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故事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家乡始终有一丝愧疚,而那一根弦,与民间音乐人阿炳脱不开干系。
  身为一个无锡人,我从小就对老乡“瞎子阿炳”充满了感情。这不仅是因为老师常在课堂上说起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那句“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或是春游时在二泉旁的公园里能见到他的塑像与坟墓。每晚临睡前,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结束后,《二泉映月》便开始循环播放,那悠悠的调子,就像是这个城市的催眠曲。
  稍大一点的时候,市中心繁华的崇安寺建了个广场,正中的塑像,就是阿炳。
  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那时候,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家乡英雄。
  老家出个大人物是不容易的。在小孩子心里,世界上的大人物无非是学校走廊里贴着的那些英雄: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赖宁……在类似的故事列表里,只有阿炳来自无锡。在以阿炳为主角的彩色电影里,他生得浓眉大眼,满脸正气,帮卖唱艺人的女儿琴妹还债,被警察局长打伤了眼睛,受凌辱的爱人亡故,他走街串巷,创作出了《二泉映月》。非常感人。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为自己的少根筋而愧疚,转头思考这段被我当催眠曲来听的音乐,才发现其中竟还有反抗黑夜的意思。
  但后来看见了阿炳的老照片,不免觉得失望:照片上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吓人的“糟老头”,墨镜的俩腿儿一边高一边低,看上去凶巴巴的。
  我印象里跟反动派作斗争的人,怎么也得长得铁板一块,面目坚强,就跟老电影里演的那样。而实际的阿炳呢,长得好像……太像一个无锡常见的恶老头了。
  记不清是哪天,我父亲跟人侃大山,突然“阿炳”两个字就飘进了我的耳朵。那话大意是,我爷爷最想不通人民政府为啥要宣传瞎子阿炳,那是个“白相人”啊。
  啥是“白相人”?我忍不住问。
  跟“花花公子”一个意思,吃喝嫖赌,抽大烟。
  震惊之余,我的脑回路闪了一下光。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把阿炳的世界和爷爷存在的世界联系到一起过,然而现在得知他俩居然曾在同一个空间存在过,这让我觉得惊喜。
  可惜我问来问去,长辈们也讲不出什么机智斗争、悲愤谱曲的故事。阿炳固然是当时城内的名人,从资料上看,他常常在无锡城最繁华的街区拉着二胡唱点新闻歌,讽刺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但他留给我长辈的印象,除了二胡技艺高,剩下的……就是一些让人欲言又止的东西。
  没法子,我的老家英雄幻想就这么偃旗息鼓了。
  但阿炳的痕迹依然存在于我的生活里。自从离开家乡上大学,每到思乡病发,我都会听听《二泉映月》。
  这可能是我长大以后重新去寻找阿炳的原因。
  多亏现代科技发达,小时候百问不出的事情,这些年变得很好解决。看过了更多本地人的叙述之后,阿炳不再是我童年印象里的模样。
  他是瞎子阿炳,也是雷尊殿的道士华彦钧;他是技艺高超的二胡、琵琶演奏者,也是富贵的道观主人。拿着源源不断的香火收入,华彦钧过得没心没肺,挥霍无度,终至上街卖艺为生。梅毒则令他眼盲。
  他脾气暴躁,终身不改。即便沦落到街头卖艺,要是围观群众没给够他去吸鸦片的钱,他也能直接用二胡模拟一段类似唢呐的丧乐,出言诅咒;他每晚回城时给守城门的日本士兵拉一句“阿里嘎多”,白天又在崇安寺大骂“东洋赤佬”;民国政府的江苏民政厅厅长在他的雷尊殿隔壁养马,他跑去人家公馆门口卖唱:“今日算你做了官,回到家乡来欺道士,兔子不吃窝边草,你连兔子畜生都不如。”对方只好灰溜溜地把马厩换个地方……唱讽刺时局的新闻曲谋生,是真的,同样受欢迎的表演还有“十八摸”。
  我又想起了市中心的那尊阿炳塑像:一个身形佝偻的男人在拉二胡,弓弦拉得长,可就是看不清脸。
  据说,真正的阿炳从来没有像那样弓着背,他走到哪里都站得直直的。为了演奏出完美的曲子,他可以拜十几个老师,可以“一个人摸到师父家”,跌得浑身烂泥,也不以为意。
  少年时的疑惑,在长大以后,终于有了答案。


  我不再是动辄觉得“非白即黑”的小孩,也不再习惯于仰望。我明白了人性复杂且不完美。但我有时候还是会问自己:我是怎么做到的?为那些被灌输的感情心潮澎湃,对身边诸多明显的痕迹却视而不见?
