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路经的选择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d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达到较高水平,具备维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和投入的动力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可靠高效的软、硬环境支撑。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北京市明确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城市统领各项工作,实现北京的率先发展。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用好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和首都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北京市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与特点
  
  自2006年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在研发、科研人员、创新环境等方面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进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实现科技、文化、管理、制度等全面的创新。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北京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均6DP突破7000英元
  在北京的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6年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70.9%,其中,对科技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2006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达到2958.8亿元,占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6%。2004至2006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9.5%,比同期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5.5个百分点。这说明科技创新活动对北京产业结构升级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平均在3466美元至10725美元之间。据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的人均GDP已达到7000美元,处于“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北京正逐渐步入创新主导型社会。
  
  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006年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高达432.1亿元,占北京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例达到49.4%。企业R&D经费在北京地区R&D总经费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6年的38.9%,提高了28.9个百分点。此外,北京地方财政科技拨款60.5亿元,2000-2006年,平均增幅达到29.7%,占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也由2000年的2.2%提高到2006年的3.6%。
  北京科技人力资源稳步增加,科技队伍日益壮大。2006年,北京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共计38.3万人,占全国比重为9.3%,平均每万人中就有242个科技活动人员,比2000年提高了46.7%。北京地区R&D活动人员增长较为迅速,年均增长为9.3%,2006年达到16.9万人,为科技活动人员的44%,占全国11.3%,科技活动人员素质结构明显改善,北京R&D人员中的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高达87.5%。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随着北京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科技创新经验的不断累积,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06年,北京共获得11238件专利授权,平均一项专利授权所需要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34.1人,相比2000年下降了10.1人。表明科技活动人员的创新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科技论文位居全国第一,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其中最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学术水平的SCI中收录的北京地区科技论文数逐年递增,一直保持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总量的主要部分。
  
  首都高端、高效产业的高辐射作用日益明显
  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再本地产业化时,该地区的技术创新将对技术引进地区的生产效率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从北京技术市场的交易状况来看,北京的研发服务业对我国其他省份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2006年,北京共成交技术合同51575项,成交额697.3亿元。在所成交的技术合同中,有46.7%的成交额是与外省市达成的,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在北京本地产业化的仅占38.9%。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与劣势
  
  为了对北京创新型城市战略路径有效选择,必须要在了解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势与劣势进行认真分析。
  
  优势方面:
  
  政治资源优势为营造创新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与保证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所具有的獨特政治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正使之逐渐发展为活跃的国际政治中心和国际事务中心,由此产生的国际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并带来非常可观的会展、旅游等国际服务业市场。这些将直接或间接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施展的舞台,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作为政府施政的战略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维度政策法规体系,使北京创新型城市获得更充分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创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科教资源优势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科研院所众多,大专院校云集,科技人才密集,创新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北京拥有中央和市级独立科研机构近50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上百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现有高等学校82所,占全国总数近5%,北京地区拥有科技人员38.3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30.6万人,两项指标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京两院院士数量占全国的一半,每年获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占全国的1/3,2006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亿元,占全国技术成交总额的四分之一强,其中超过50%的技术成果流向全国其他地区,对全国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文化资源优势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注入了夏魂与生命力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也是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和塑造城市创新精神的过程。作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中华文化的中心,北京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与此同时,北京也具有多个开当代风气之先河、代表民族创新精神的“第一”,如: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在北京;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为我 国科技、智力、知识资源最为密集、自主创新能力最强、最具创新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战略结合部;798艺术区作为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标志蜚声海内外。这些新时代的创新文化使北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北京注入了“勇于探索、锐意革新、敢为天下先”的全新文化元素,使北京文化稳健中不乏活力,睿智中不乏激情。
  
  新的发展机遇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契机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显现出了价值链区域分工的雏形: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加工活动开始逐步外移,而以中关村地区为代表的、密集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研发机构和销售总部,正在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重点发展环节。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进入从制造向研发、服务的优化升级阶段,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和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将促使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向北京转移速度加快,产业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快,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大。这些都将为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契机。
  
