛山下。淮河的支流汝河、湛河在我的村庄附近交汇而注入沙河,沙河蜿蜒奔流,再与淮河会师,就成为巍然矗立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庞大水系了。  家乡的小学就在汝河大堤之下,是一幽静方正的近乎农家四合院的所在,校园门前有着幽深壕沟的寨墙,有着繁盛驳杂的各种植物,一年四季,葳蕤绸密,蓬蓬勃勃。校园西侧是操场,是我们做操、上体育课的地方。教室分布在校园东
期刊
展潇在一阵低沉且富有磁性的男声中睁开双眼,春日的阳光很和煦,正柔柔地洒在她的脸上。她抬手摸摸脑后的芯片,家庭管家的声音在空中响起:“今日天气晴,东南风3-4级……宜出游,保持好心情……”  展潇心满意足地感慨科技改变生活,带来便利也带来好心情。  (植入芯片的主人公睁开双眼后的第一次所见、所闻和所感。)  坐上出租车,司机是人类,价钱贵些,但至少比机器人有人情味。展潇还未开口,司机便一个油门踩到底
期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良渚第二中学沧浪文学社得名于《楚辞》中的名句。2004年底,沧浪文学社正式成立,编印的第一期《沧浪》受到教师以及同学们的欢迎。多年来,文学社始终坚持以“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文学爱好者的写作能力”为宗旨,广泛挖掘新时代校园文学新秀,给所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与美的学生提供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  文学社成立之初,报名火热,经过筛选,
期刊
【文题回放】  镜头,摄入人事物景,定格瞬间永恒。镜头,展现自然风光,记录人生旅程,镌刻时代印记,呈现社会百态……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命题透视】  这是2020届江苏各大市最近的高考模拟考试作文题,南通习惯上称之为2.5模,即在二模与三模之间的一次模拟考试。  认真分析本届高考备考的南通方阵的作文模拟题,我们会发现:一是在材
期刊
林徽因说:“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的花无名地展开。”下了晚自习,走在路上,风像刀子一样。我裹紧了风衣,快步走着,脚边碎了一地的落叶。恍惚间觉得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嗯,对了,是距离中考100天的时候。那时也是这么冷,空气却沉闷得可怕,所有人心中都充斥着或多或少的焦虑,每天不停地刷题改错、改错刷题。  一个同往常一样的晚上,因为问题目出来的晚了些,我与大队在空无一人的偌大校园中漫步,全身充满说不
期刊
我时常想起许志英老师。在我的一生中,大概不会再遇见像他这样的先生了。  2007年农历八月初四,许先生走了。这一天,距他爱人的去世整整七个月。  我第一次去拜访许志英先生,是1992年的夏天。我是从乡下来的民工,他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主任,有名的教授。我写了几篇拙劣的文章,请他指教。  师母打开门,对素昧平生的我说:“来啦。”像招呼回家的孩子一样,招呼我进去。先生问明来意,接过我的稿件,坐到书桌前,
期刊
杭城的夏天是跟着满池的荷花走来的。一只小舟,一柄莲叶伞,只开了半盏的莲,新鲜采摘的莲蓬和将落不落的雨滴,构成我心中最美的印象杭城。  “我是從遗憾开始的。”  对于杭州的记忆,源自7岁时的西子湖畔。  夏天的夜晚下了很大的雨,雨点在水面怒吼,亭子之下挤满了避雨的行人。卖伞的阿婆披着雨衣,推着小车,有些匆忙地踏进亭子。在湖畔游荡了一天本就疲倦,大雨淋过,大家都狼狈。雨伞供不应求,兜售一空。阿婆拉过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