  了解了阿炳的遭遇,才理解了无锡城的某种特质。那个阿炳走街串巷的城市,那个流浪艺人在市中心讽刺时局的城市,也是我祖父祖母成长的地方。可我不曾见过那样的家乡。
  家乡,不仅有夜色温柔,还有满满的烟火气。阿炳在妻子回乡参加土改的时候去世,所以几天后人们发现其尸体时,他的脸上已经被老鼠咬了个洞。
  小时候熟悉的阿炳墓,并不是真的。“文革”期间,他的墓被扒掉,原址上建起了工厂。
  (般 若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2月23日,李 晨图)
其他文献
一位活蹦乱跳的老友,忽然被查出患了肺癌,晚期。  他很无辜。他清心寡欲,按时上班、吃饭、睡觉,性格开朗,锻炼身体,“慎独”,按照《论语》《黄帝内经》的指示生活。他乐善好施,自然而然,如果真是善有善报的话,少不了他的。他是传说中的那种君子、良民、好人。按照以往的经验,他没有任何短命的可能,大家普遍以为他必会成为人瑞。  佛语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未作也得了。  分析他家的大米、香油、果蔬、牛奶
期刊
一  “我们只能把它卖了,”母亲不容置辩地说道,“冬天长着呢,我一个人在这儿,还要照顾六个孩子。另外,它食量太大,给牲口的饲料本来就不够。”  11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我们在厨房里,母亲说话的时候,很有精神地捅着炉子里的煤块。她又高又黑,颧骨凸起。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总是在颈后盘成一个圆的发髻。父亲则背对我们站着,从窗口看海浪冲击着峭壁。  “再留它一个冬天吧,”父亲说道,“这么多个冬天都过来了,而且
期刊
夜深了,可我还在为作业奋斗着。实在是渴,我十分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笔,捧起了桌上那杯还留有几缕热气的清茶喝了几口。一下子瞄到了桌面上的那本《读者》,随手翻了几页,思绪开始不受控制,是从什么时候遇见《读者》的呢?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午后,树叶被骄阳烤得有些懒散,鸟儿也有些怠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午后,我和《读者》第一次相遇了。  ——我与《读者》的故事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章子言  不知道从何时开
期刊
一  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个刚刚长成的小女孩,标致得像一幅画,说是几天前才从内地出来,想家想得眼神里染上一层淡淡的乌云,却也遮不住云层里透出的那悠悠的艳阳。后来听说她的婚姻遇到了黑夜风雪。最后还是分开了。她始终离不了文字工作,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同样性质的差事。有一阵子她担忧家人的病,四处求医问药。偶然跟她吃一顿饭,我会细细辨认她脸上那几抹早来的秋意。再过完一个冬天,她突然相信北国之春正
期刊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决然脱下军装  父亲原名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河南项城人,出生于贵胄豪富之家。  我爷爷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姑表兄弟,父亲的姑母嫁给了袁世凯的弟弟袁世昌,因为
期刊
晴不晴,阴不阴,雨不雨,郁郁沉沉到年关。我的门前树起了门松,那是从山上砍来的。停泊在河里的小船上也有松树,也有稻草绳。  天下无事,我家无事,无客,无债鬼,亦无余财。淡淡焉,静静焉,度过新年。  (生如夏花摘自《克拉玛依日报》2015年12月9日)
期刊
我们从来就没准备好,死亡来的永远不是时候,当它到来时,你可能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情没做,死亡总是来得太突然。女人在失去丈夫的那一刻痛哭,孩子却感觉厌烦,因为他们并不真的明白葬礼的意义。  我父亲的离去也不例外,事实上,他的死更让人意外。他去世时还很年轻,听说有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在这个年龄去世。我的父亲不是音乐家,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是癌症并不筛选它的受害者。他离开的时候我还年幼,而我也因此才知道
期刊
1  雪天,莫斯科街头。泥水沾满了长靴和裙摆。听说莫斯科河结冰了。街角有堆破烂衣服——不对,是个满脸皱纹的女人缩蹲在那里,怀里搂着一团毛毯——啊,毯子里露出一张一两岁小孩通红的脸。  从大衣口袋里掏钱;柏格莫洛夫——莫斯科的年轻作家,拉着我大步走开。  “省省吧!”他说,“每一个角落都有,你打算给几次?你有能力给几次?莫斯科很大呢!”  走进地下通道,在卖色情画刊的摊子和散发无政府主义传单的青年之
期刊
一  海拔三千三百米。  寄宿小学的钟声响了。  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是乡政府所在地。二三十幢房子散落在洼地中央,三层的楼房是乡政府,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这是五月初的日子,空气开始湿润起来。第一遍钟声中,太阳露出了云层,天空、起伏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流水都明亮起来。等到第二遍钟声响起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男孩们剧烈奔跑后的喘息声。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
期刊
2015年10月20日,百度公司宣布不再招聘新人了,如果有特别需求,得CEO亲自批准。在这之前,阿里巴巴也几乎停止了对新人的招聘。唯有腾讯公司依然敞开大门吸纳人才。  初听到中国科技界最重要的三家公司关于招人的这些信息时,闪现在我脑中的不是“科技公司遭遇经济寒冬”这类大而化之的问题,而是突然意识到,在百度或者阿里巴巴工作的人接下来只能更多地加班了。  阿里巴巴去年的口号是:让不平凡的人以平常心做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