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对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损伤后冠脉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noonk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离体大鼠工作心脏灌注模型,测定冠脉流出液儿茶酚胺浓度,研究异丙酚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室功能及心肌代谢的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异丙酚10μmol/L组、50 μmol/L组、100μmol/L组.建立工作心脏模型后,所有心脏全心缺血25 min,再灌注30 min.在缺血前5 min、0 min,再灌注后5、10、15、20、25和30min分别观察心率(HR)、左室发展压与心率乘积(LVDP×HR)、冠脉流量(CF)、心排出量(CO)等心功能指标,并留取冠脉流出液测量肌酸激酶(CK)、儿茶酚胺含量.结果缺血前,异丙酚组CO、HR、LVPSP及LVD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组CK值无显著变化(P>0.05),儿茶酚胺测不出.再灌注时,异丙酚组CF、CO、HR、LVEDP、LVPSP及LVDP×HR在相应时点均比对照组恢复明显(P<0.05);异丙酚组CK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再灌注后,异丙酚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多巴胺含量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异丙酚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由于异丙酚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儿茶酚胺的释放.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13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14名正常对照COMT基因108 val/met和900 Ins C/Del C两个多态性. 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之间上述两个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COMT基因108
目的探讨复杂型胆管狭窄外科治疗方法与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总结分析了1984年6月到2001年5月期间治疗的复杂型胆管狭窄357例.结果术后死亡9例,手术死亡率2.5%.治愈出院的348例获1~12年随访,随访率80.7%.其中217例获6~12年随访,长期随访率62.4%.随访中14例死亡,总死亡率6.4%.随访优良率83.3%.结论复杂型胆管狭窄是外科治疗中的难题,只有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膜磷脂变化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检测 48例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中细胞膜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al, PI)、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serine, PS)、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和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 holine, PC),对比分析不同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