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她们守护着城市“地下血脉”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手记:
马静(中)和下水道四班姐妹

  20多年前,《莫愁》刊登了徐州市下水道四班的事迹,这个光荣集体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莫愁》创刊35周年之际,记者对下水道四班进行了回访,邀请第五任班长马静为我们讲述半个世纪以来她们眼中时代和城市的变迁。
  6月一入梅,整个江苏便泡在了雨水里,大量的降水考验着每座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在徐州,有这样一群朴实乐观的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50年来守护着城市的“地下血脉”,他们就是“下水道四班”。马静是现任班长。

母女二人,两任班长


  下水道四班是徐州市水务局下属的一个基层班组,组建于1970年。半个世纪以来,10多位成员主要承担着徐州市西部城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35条主次干道,附设的180公里排水管网,和6000多座窨井的清挖、疏浚、维护管理以及防汛任务。班里成员90%以上为女性的架构从未变过。
  三百六十行里,养护下水道是最脏、最苦、最累的。说它脏是下水道里粪便、垃圾、泥石、有害物质应有尽有;说它苦是又窄又臭又潮,下了井直不起腰、喘不过气,还要遭受冷眼和歧視;说它累是掏一耙子上来,少则10公斤多则20公斤,一天掏出的污泥得有3000公斤。
  1979年,马静的母亲关永淑成为下水道四班的第二任班长。当时只有八九岁的马静常常去母亲工作的工地玩耍,老一代四班人在简陋条件下工作的场景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老城区管网错综复杂,直径不足一米的管网占了一大半,没有先进设备,大家多是跪着、爬着下沟下井,管子里的石子、瓦片、碎玻璃,往往会把膝盖硌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不单是苦脏累,下水道内还藏着“险”,管道中的沼气、毒气会让人胸闷、头晕。下井的姐妹往往在身上系一条绳,地面上的姐妹牵着绳时不时唤着她的名字,确认是否安全。
  “有一件事我记了40年,那一次的管道直径很窄,只有60厘米,我母亲体格比较大下不去,只能让班里最娇小的张玉兰阿姨下去清理。她下去了很久,渐渐听不到她的应答声。大家都慌了,不停地喊,直到管道里传来微弱的回应,张阿姨缓缓将堵塞的石头清出来,四班人抱在一起哭了。”
  40年前,老四班人拉着平板车早出晚归,全靠两条腿来回走上八九个小时,开会也是摞两块砖当凳子坐下,每次回到家,身上不是刮伤就是淤青。“我母亲70多岁了,第一任班长也已经80多岁了,长时间站在水中防汛作业让她们落下了不同程度的腰疼、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马静说。

这份事业,快乐总比苦难多


  谈及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马静母亲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马静从小就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十五六岁的她骑着三轮车一趟趟接送瘫痪的爷爷去医院治疗,服侍老人吃饭、洗澡。“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我就是很爱干活。”聪明勤快的她目睹老四班人忙碌的背影,萌生了像母亲一样工作的想法。1998年,24岁的马静辞去了公司里干净整洁的工作来到四班。原单位的领导很是不解:“四班的薪资不到公司的三分之一,小姑娘白白净净的,怎么会想去扒下水道呢?”“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母亲的话一直鼓励着她。
  “在四班,我每天都是快乐的,即使遇到困难,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转化为快乐。”去年8月初,徐州暴雨,晚上7点马静和姐妹们到相应路段进行防汛作业。一阵大风将她连人带车刮倒,情急之中她抱住了身边的大树,乐观的她没有沮丧,反而在心里默默庆幸:“多亏有这棵树,不然我可能会撞到墙上去。”那一次,她们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下午一点。看到管道被疏通了,积水排出了,全身麻木的她们大声笑着、聊着,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每天早晨五六点,四班姐妹们都会出门巡路,赶在9点前上报巡查结果,这时候谁家中有事只要说一句,就会有姐妹主动揽下她的巡查路段。从第一任班长开始,四班就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大家一起过,一起包饺子,一起炒菜,聚在一起又唱又说。马静说,那是她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刻。

