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文化在职校人文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校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职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无锡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概说》课程可资利用的宝库,教师将传统的启发式师生问答、现代教育技术、实地考察等手段综合运用,构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研究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职校学生;无锡文化;中国文化概说; 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慈云双(1978— ),女,安徽庐江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6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60-02
  近年来,国家通过大规模扩招,已经初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与普高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中职业院校规模反超非高职院校的目标,但是学者们的调查研究同时表明,无论中职还是高职,现阶段的职业学校都已成为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无奈选择。尤其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校学生大多素质不高,甚至不少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差。对于职校教师来说,这个“两差”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如果职校学生仅仅学习技能,如同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3年后学生大都可能拥有一技之长,可自立于世。但现代学校教育毕竟和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不同,学生进入学校不仅学习技能,也还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面对此类“两差”学生,真正尴尬者主要是那些文化课教师。在职校的课堂上,那些文理基础课程(如语文、英语、数学等)的教师言者谆谆甚至声嘶力竭,但坐在椅子上的学生听者藐藐,或者玩手机游戏,或者垂首伏案。与之相反,一些技能课的教师往往把课程带到实验室或者工厂里给学生讲解,此种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效果亦颇佳。受此启发,有些文化类课程也可以采取此种方式,走向田间地头,融入生活,使得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更易于为学生接受。
  为了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爱国热情,《中国文化概说》是大多数职校开设的一门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综合性非常强,涉及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各门学科知识,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学习难度相当大。由于职校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也比较低,《中国文化概说》课往往成为教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文化知识讲授得更为直观生动?借助地方文化也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一、无锡地方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可能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当代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代表城市,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民风民俗独特,历史文化名人麇集,文化产业发达。
  当代考古发现证明,至少一万年前,无锡就出现了最早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的三山古文化以及马家洪文化、良渚文化,与古巴蜀文化等一起建构为辉煌的长江文明。据《史记》和《世本》等古藉记载,商朝末年泰伯奔吴、定居无锡梅里(今无锡梅村)以后,创建了句吴国,建造了最早的吴都泰伯城,从而使吴地全面系统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独特而和融的“吴文化”正式产生了。至今无锡梅村还有许多泰伯遗迹,如泰伯开凿的中国第一条运河——伯渎港以及泰伯墓、泰伯庙等;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梅村附近的鸿山吴越贵族墓大型遗址发掘,更为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繁盛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吴地文化不但影响了这一长时段的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面貌,甚至直接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无锡一直都作为吴地的内核而发挥积极的辐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近两千年来,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处于领头地位,而太湖明珠无锡在吴文化区域内也始终与其他城市一道保持着经济文化的先进性。
  明清时期锡邑最为人们称道的文化事象当属东林书院,近代以来,无锡人传承吴地先民重教崇文之风,积极兴办教育,培养大量各类人才,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产生了许多领先于全国的成果。这一时期,无锡人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格致书院;无锡出现了全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学专门高等教育机构——无锡国专;无锡人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白话报纸之一《无锡白话报》;无锡人在全国率先掌握了铜版印刷技术,打破了日本人在中国对此项技术的垄断;无锡人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修造了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鹊”号;无锡人制造和推广了我国最早的无线电技术……这些杰出的无锡人中,最为国人耳熟能详者,如外交家薛福成、经济学家陈翰签、薛暮桥、孙冶芳、政治家秦邦宪、陆定一、国学家钱基博、钱穆、科学家徐寿、华蘅芳、教育家顾毓琇、侯鸿鉴、文学家钱钟书、杨绛、音乐家华彦钧、刘天华、画家徐悲鸿、钱松嵒等,他们都是当时各个专业门类中闻名全国的一流人物,他们的成就几乎涵盖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所有领域。这种许多开创性成就和各类专业人才集结式喷涌现象,在全国同时期其他同类城市中并不多见,“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无锡近现代“百年繁华”的鼎盛气象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是其文化积淀深厚的体现,正是无锡人民始终秉承先民开拓、创新、务实、重文、尚德等品格和精神的体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无锡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可以说,无锡如此湛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文化遗存是《中国文化概说》课程可藉利用的宝库。
  二、无锡地方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方式
  无锡地方文化内容丰富,作为一所地方职业院校,本校学生多来自无锡及其周边城市,他们对无锡或者江南历史文化比较熟悉,一些自然历史遗存几乎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采用多种鲜活的方式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接受。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讲自己熟悉的故事或地方风习,教师进行理论总结,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通过无锡地方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解释。现在实行计划生育,而且在继承权上男女平等,人们的家族观念逐渐淡漠,而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家族,家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就是“宗法”,宗法制度的关键就是“嫡长子继承”,现在的青年学生很难理解这些了。为了生动地说明这些概念,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助无锡本地流传深广的“泰伯奔吴”的故事来说明之。   泰伯庙坐落在梅村,来自梅村的学生自小就生活在泰伯文化的氛围中,都能就泰伯故事说出个子丑寅卯。当学生把“泰伯奔吴”的故事说过,再来看看《史记》中的记载就比较易于理解:“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所谓“嫡长子继承”,遵循的原则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立长不立贤”。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朝末年,在周太王的3个儿子中,泰伯是老大、仲雍是老二、季历是老小,“伯、仲、季”是中国古代兄弟排行在名号中的用字。