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DLD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iej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miRNA-1(mi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体外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患者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180例和癌旁组织11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1在58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蛋白在122例结直肠癌组织与56例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采用瞬时转染法使结直肠癌细胞DLD1的miR-1过表达或敲低。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或敲低miR-1对DLD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过表达或敲低miR-1对DLD1细胞中SDF-1的表达的影响。

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miR-1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较相应的癌旁组织降低(相对表达量比值<0.5),低表达率为82.8%(48/5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DF-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癌旁组织高[81.1%(99/122)比8.9%(5/56),χ2=82.415,P<0.01]。细胞功能实验显示,与对照组(miR-1 NC)相比,转染miR-1模拟物的DLD1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克隆形成能力、侵袭能力减弱、SDF-1表达降低(P<0.05)。而转染miR-1抑制物的DLD1细胞与其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能力、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SDF-1表达水平提高(P<0.05)。

结论

miR-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可能通过调控SDF-1的表达而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潜能,从而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发声功能损害的客观声学特征在言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59例通过病史和频闪喉镜诊断为旁中位未代偿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作为单侧声带麻痹组;纳入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配套KIPS软件计算患者发/i:/音时的最小声门面积(minimum glottal area,MGA);采用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来评估局部中晚期下咽鳞状细胞癌(鳞癌)术后放疗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74例局部中晚期下咽鳞癌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68例,女6例,年龄37~79岁,中位数年龄60岁。将患者分为2组:术后放疗组和术后同步放化疗组(化疗方案为单药顺铂80 mg/m2,第1、22、43天给药),经倾向性评分匹配
本文报道1例内镜下斜坡入路脑干腹面胆脂瘤手术病例,该患者手术后随访半年,头痛症状消失,MRI提示胆脂瘤未复发。鼻内镜下蝶窦斜坡入路治疗脑干腹面胆脂瘤具有入路直接、视野良好、创伤小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期刊
本文报道了1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以喉部表现首发的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给予给予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治疗。患者治疗1 d后呼吸困难改善,4 d后声音嘶哑明显改善,治疗1周后声音嘶哑及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出院后3个月随访时治疗前症状均消失,声门下未见明显狭窄,声带白斑样改变消失。出院后随访1年无复发。
期刊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在该病的研究过程中,AR小鼠造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对于AR小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变应原、佐剂及模型判定参数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介绍AR小鼠造模方法近年来的进展,为AR造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资料。
外科切缘是头颈肿瘤外科原则中的核心内容,获得阴性的外科切缘从而根治肿瘤是头颈恶性肿瘤手术最主要的目的。本文梳理了头颈肿瘤外科切缘的临床应用现状,并从手术操作暴露肿瘤角度,提出头颈恶性肿瘤外科切缘可以分为表面切缘、深面切缘及组织界面切缘三种类型的外科切缘。这种切缘的分类可以使得头颈肿瘤外科切缘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变得更为系统与清晰。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眼眶外侧壁中颅底解剖及手术入路方法。方法采用甲醛溶液固定尸头及新鲜灌注尸头进行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利用0°、30°内镜及红外线导航进行解剖标志及径线的定位和测量,设计直接经眼眶外侧壁骨性开口进入中颅底外侧的入路方式,采用此入路行复发中颅底外侧脑膜瘤手术1例。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此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中颅底外侧结构,包括眶上裂、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外侧、圆孔、卵圆孔、
本文报道了1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颈部痛风石患者,全麻下行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期刊
目的研制前颅底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anterior skull base questionnaire,ASBQ)中文版并验证其在前、中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对英文版源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初测试及调试,得到正式稿件。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纳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的51例颅底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年龄24~70岁,男性19例,女性32例,包括前颅底肿瘤组27例和中颅底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10例肝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包括95例肝细胞肝癌和15例胆管细胞癌,并分析其与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D-L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1%(76/110),其中细胞膜阳性率为46.4%(51/110),细胞质阳性率为22.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