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在电视出版界,被誉为麦家年,麦家的三部著作:《风声》、《刀尖上行走》、《风语》均被改编为电视高调上市,尤其是《风语》,更是于近期以每集85万元的天价被央视买断。
“风是看不见的,破译了密码就是看见了风”,这是麦家对破译密码的理解,所以他的小说多以风为名。然而,在真实的译码界,远远不如文字那么浪漫,对此,麦家有特别清醒的认识:“密码界,是天才的屠宰场,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心的揣摩。”这种纯智的较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战争,直抵人性。
密码和文明同时诞生
“自从人类文化诞生以来,就产生了保护敏感信息的愿望。”这是德国密码专家FL Bauer在其专著《密码编码和密码分析》中的开篇语。在这个意义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形文字均为使用密码方法的最早印记。而据可查证的记载,中国最早将密码方法运用于军事上,始于商朝。在商纣王末年,姜子牙辅佐周室,有一次,被叛军包围,为了解困,他派一位信使突围,为了准确地向王室汇报情况,又要避免敌军截取情报,他将自己珍藏的鱼交予信使,将鱼杖分为不同长度的节,不同长度代表不同军情,这些隐蔽的信息,姜子牙将其称为阴符。所谓阴符,望文生义即可知道,为隐蔽的信息。
在西方文明里,可以和阴符相对应的古老密码是Phaistos圆盘,它来自米诺斯文明。目前人们对于米诺斯文明依然知之甚少,其得名来自传说中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该圆盘为黏土所制,双面都镌刻着螺旋形的字符,字符间有明显的空格,且字符具有有目的的表意功能,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线索,目前,还未被破译。有趣的是,该岛上有个叫爱皮梅尼特的“智者”,他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同时,他补充道:“我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仅仅是这两句话,就使得逻辑学家罗素和怀特海如坐针毡。
密码天才们的悲壮结局
密码盘家族中划时代的产物是英格玛(Emgma),它是机械密码时代登峰造极的创造,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退出历史舞台,至少纠结着两个天才数学家的命运。首先是德国人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他于1918年发明了英格玛转盘,而英国人阿兰·图灵(Alan Turning)则于二战中成功破译了英格玛密码。英格玛密码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是扭转二战战局的神秘之物。在图灵及其追随者们(包括心理学家、国际象棋高手、语言学家等一批奇人异士这7000A之众)彻底解开英格玛之谜前,希特勒几乎不可一世,他认为不断升级的英格玛是不可能被战胜的。或许他到死都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英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将这一巨大的情报战胜利公之于众。
而天才图灵却遗憾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因同性恋、有伤风化被政府起诉,并于1954年,如同童话人物一样,食用含毒的苹果自杀身亡。不仅是图灵,所有和Enigma有关的设计者都未从这一智慧的结晶中获得好处,相反,他们大都命运多舛。Enigma之父一德国人亚瑟·谢尔比乌斯于41岁盛年之际,意外死亡。波兰数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Marian Adam Rejewski)是最先系统研究破译英格玛的数学家,他和他所带领的z小组和战争中的其他难民一样四处逃难。二战胜利后,他一直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在行政工作中终老,并于1980年孤独去世。直到2000年7月17日,波兰政府才向雷耶夫斯基及其同事罗佐基和佐加尔斯基追授波兰最高勋章。
正如麦家所言,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命运,尤其是天才的命运,无论是《捕风》中的听觉异能者瞎子阿炳,还是《听风》中的女数学家黄依依,还是新近推出的《风语》中的数学怪才陈家鹄,他们的人生结尾都很悲惨。所谓天妒英才,大概如此。而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在战争中,这些身负异秉的天才本身就是锐可敌军的武器,他们智慧的光芒太过于灼热,却又不得不成为制胜的工具,人性始终被压抑,幸福离他们很遥远。
残酷的“猜心”游戏
密码的本质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编码者有意蒙蔽一些信息,解码者则试图还原保密信息,所以,费尽心机隐藏或者找到编码的规律便是密码工作者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无数阴谋与阳谋都是围绕于此进行的。