正常的王位继承者,应该是泰伯,而周太王想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不仅季历自身贤能,关键他还生了个有望成为圣贤的好儿子姬昌,有可能季历不一定比泰伯贤能,但季历已经生了儿子,而泰伯没有儿子,这样一比,在王位继承上,从氏族部落的整个发展稳定着想,周太王倾向于传位给小儿子,而季历的两个哥哥泰伯和仲雍也都明白父亲的意思,也知道父亲的难处——不能破坏宗法制度,于是哥俩出于孝心,就“文身断发”,中国古代人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泰伯和仲雍这样做,就等于宣布自己不孝,不孝当然就不贤了,这样的人是不适合担任氏族部落首领的。那么老二仲雍为何也跟着大哥后面跑呢?因为宗法制度规定的继承有两种形式: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也就是说,如果泰伯继位的话,即使他没有儿子,他还可以传位给仲雍,当然,如果泰伯不继位,首选是仲雍,如此还轮不到季历,因此,哥俩都得逃让,这种表面的“不孝”其实是大孝。所以,泰伯奔吴,为吴地文化带来的核心和基础就是“谦让和至孝”,而这个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这个故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梅村实地考察泰伯庙,让学生亲身感受吴文化,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无锡这方面的文化遗存还很多,如东林书院、惠山祠堂群,都是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当然,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无锡地方文化,讲授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将传统的启发式师生问答、现代教育技术、实地考察等手段综合运用,构成立体的教学模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所侧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研究主体意识,使之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
  总之,根据无锡文化资源自身特点和职校教学工作实际,参考相关职校课程资源建设专家的经验,笔者认为首先要设置好《中国文化概说》的主要教学内容,对无锡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和梳理,从而使教学内容体系融入无锡地方文化系统,对二者进行双向评价和阐释,如此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其更好地认识无锡文化,强化其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砥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乡土情感,培育其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其个人文化品味,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和关爱民生,更好地为无锡乃至江南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书禄.中国文化概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正、李健.谁在念职校——中职生现状调查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0,(04).
  [3] 王立人.吴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无锡建设[J].江南论坛,2006,(08).
  [4] 无锡国家高新区发展研究院.无锡建设吴文化名城要打好泰伯牌[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8).
  [5]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09).
  [6]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特征的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在预警体系中的权重,同时结合预警界限,判断了每个指标历年的监测结果,进而求出昆明市房地产历年的综合警度。最后利用ARMA模型预测2009年昆明市房地产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预警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
期刊
摘要: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结果反映,即使中国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的作用,但与国际相比较,经济因素作用仍相对较小。通过10年外推预测发现,未来中国人口结构趋势是老年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劳动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少儿人口有所下降,因而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人口问题,将会对
期刊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世界各国经济,其不利影响仍然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促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和谐共生。行政权的运行须遵循法治原则,应当对政府干预经济进行法律规制,以此保障政府干预的有效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干预;法制化  作者简介:王吉吉(1980-),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诉讼法。 
期刊
摘要:本文从股东代表诉讼的产生切入,旨在探讨这一制度的本质目的。试图通过对这项制度法理基础的深入分析,达到明确公司、股东以及侵害公司权益的董事、监事、高管或者第三人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指出这一制度合理性所在的目的。最后,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股东代表诉讼;概念界定;法理基础;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3.9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日益重要,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我国三次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服务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
期刊
摘要:大理州奶业发展在整个云南省奶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云南省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基地。本文对大理奶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并对制约大理奶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理州;奶业发展;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
期刊
摘要:随着脑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基于脑科学的营销策略研究成果日益丰硕,特别是在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为科学、有效地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基于脑科学的广告策略中广告内容与情绪、广告感染力、广告媒介、广告类型几个方面相关研究进展,为探究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研究拓展新的视野。  关键词:广告营销策略;脑科学;情绪;广告感染力;广告媒介  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针对中低收入者提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一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力求住有所居,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府部门、房地产商、保障对象的寻租现象。本文从寻租理论出发,阐述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加强保障性住房立法、监督等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寻租;监管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26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离不开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保障作用,然而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会降低供应链支持网络的灵活性与整合程度,损害供应链支持网络中节点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造成整个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的下降。本文以知识转移粘滞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供应链支持网络知识转移粘滞现象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图论的供应链支持网络绩效提升的分析思路;以蚁群算法为计算工具,结合衡阳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供应链支
期刊
摘要:食品安全是社会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从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企业入手,明确其行政法律责任,以规范其行为模式,有效遏制食品企业恣意违法。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法》中有关食品企业行政责任的规定进行考察、分析,就责任追究体系上的缺陷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行政责任;企业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