  劣势方面:
  创新资源条块分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尽管北京集聚了大量国家创新资源,但历史原因造成的条块分割使得这些资源难以为北京充分利用。长期以来,虽然也有不少国家项目落地北京,但北京较多是提供配套服务,缺少从“为我所用”角度对项目的深度开发;不同隶属关系的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企业不了解科研机构研究项目的水平,科研机构也不知道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科技创新中的智力投入与风险评价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制度始终未能理顺,跨部门的科技合作难以合理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造成各类创新主体协作创新动力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尽管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产业中的自主创新成分仍然欠缺,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大多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导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始终处于落后地位,客观上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在高新技术领域,缺乏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等政府主导的科技研究和创新仍占主要地位,源自企业自发的创新性行为较少,导致许多创新性研究很难及时与产业生产相结合,难以主导形成新的产业方向和规模。
  
  技术转移环节薄弱,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创新产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北京科技创新的软肋是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技术转移环节缺位,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创新服务业的发展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从而造成了一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难以被企业吸收并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企业满足于引进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高技术产业融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投资发展还缺乏应有的法律环境,一是创业投资公司应有的法律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二是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缺乏,风险资金投入产出的完整循环无法实现。产业资金投入在高技术产业融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完整的信息平台和相应的技术项目信誉保障体系,产业创业投资过程中交易行为无法规范,导致产业创业投资成本过高,投资成功率太低,阻碍了产业投资顺利实施。
  
  创新链条尚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北京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产学研脱节现象也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部分非基础性研究的科研开发机构还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难以开发出市场所需的科研成果。即使产学研进行合作,合作的层次仍然较低,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浅层次上,而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深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国内外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对国外发达国家有关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实践和国内相关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做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出各个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特点,将对北京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
  
  纽约:以知识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近年来,為了顺应科技革命形势下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纽约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一方面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两者双管齐下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东京:政策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技术企业集聚
  自2000年起,东京根据《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而且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近年来,东京供高科技小企业上市的OTC股票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较好,为众多高科技小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伦敦:创新由高新技术产业向创意与服务产业延伸
  对于伦敦来说,新理念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更重要:创新是提升商业竞争力和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创新政策必须追求能激发创意、开发科学与知识并且在个体之间传递新理念、新方法的政策效果,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还延伸到包括创意与服务产业的增值活动。另外,伦敦制定创新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伦敦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体。
  
  新加坡: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
  长期以来,制造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是,就现状而言,新加坡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因此,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努力使新加坡成为“新亚洲创意中心”、“一个文艺复兴的城市”、“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通过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国内主要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做法
  
  上海:打造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创新型城市
  上海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立足“四个中心”和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践,紧紧依托人才和 科技两大资源以及创新体系,“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政府引导,市场推进,都市联动,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互动”,探索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实现新跨越,获得新突破。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基地、知识扩散中心,在若干关键技术与战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方面处于国内外前列。
  
  深圳: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型城市
  深圳的自主创新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企业内部进行,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集中体现为“四个90%”,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全市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超过3万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创新企业群体,形成了创新企业梯队。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挖掘各自的创新特色
  
  创新优势显著的纽约、伦敦等城市,其共同点是大力发展知识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尽的动力;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资源较差的城市,均极为注重各自实际情况,其创新道路针对性相当强,在某些重点领域已经培育出了不逊于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创新能力。
  
  注重产学研合作创新
  政府、产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互动联合贯穿了大部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轨迹。建立良好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创新活动的基础之一,形成了知识生产、转化和应用的开放的创新系统。
  
  注重非技术创新资源
  在大规模投资使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的同时,要及时跟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形成可持续的经济优势。
  
  抓住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两个核心要素
  美国的纽约、我国的上海等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就在于抓住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这两个核心要素。仅靠资源和资本拉动,没有各种创新要素参与其间,是无法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的。
  
  注重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還是国内的城市,近年来都大大提高了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实施各种政策、措施,营造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政府作为参与者在市场规则下对创新型企业予以支持。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路径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进一步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依托首都的各种优势资源,集中体现政治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综合挖掘和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开创一条适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
  
