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中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通过多年的摸索,教师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关键词】 课堂教学;资源;延伸;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教师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些已成为中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主流方式。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
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家长关爱教师成长》一课时:课前,教师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教师,教师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表演。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其次,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道德行为内化。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教师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中学生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就这样在生活中内化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拓展延伸生活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中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只要是能在室外活动体验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尽可能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活动中自教师体验、自教师教育。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各地电视台曾报道河道污染严重问题):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烂衣物等生活垃圾,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教师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有的地方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聘请镇管城建的干部,开展了一次“整治污染大行动”的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连续三个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们来到学校附近的河道捡垃圾、写标语、向附近居民宣传保护环境重要性,几天的努力,河水清澈了。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中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教师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学理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中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中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中学生,让中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才能达到教师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参考书目】《中学文综教学天地》杂志,2010年合订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本,专接本教材,知识出版社。
【关键词】 课堂教学;资源;延伸;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教师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些已成为中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主流方式。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
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家长关爱教师成长》一课时:课前,教师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教师,教师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表演。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其次,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道德行为内化。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教师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中学生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就这样在生活中内化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拓展延伸生活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中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只要是能在室外活动体验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尽可能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活动中自教师体验、自教师教育。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各地电视台曾报道河道污染严重问题):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烂衣物等生活垃圾,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教师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有的地方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聘请镇管城建的干部,开展了一次“整治污染大行动”的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连续三个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们来到学校附近的河道捡垃圾、写标语、向附近居民宣传保护环境重要性,几天的努力,河水清澈了。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中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教师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学理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中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中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中学生,让中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才能达到教师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参考书目】《中学文综教学天地》杂志,2010年合订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本,专接本教材,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