在密码发展史上,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是初等密码或机械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以手工操作或机械操作来实现明文向暗文的转变,这类密码的核心思想是:“要么错乱明文顺序,要么用一个字母去代替另一个明文字母,要么用一组字母去替换另一组明文字母,要么对明文信息进行多次代替与替换,以达到文字加密的目的。”(《密码学基础》,陈少真编)一战、二战都是此类密码,如德军的Enigma、盟军的Hagelin、日军的蓝密、紫密等,这类密码只要给予足够数量的已加密的信息,整个信息都可以被解开。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间谍,不惜出卖身体、生命来换取有关密码的任何情报。因为他们获取的零星信息,都有可能是打开整个密码的钥匙。
然而,真正解开密码的关键一步,几乎都离不开直觉,因为密码,归根到底是一种函数对应关系。是谁,采取何种方式,在何时建立这种关系,都是极其微妙的。破解密码,就是一种猜心游戏。尽管它的经典表现形式是数学,但依然可以从中读出许多非理性的东西。而后者,恰恰是关键性的。
这种直觉看似虚无缥缈,但其坚实的基础是文化,尤其是在战争中,解码的—方必须对编码—方的文化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日本人在1941年,迫于蓝密、紫密密码均被告破,美国无线侦查电台全天候监控日本无线电通信,他们只有通过在对外广播中插入天气预报,播报HIGASHI NO KAZE AME(意为“东风,雨”),重复两遍,来告诉所有在外的外交官员对美宣战的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在数理上很低端的密码,但却成功逃过了美军的监控。1941年12月7日,日本再次播报天气预报信息:NISHI NO KAZE(西风,晴),意为向英国宣战。而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场上残暴不逊于德国法西斯的日本军方居然用这样唯美恬淡的字眼来秘密宣告战争的开始。但如果他们在二战中就邀请撰写《菊与刀》的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来指点迷津,他们或许能理解为何日本人能把唯美与黩武糅合得如此顺理成章,那么,人类的历史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情形。
纵观历史,环视当下,最大的编码与解码的系统,其实是文化。读懂了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战而屈人之兵。
“风是看不见的,破译了密码就是看见了风”,这是麦家对破译密码的理解,所以他的小说多以风为名。然而,在真实的译码界,远远不如文字那么浪漫,对此,麦家有特别清醒的认识:“密码界,是天才的屠宰场,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心的揣摩。”这种纯智的较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战争,直抵人性。
密码和文明同时诞生
“自从人类文化诞生以来,就产生了保护敏感信息的愿望。”这是德国密码专家FL Bauer在其专著《密码编码和密码分析》中的开篇语。在这个意义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形文字均为使用密码方法的最早印记。而据可查证的记载,中国最早将密码方法运用于军事上,始于商朝。在商纣王末年,姜子牙辅佐周室,有一次,被叛军包围,为了解困,他派一位信使突围,为了准确地向王室汇报情况,又要避免敌军截取情报,他将自己珍藏的鱼交予信使,将鱼杖分为不同长度的节,不同长度代表不同军情,这些隐蔽的信息,姜子牙将其称为阴符。所谓阴符,望文生义即可知道,为隐蔽的信息。
在西方文明里,可以和阴符相对应的古老密码是Phaistos圆盘,它来自米诺斯文明。目前人们对于米诺斯文明依然知之甚少,其得名来自传说中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该圆盘为黏土所制,双面都镌刻着螺旋形的字符,字符间有明显的空格,且字符具有有目的的表意功能,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线索,目前,还未被破译。有趣的是,该岛上有个叫爱皮梅尼特的“智者”,他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同时,他补充道:“我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仅仅是这两句话,就使得逻辑学家罗素和怀特海如坐针毡。
密码天才们的悲壮结局
