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发展乡镇农业循环经济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oryanz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循环经济也就是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手段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在乡镇不断发展的时期。应该探索出一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道路。
  关键词:农业 循环经济 乡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包含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系统中,从进行资源投入、企业开展生产到产品消费和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在经济增长上实现由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早期代表是“宇宙飞船”理论,也即地球就像是一只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只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存在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1998年引入循环经济概念,确立了“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Reduce、Recycle、Reuse)”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如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强调经济发展要“好”字当头,人们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也在深化,既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排放,就要认真落实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融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二、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
  
  农业循环经济也就是把循环经济思想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之中,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目标。
  农业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节约”的重要性,围绕“节约”做文章,通过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电、节油等方式,正常甚至超标准实现生产目标。再利用原则是要实现农业生产中资源或产品被多次循环使用。资源化原则是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与资源化、生态化处理,使其重新成为可利用的资源。
  农业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低消耗”是指在农业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链中通过减少资源的投入量,体现消耗成本低的特点。“低排放”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要求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从而为环境向良性发展创造基础条件。“高效率”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和多方向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成本和多级增值,并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三、发展乡镇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94年我国政府批准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指出:中国农村与农业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生态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而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资源存量不足、浪费现象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经济中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的道路,由于农业人口、资源和环境上的压力,这种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成了一条必由之路。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行集约化经营,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些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能坚持以农业发展质量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这就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手段之一
  农业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把发展中国家带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将越来越大。为了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显得十分迫切。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基于我国的国情,考虑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只有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诸多问题。而且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
  
  四、发展乡镇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
  
  (一)提高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
  目前,农村居民和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得以提升,同时使农业人口能更好地掌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推广的各种高新技术。
  (二)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程度
  提高组织化程度改变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的状况,便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经营者的互助、合作,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经营有一定的规模化,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也利于区域间的循环。高度化的农业组织起到了桥梁作用,形成“循环技术—农业组织—农业经营者—农业组织一市场”的链条。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发展立体农业,即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根据空间垂直差异,在不同的高度和部位,因地制宜布置不同作物或养殖不同品种,建立高效益、高功能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注重发展信息农业,加强农业发展经营与互联网接轨,实现销售网络化。
  (四)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在追求生态和谐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农业种植业与林业、牧业、渔业等的有机结合。各地可以根据本区域的特点,选择旅游农业模式、循环型农产品加工模式、循环型渔业模式、基于农牧结合的循环型畜禽养殖业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丙泊酚不同配伍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方法:将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70例,应用芬太尼加丙泊酚;Ⅱ组50例,应用氯胺酮加丙泊酚。观察术前、术中HR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ACH)患者开颅术后ET、NO含量和SOD活力的影响。方法:测定40例ACH患者手术前后ET、NO含量及SOD活力。结果:ACH患者术前ET及N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开
先利用混酸体系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表面修饰,然后将修饰后的MWCNTs加入苯丙乳液中,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抗静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碳纳米
“在实现较快增长之后,我们工作的核心将从保证增长速度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日前举办的国企业卓越管理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农家乐”以农村为依托,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和推动非农化进程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独特而显著的作用。本文从“农家乐”旅游发展背景入手,以浙江l临安白沙村为例。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访谈,对目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家乐 现状 对策 白沙村    一、引
外阴癌占女性生殖器肿瘤的5%,并且占妇女恶性肿瘤的1%。外阴癌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外阴上皮内瘤变(VN)是外阴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50岁以下妇女患高
2009年年初以来,国际市场油价上涨4成,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也让全球经济受到冲击。“从金融联系到石油,然后到能源,许多热点问题都源于金融”,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揭示出金融和石油以及能源之间微妙的关系。如同货币战争曾一度主导了世界的进程。成品油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输送和销售环节成本(或利润)所占比重过高以及原油成本相对美国要高。    一、OPEC:2030年石
以聚苯胺/M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PANI/ATP)作为填料,以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制备了PANI/ATP环氧复合防腐涂料。研究了PANI/ATP的状态、PANI/ATP的添加量、固化比等对涂层的防腐性能的影
妊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高危妊娠,临床上较少见,如不及时治疗与护理,将严重危及孕妇及胎儿的生命,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笔者所在科室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4例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各种原因如血液高凝,感染,外伤,血管内皮损伤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而形成血栓的一类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老年卧床患者,由于严重的并发症和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