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兰亭集序》一课时,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个词反复出现多达三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针对“俯仰”二字,课下注释简单解释为“意为一俯一仰之间,一生已过。比喻人生短暂”。难道是名家词穷,有重复之嫌?细细深思,恰由此生出许多意味来。这三处“俯仰”意蕴各个不同,不妨以此为抓手,不仅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抓住本文的情感线索,领悟作者的哲学深思,还可探得文本背后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与生命意识。
且先看第一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一个高度凝练而又富有经典文化意义的动作。仰望偌大无穷的宇宙,俯察光怪陆离的万物,四顾茫茫,天地也无涯,反观自身,只能是彷徨而无所依归罢了。“俯仰”二字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这样一种“仰观俯察”的姿态,正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语码。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里曾反复强调语码的重要:“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作用……是一个code,敲响一个钮键,能够引起你一大片联想。”在这里,“俯仰”就是一个只有在相同文化背景之中的人才能领悟其中深意的语码,即从天地万物中获取审美观照,从而达到“通德”“类情”的目的。
从孔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孟子·尽心上》里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共同的情愫。山水不言,然“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东晋文人们苦苦寻觅的自得之乐、逍遥之趣、无形之美最终在会稽的佳山秀水中寻得了融通。《世说新语》饶有趣味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季,尤难为怀。”(《世说新语·言语》)王羲之也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以“镜”为喻,其实就是内心情感之投射与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最终达到了融通、虚静之境。故而即便是“无丝竹管弦之盛”,但见清境幽景,却特别能够体现出晋人那种简淡玄远的审美追求。反复研读,如见作者那萧爽飘逸的风神,文如其人,可见一斑。
第二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作者用精练凝重的文字展现了当时文人们的精神状态,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前者静,如王羲之本人沉湎于书法、陶渊明任情于自然;后者动,如阮籍“率意独驾、穷途而哭”,刘伶“恒纵酒放达”……他们或清谈或纵欲,实则是于混乱的局势下寻求自适。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大夫们还普遍怀抱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人生信条。到了魏晋时战乱频仍、瘟疫横行、政权更迭,建安时期的文人已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李泽厚《美的历程》)而生命愈是短暂,便愈值得人们珍惜。以曹操、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人以其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风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筆后,士林弥漫的是更加浓烈而黑暗的死亡气息。司马氏在一步步篡权的过程中,对反对派的镇压极其严厉、残酷,“识者虑有危机”,人人自危,朝不虑夕。生命尚且没有保证,更遑论政治理想。很多文人有感于生命之脆弱,最后只能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来与世俯仰,寻找慰藉,或酒色,或药石,或音乐,或山水。还有一些文人如山涛,则隐忍苟活,“与世俯仰,以求富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的“俯仰”并不是强调人生短暂,而是指与世事的周旋、进退,亦或是人生的顺与逆。
公元353年,五十岁的王羲之可曾遭遇过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呢?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重臣王导是他的伯父,父亲王旷是司马睿的高参;小小年纪便因为长相清秀可爱聪明伶俐为大将军王敦所宠爱;十三岁时就因为周顗宴席间先割牛心炙给他而知名,十六岁时又被太尉郗鉴选为“东床快婿”;他的书法更是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时人称赞他的书法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一帆风顺:七岁时父亲率兵北伐,兵败失踪。不蒙父训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小时木讷,十三岁才表现出才华。长大后善辩,却又性情孤傲耿直。十六岁时被阮裕视为“王家三少”中的王承、王悦都已成为皇帝内侍,而王羲之却没有抓住机会。皇帝多次下诏征召他为官,皆不就。等到王羲之在朋友劝说下勉强为官,“既拜护军”,苦求宣城太守,不许;力阻殷浩北伐,不成;等到王述官显,求分会稽为越州又不得,“且行人失辞,又为时贤所笑”。王羲之只能“内怀愧叹,遂称病去郡”,彻底破灭了他的政治理想。当五十岁的王羲之颓然就坐于兰亭会,回想自己半生荣辱,又怎么会不悲慨人世之变迁、时光之短促呢?