密码盘家族中划时代的产物是英格玛(Emgma),它是机械密码时代登峰造极的创造,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退出历史舞台,至少纠结着两个天才数学家的命运。首先是德国人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他于1918年发明了英格玛转盘,而英国人阿兰·图灵(Alan Turning)则于二战中成功破译了英格玛密码。英格玛密码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是扭转二战战局的神秘之物。在图灵及其追随者们(包括心理学家、国际象棋高手、语言学家等一批奇人异士这7000A之众)彻底解开英格玛之谜前,希特勒几乎不可一世,他认为不断升级的英格玛是不可能被战胜的。或许他到死都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英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将这一巨大的情报战胜利公之于众。
而天才图灵却遗憾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因同性恋、有伤风化被政府起诉,并于1954年,如同童话人物一样,食用含毒的苹果自杀身亡。不仅是图灵,所有和Enigma有关的设计者都未从这一智慧的结晶中获得好处,相反,他们大都命运多舛。Enigma之父一德国人亚瑟·谢尔比乌斯于41岁盛年之际,意外死亡。波兰数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Marian Adam Rejewski)是最先系统研究破译英格玛的数学家,他和他所带领的z小组和战争中的其他难民一样四处逃难。二战胜利后,他一直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在行政工作中终老,并于1980年孤独去世。直到2000年7月17日,波兰政府才向雷耶夫斯基及其同事罗佐基和佐加尔斯基追授波兰最高勋章。
正如麦家所言,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命运,尤其是天才的命运,无论是《捕风》中的听觉异能者瞎子阿炳,还是《听风》中的女数学家黄依依,还是新近推出的《风语》中的数学怪才陈家鹄,他们的人生结尾都很悲惨。所谓天妒英才,大概如此。而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在战争中,这些身负异秉的天才本身就是锐可敌军的武器,他们智慧的光芒太过于灼热,却又不得不成为制胜的工具,人性始终被压抑,幸福离他们很遥远。
残酷的“猜心”游戏
密码的本质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编码者有意蒙蔽一些信息,解码者则试图还原保密信息,所以,费尽心机隐藏或者找到编码的规律便是密码工作者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无数阴谋与阳谋都是围绕于此进行的。
在密码发展史上,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是初等密码或机械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以手工操作或机械操作来实现明文向暗文的转变,这类密码的核心思想是:“要么错乱明文顺序,要么用一个字母去代替另一个明文字母,要么用一组字母去替换另一组明文字母,要么对明文信息进行多次代替与替换,以达到文字加密的目的。”(《密码学基础》,陈少真编)一战、二战都是此类密码,如德军的Enigma、盟军的Hagelin、日军的蓝密、紫密等,这类密码只要给予足够数量的已加密的信息,整个信息都可以被解开。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间谍,不惜出卖身体、生命来换取有关密码的任何情报。因为他们获取的零星信息,都有可能是打开整个密码的钥匙。
然而,真正解开密码的关键一步,几乎都离不开直觉,因为密码,归根到底是一种函数对应关系。是谁,采取何种方式,在何时建立这种关系,都是极其微妙的。破解密码,就是一种猜心游戏。尽管它的经典表现形式是数学,但依然可以从中读出许多非理性的东西。而后者,恰恰是关键性的。
这种直觉看似虚无缥缈,但其坚实的基础是文化,尤其是在战争中,解码的—方必须对编码—方的文化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日本人在1941年,迫于蓝密、紫密密码均被告破,美国无线侦查电台全天候监控日本无线电通信,他们只有通过在对外广播中插入天气预报,播报HIGASHI NO KAZE AME(意为“东风,雨”),重复两遍,来告诉所有在外的外交官员对美宣战的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在数理上很低端的密码,但却成功逃过了美军的监控。1941年12月7日,日本再次播报天气预报信息:NISHI NO KAZE(西风,晴),意为向英国宣战。而美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战场上残暴不逊于德国法西斯的日本军方居然用这样唯美恬淡的字眼来秘密宣告战争的开始。但如果他们在二战中就邀请撰写《菊与刀》的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来指点迷津,他们或许能理解为何日本人能把唯美与黩武糅合得如此顺理成章,那么,人类的历史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情形。
纵观历史,环视当下,最大的编码与解码的系统,其实是文化。读懂了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