城市发展变迁,四班精神不改


  如今,四班从曾经的半地下室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工作设备也多了,疏通车、吸污车、检测车……以前,简单通风后根据自己的判断直接下井,现在增加了毒气检测仪,大家下井作业的安全系数提高了。
  走进四班的图书屋,堆积的书籍、技术资料和笔记本告诉人们:这里有一群爱学习的人。虽然手机、电脑已经普及,但四班人还是习惯坐在一起读书看报。从建立之初文化水平不高,到现在平均大专以上文凭、每个人都掌握了电脑使用和驾驶技术,四班这个集体在不断地成长。马静来到四班后利用业余时间读夜高,考取了徐州市委党校大专和本科学历。新时代的四班姐妹们不仅能拿起耙子和铁锨,还能写、能说、能唱、能演,徐州大大小小的朗诵、演讲、舞蹈、歌唱比赛中都有她们的身影。
  “老徐州城小街小巷很多,清理疏通作业难度很大。现在就大不一样了,高楼宽路,绿化也更多了,在马路上工作也有好景色看,干活更带劲了。云龙湖特别美,我经常去环湖跑步、参加马拉松,下水道正在进行雨污分流的改造,城市公厕、农村厕所都很干净,为我们工作降低了难度。”马静说。50年里,一代代四班人在最黑暗肮脏的角落看到了城市最美的风景。
  城市日新月异,四班里有旧人离开也有新人进来,但“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四班精神一直牵系着所有人,推着他们不断前行,从未改变。下水道四班,栉风沐雨一路走来,100多项沉甸甸的荣誉摆满了陈列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几任班长都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说出来别人也许不信,我只是单纯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四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热爱这份事业。”在徐州这座城里,马静和她的姐妹们笑着、闹着、工作着……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其他文献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戒掉情绪,你就成功了一半。”相信在不少场合,你一定听到过类似的话,似乎是在说,情绪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诚然,动不动就情绪失控地与人争吵是不理智、不成熟的。但否认情绪的意义,宣扬戒掉情绪,未免有些矫枉过正。所谓“戒掉情绪”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懂得表达情绪才是。处理情绪的错误方式  很多时候,人们会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而故意掩饰自己
期刊
艾蒿和薄荷、菖蒲一样,弥漫着苦涩的味道,丰富、内敛、灵性,充满着让人心安的意味。  艾蒿有野菊的风姿,一袭青衫裹着清苦的灵魂,把内心的孤寂和深情裹紧。艾蒿如羞怯的姑娘,静静地居于一隅,细细低语心事。  水墨氤氲,艾蒿总在不经意间齐嘟嘟地蹿上来,叶片碧绿脆嫩,阳面涂短柔毛,背披蛛丝状绒毛,身材颀长,袅袅婷婷。茎叶似菊,像是挂了一层薄霜。  常常见到村民拎起雪亮的镰刀,不疾不缓地从墙头地角割回一大抱艾
期刊
《女工绘》  刘庆邦 著 作家出版社  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的矿山女工为主角,绘就了一幅后知青时代矿山女工的群芳图。书中对众多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入细致的理解和体察,尤其是对主人公华春堂的描写,准确绘制了女工命运多舛的多面形象,并以对小人物的书写折射时代特色。《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编写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从全国抗疫工作者中征稿,筛选出三百篇稿件,按照逆行、身影、战友、家
期刊
为打通基层妇联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及各村(社区)妇联以“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为契机,主动亮出身份、走到群众身边、积极提供服务。麒麟街道在“三全”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街道全覆盖”的“四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泉水社区志愿者上门发放宣传手册递出名片亮身份  江宁区麒麟街道六个村(社区)妇联主席主动作为,来
期刊
苏州高新区科技女性联盟成立暨“她时代她力量”女性发展课堂启动仪式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妇联紧紧围绕党政所需、妇女所急,扎实做好引领服务联系各项工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苏州高新区妇联全面打造“慧绣高新”工作品牌,实施初心向党、时代建功、幸福家庭、平安逐梦、活力提升五大行动,全力推动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三式”引领,不忘初心有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苏州高新区妇联切实承担团
期刊
女性社會组织孵化基地助力有效的社会治理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达、人才荟萃,女大学生、女白领、女企业家、女科学家高度聚集,其中国家、省、市、区四级领军人才中女性达194人。为了有效引领园区女性创新创业,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精准把脉高层次女性人才需求,实施巾帼创新创业行动,建立女企业家公益联盟、女科学家联盟,打造独墅湖巾帼创新基地、科创区女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女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施春风行动、女大学生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江苏省盐南高新区妇联聚巾帼之力,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巾帼心向党,争做最美“半边天”  若有大梦筑胸襟,巾帼何曾让须眉。5月30日下午,由盐城市女性人才联谊会主办、盐南高新区妇联协办的“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演出在新弄里剧院精彩上演,
期刊
前不久,“错换人生28年”事件当事人之一因肝癌去世,两个抱错孩子的家庭再次被推上热搜,到底是“错换”还是“偷换”至今未果,但其间的种种矛盾还是引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深刻思索。  我突然想起上海作家滕肖澜的长篇小说《海上明珠》,当时有人评论故事情节的设定太过戏剧化,没想到如今却有了现实版,虽然小说与现实结局大不相同,但还是应了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小说开门见山,由车祸切入,千余字后便道出了“女
期刊
村子搬迁,集中居住,许多缸被主人遗弃。过去盛水盛米盛糠、腌鱼腌肉腌排骨腌猪头等多种作用的家什,在崭新得一尘不染的家里找不到安身之处。我和70多岁的婆婆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到无人的院落里寻缸,然后用三轮车拖回来。婆婆惜物,她从城里穿连衣裙的小姑娘变成山区老太太,与缸结下不解之缘。  我心里早已计划好,准备培植一缸菖蒲、一缸莲、一缸茨菰、一缸荷。前面三样,第一年夏天已实现,唯独荷错过了下藕的机会。  娘
期刊
1985年~2020年,《莫愁》杂志从20世纪走到21世纪,历经35载春夏秋冬。遥想当年,江苏省妇联为更加有力地推动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决定创办一本全省妇女自己的期刊,在省委的重视关怀下,在宣传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莫愁》应运而生。  35年,《莫愁》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以高站位大格局,向社会展示各界巾帼风采,为女性构建精神文化家园,成为妇女事业发展的舆论阵地。我们与女性交流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