这一悲情到了文末又变为沉痛,第三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极言时光短促,世事变化无常。面对时人所秉持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想法,王羲之终于跳脱出一己的得失,而将目光放射到整个人类存在的历史与生活的宇宙,由对个体生命一时一景喜乐伤悲的感触升华到对整个人类生命“悲”之体悟,营造出了千古同悲的哲学气韵。
钱锺书先生一语道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作此评价,当是看到了王羲之于动荡时代目睹生命既脆弱又美好的顿悟,看似大无奈的背后其实是对生命的一往情深,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更是人之性灵的觉醒。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中部)
且先看第一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一个高度凝练而又富有经典文化意义的动作。仰望偌大无穷的宇宙,俯察光怪陆离的万物,四顾茫茫,天地也无涯,反观自身,只能是彷徨而无所依归罢了。“俯仰”二字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这样一种“仰观俯察”的姿态,正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语码。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里曾反复强调语码的重要:“语言文字的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作用……是一个code,敲响一个钮键,能够引起你一大片联想。”在这里,“俯仰”就是一个只有在相同文化背景之中的人才能领悟其中深意的语码,即从天地万物中获取审美观照,从而达到“通德”“类情”的目的。
从孔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孟子·尽心上》里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共同的情愫。山水不言,然“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东晋文人们苦苦寻觅的自得之乐、逍遥之趣、无形之美最终在会稽的佳山秀水中寻得了融通。《世说新语》饶有趣味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季,尤难为怀。”(《世说新语·言语》)王羲之也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以“镜”为喻,其实就是内心情感之投射与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最终达到了融通、虚静之境。故而即便是“无丝竹管弦之盛”,但见清境幽景,却特别能够体现出晋人那种简淡玄远的审美追求。反复研读,如见作者那萧爽飘逸的风神,文如其人,可见一斑。
第二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作者用精练凝重的文字展现了当时文人们的精神状态,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前者静,如王羲之本人沉湎于书法、陶渊明任情于自然;后者动,如阮籍“率意独驾、穷途而哭”,刘伶“恒纵酒放达”……他们或清谈或纵欲,实则是于混乱的局势下寻求自适。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大夫们还普遍怀抱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人生信条。到了魏晋时战乱频仍、瘟疫横行、政权更迭,建安时期的文人已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李泽厚《美的历程》)而生命愈是短暂,便愈值得人们珍惜。以曹操、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人以其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风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筆后,士林弥漫的是更加浓烈而黑暗的死亡气息。司马氏在一步步篡权的过程中,对反对派的镇压极其严厉、残酷,“识者虑有危机”,人人自危,朝不虑夕。生命尚且没有保证,更遑论政治理想。很多文人有感于生命之脆弱,最后只能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来与世俯仰,寻找慰藉,或酒色,或药石,或音乐,或山水。还有一些文人如山涛,则隐忍苟活,“与世俯仰,以求富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的“俯仰”并不是强调人生短暂,而是指与世事的周旋、进退,亦或是人生的顺与逆。
公元353年,五十岁的王羲之可曾遭遇过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呢?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重臣王导是他的伯父,父亲王旷是司马睿的高参;小小年纪便因为长相清秀可爱聪明伶俐为大将军王敦所宠爱;十三岁时就因为周顗宴席间先割牛心炙给他而知名,十六岁时又被太尉郗鉴选为“东床快婿”;他的书法更是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时人称赞他的书法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一帆风顺:七岁时父亲率兵北伐,兵败失踪。不蒙父训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小时木讷,十三岁才表现出才华。长大后善辩,却又性情孤傲耿直。十六岁时被阮裕视为“王家三少”中的王承、王悦都已成为皇帝内侍,而王羲之却没有抓住机会。皇帝多次下诏征召他为官,皆不就。等到王羲之在朋友劝说下勉强为官,“既拜护军”,苦求宣城太守,不许;力阻殷浩北伐,不成;等到王述官显,求分会稽为越州又不得,“且行人失辞,又为时贤所笑”。王羲之只能“内怀愧叹,遂称病去郡”,彻底破灭了他的政治理想。当五十岁的王羲之颓然就坐于兰亭会,回想自己半生荣辱,又怎么会不悲慨人世之变迁、时光之短促呢?
这一悲情到了文末又变为沉痛,第三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极言时光短促,世事变化无常。面对时人所秉持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想法,王羲之终于跳脱出一己的得失,而将目光放射到整个人类存在的历史与生活的宇宙,由对个体生命一时一景喜乐伤悲的感触升华到对整个人类生命“悲”之体悟,营造出了千古同悲的哲学气韵。
钱锺书先生一语道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作此评价,当是看到了王羲之于动荡时代目睹生命既脆弱又美好的顿悟,看似大无奈的背后其实是对生命的一往情深,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更是人之性灵的觉醒。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