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需强调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
(2)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3)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②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③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养老保险有几种类型
目前,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投保资助型(也叫传统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也称公积金模式)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另外,我国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实施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模式,经过5年的探索与完善,已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必将成为在世界养老保险发展史上越来越具影响力的基本类型。
城市中哪些老年人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为了帮助城市生活贫困户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的一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民政部门是我国城市社会救济工作的职能部门,我国城市社会救济的对象有:
(1)城市中的社会困难户;
(2)精简退职的老职工;
(3)其他的特殊救济对象。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城市的老年人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给予救济:
(1)无劳动能力;
(2)无生活来源;
(3)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
农村中哪些老年人可以申请“五保供养”
“五保供养”是我国对农村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扶养、无维持正常生活的劳动力、无正常生活经济来源的老人、残疾人、孤儿等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五保供养”是集体福利事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供所需的经费和实物。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的老年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申请“五保供养”:
(1)无劳动能力;
(2)无生活来源;
(3)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
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应当由他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有哪些方式
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不固定,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十分灵活,大体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定期交费。在收入比较稳定或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如乡镇企业可按月、按季交纳保费,富裕地区的农民可按半年或按年交纳保费,其交费额既可以按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按一定的数额交纳。二是不定期交费。多数地区因收入不稳定而采取的方式。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缓交。家庭收入好时交,不好时可不交。三是一次性交费。多数是岁数偏大的农民,根据自己年老后的保障水平将保费一次交足,一直到60岁以后按规定领取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