  战略路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突出特色、资源整合
  
  从现有科技资源现状出发,发挥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北京科技比较优势,调动民间的科研力量,通过必要的增量带动存量,不断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组合和配置,重点是围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通过提高科技资源开发、配置、吸纳和转化水平,提高北京地区创新的整体能力。
  
  内外合作、开放流动
  结合首都经济发展实际,依托北京资源优势,突破行政观念、地域观念,推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扩大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促进创新主体内部资金、技术、人才之间的相互作用,吸引更多的科技资源流向北京,推动创新要素在首都、京津冀、环渤海甚至更大区域内的科学合理流动。
  
  上下衔接、协调互动
  加强首都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联系与衔接,促进京内外创新主体的协调沟通,实现行业、地区、部门、项目间的互动,推动北京地区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提高区域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合力。
  
  整体规划、有效推进
  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要求,扎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要坚持体制创新,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发挥市场运行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引导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创新环境,创造创新文化,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实现整个创新体系的高效运作。
  
  战略路径
  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对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和发展定位,北京市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必须在借鉴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利用北京的优势,扬长避短,发挥科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北京市创新型城市战略路径可以概括为“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龙头,加强两个合作,完善五大创新体系,重视六大产业创新集群”。
  
  坚持一条主线
  要始终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通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其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关键节点,进一步激发产业高端创新,全力打造有首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
  
  突出一个龙头
  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的龙头作用。以世界研发基地、国家科技策源地和区域创新中心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孵化、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教育培训等产业,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大引擎。
  
  加强两个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创新。促进区域纵深合作,完善区域(京津冀、环渤海)联动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元素之间合作,完善官、产、学、研、金、中介创新互动体系;充分利用中央在京资源,加强“央地合作”;二是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联动创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促进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真正把外资研发机构纳入首都创新体系。
  
  完善五大创新体系
  主要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支持体系和科技投融资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提供面向首都技术创新系统需要的知识储备,以研究性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围绕北京战略重点科技产业,培育持续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重点科技产业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能力。
  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尤 其是中央科研机构和市属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加快产学研一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重点打造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其主体有高校、市县级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由政府举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
  政策环境支持体系:为首都创新型城市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保障、计划调控等促进知识、技术无障碍流动与扩散的运行机制。
  科技投融资体系:为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资金支撑,主体包括金融、证券、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市场、社会民间资本等。
  
  强化六大产业创新集聚
  六大产业创新集群是:信息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发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要不断强化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地位,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得到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商务、金融、信息产业集群。增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程度,进一步发展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的集聚,从而实现首都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城市发展定位。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保障政策与措施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北京而言,可以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肩负规划、引导、服务和促进的责任,在体制改革、机制完善、能力建设、政策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研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推动和长效激励机制。
  
  发挥中关村龙头辐射作用,完善区域联动创新体系
  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并以此来作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基本形成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创新圈的创新体系。
  要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开发,完善京津冀合作机制,促进三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培训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教育体系,实现信息互通、实验室共用、研究经费共担、研究成果共享。支持三地企业采用委托研究、共同开发等形式,加强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尤其要把天津制造业与北京的研发产业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使两地成为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创新圈。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服务业升级
  要把加强官、产、学、研、金、介创新互动体系的联合,加速知识流动,作为首都创新型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注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社会科技资源之间进行融合优化;通过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激发重点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大做强北京的优势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依托和人才支撑,加强信贷、风险投资,发挥金融机构的扶持作用,通过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中介服务,加快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流动,形成科研、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要通过对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使科技服务业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成为北京建设有首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产业支撑。
  
  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
  加强北京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重点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打造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协同研究平台,着力突破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的转移和辐射。通过对北京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问题研究的突破,促使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要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整合各项资金,严格规范管理,确保有关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资金按期到位·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机制,制定引导和鼓励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措施,出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各项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有关税收政策的咨询和辅导。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引导、扶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抢占产业制高点。支持以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创办企业。强化商标意识培育和商标专用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专利保障制度,规范权益分配和利益分配。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严厉打击盗版、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活动。
  
  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创新
  一方面,鼓励北京企业“走出去”,在最接近技术源头的海外城市建立研发机构,对其开展的符合产业政策的应用基础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国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来京创办各种形式的创新机构,承担一些我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和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其技术外溢提升北京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继续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促进北京与海外的科技商务交流合作。
  要不断拓宽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提升组织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支持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具备优势条件的重点企业、院所,积极承接国际研发外包任务,提升研发外包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高层次合作,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养创新文化和创新人才
  体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从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建设有能力、负责任、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引导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其公益服务能力。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实施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计划,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市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
  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要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加快与本地支柱产业对口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工作,要培养各级种类技术带头人、科技骨干、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家等创新人才,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着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急需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吸引海外留學人员、科技人才来京创业;要建立和完善高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等各类科研核心人才的资助机制和优秀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充分激活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潜能。
其他文献
“创新之都”,大国首都的风范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比其他国家更为强大的引擎,一个21世纪全球创新的城市——北京。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化浪潮当中,在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北京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首都,要成为“中国创造”的核心区、全球虚拟经济运营中心和全球高增值服务中心。科教、文化、高新技术产业、商务是全球国际化大都市竞相发展的四大高级功能
期刊
雅典奥运会是一届特殊的奥运会。鉴于2001年美国“911”事件,雅典奥运会期间大街小巷有7万名军警、军用机场有“爱国者”导弹、比雷埃夫斯港有巡洋舰、地中海有北约舰队、雅典上空有战斗机和飞艇,体育史上闻所未闻的陆海空立体警戒,让希腊投入奥运会的安保费用一再追加,仅安全保卫一项就动用了15亿美元,它已相当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安保费用的50倍,相当于悉尼的5倍。奥运安全与安全奥运,严峻的考验、沉重
期刊
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因为它集体育比赛、休闲、交流、游玩、购物及其他商业活动于一体,所以给承载赛事的奥运场馆带来了庞大的观众、运动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据有关专家预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参赛人数将达到11468人,且在10500到12500之间的区域波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裁判员、官员、游客、志愿人员、记者。  所有这些人都会遇到
期刊
编者按: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和在北京市密云县建设“中国印”摩崖石刻一样,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创意、发起和推动的旨在推进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的重大文化项目,具有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内涵。  经过长期深度研究以及大力弘扬中华龙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将这一文化理念和内涵提炼为“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中华龙文化,其“和谐、包容”的内在气质与奥林
期刊
编者按: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每个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2007年9月,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呼吁和倡议,在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龙脉”上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建设“中华和平龙”,这一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得到了海内外华裔同胞的热情响应与积极参与。台港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即在此背景下提出参与中华和平龙活动并台湾岛内开展中华和平龙创意设计的宣传与征集工作同时,他们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自主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特别是近年来,自主创新正在加速向服务业渗透,并不断衍生出全新的服务业态,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北京特殊的地位、区
期刊
十个中央一号文件,抒写我国农村改革的壮丽篇章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近5年来第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这是由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
期刊
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历时16天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大幕徐徐落下。在回味梦圆之际激情的时候,让我们踏着依稀律动的奥运节拍,重温那一幕幕扣人心弦又精彩纷呈的奥运财富故事,分析正在进行着的PK战事,去探寻那其中的奥秘。    奥运营销VS非奥运营销    奥运营销是围绕奥运会展开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通过对奥运会直接赞助,获取奥运会权益,并将品牌直接融入奥运会、奥运标志、奥运其他元素和载体进行的贴身营销
期刊
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及自然和社会人文遗迹,如风景名胜、宫殿建筑、博物馆、工业遗迹等,由于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或社会人文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破译就会显示出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而创意策划能够很好地破译这些遗产或遗迹的科学或人文信息,拓展其教育和纪念意义,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商业价值。因此,依托遗产或遗迹资源进行创意产业策划,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英国的
期刊
近一个时期以来,“华南虎”照片风波被炒得沸沸扬扬,“华南虎”一词已成为网络上点击率相当高的“热词”。且不说“华南虎”照片的真与伪,“老虎门”事件又卷入了哪些社会问题,仅从自然科学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虎的濒危、消失和灭绝,也已是摆在人类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了!    兽中之王——虎    虎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珍稀动物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动物中最凶猛和最强大的种类,而作为猛兽的代表,也是力量、勇猛、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