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转移对乡村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二元社会制度的存在,流动农民的户口、教育、各种保障、工资待遇等都难以与当地人完全一致,这使得乡村农民的移动很不彻底,虽然外出就业,但他们必须把根留在乡村,以此谋得基本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归属感。移动的农民成了“两栖人口”,随着生命周期和季节的变化,游走在城乡之间。这种不稳定的迁移给农村土地利用带来了极大影响。
  一、农民转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
  从总体看,随着农民流出乡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不断降低、利用强度不断减弱。但这种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
  首先,城郊附近村庄的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会得到提高。由于农民纷纷到大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工资又难以满足其在城市核心区购房或租房的需要,打工农民只能到城郊租房,因而城郊村庄吸纳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城郊居民点的建筑容积率不断增大、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不断增加。
  其次,偏远落后村庄的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下降迅速。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耕种条件较差、务农的比较收入过低,非农产业又不发达,农民难以就近实现非农就业,许多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村庄存在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使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降低。更有甚者,由于无法在城市扎根,外出农民只能把家安在村里,于是他们把打工积攒下来的钱用于在村里建房扩屋,导致宅基地面积扩张、利用效率下降。
  最后,较发达地区村庄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变化不大。在较发达地区,农地耕作条件一般较好,且乡镇企业发达,农民就近从事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多,外流人口相对少一些。同时,这些乡村还能吸纳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民到这里生活,因而村庄内的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稳定。
  二、农民转移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一)农民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体来看,随着农民转移步伐的加快,耕地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一些地方出现了农地短期或季节性撂荒现象,一些边缘土地甚至退出耕种。由于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男性劳动力、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农劳力变成了“3899”部队,随着这些人员年龄的逐渐增大,其体力将逐渐下降,对农地的劳动投入会逐渐减少,从而使耕地利用强度降低。此外,由于外出打工的收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高很多,使得种地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种地在农民生计中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主要提供收入的功能转变为主要提供生计保障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地追求的是省事、够自家用,因而在种地中投入的精力减少了。比如过去农民之间经常互相比较谁家的地种得好,地里干净没有杂草、庄稼长得好产量高,现在农民对此已不屑一顾,这自然会引起耕地利用效率的降低。此外,由于大量农民转移出农业和村庄,农民的家庭养殖业日益萎缩,零散的养猪户、养羊户、养鸡户大量减少,农家肥数量减少,农民种地越来越依靠化肥,从而导致耕地地力减退、耕地持续生产能力受到影响。
  (二)农民转移对耕地配置的影响
  现在在家务农农民的年龄大多已超过45岁,再过20年,这些人就将陆续退出农业舞台。而年轻劳动力大多没有务农经验,甚至少数新生代农民根本就没有在农村呆过,他们难以承继起务农的责任。农村虽然存在少数愿意种地的年轻农民,但却因耕地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随着农民转移步伐的加快,通过农地流转对耕地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就成为一种客观需要,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三权相对独立的制度安排也为其实现提供了可能。
  近十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增加,但这种变化带有很强的区域色彩。通过对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租出、包出耕地的农户所占比重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租入、包入和转入耕地的农户所占比重则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农民的就业趋向、收入来源都非农化了,农民流出耕地的动力更强。而西部地区非农产业不发达,农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和获得收入的主渠道,所以流入耕地的农户较多。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流转规模超过中西部。
  (三)农民转移对耕地利用方向和利用结构的影响
  农民转移给耕地利用方向和利用结构带来了一定影响。一是造成耕地的非法转用。一些农民转移后,将耕地出租给非农产业经营者变相用于非农产业开发,以牟取“农转非”所带来的巨大收益。根据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执法检查的实际数据估算,目前被监测城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的95%以上属于集体农用地,而在新增建设用地中,违法占用集体农用地的宗数、面积,几乎都在50%以上。二是改变了耕地种植结构。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不是一个具有显著规模效应的产业,所以,当转移出去的农民将耕地租赁给工商企业或地方精英后,承租者出于利益的考虑往往会经营高效益的作物,而不再种植粮食。据农业部经管司统计,成规模转入企业、农场主的土地中用于种粮食的比重仅为6.4%。此外,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留守乡村的“3899”部队已经难以承担起费时费力的农作物种植,比如东北农村主要种植玉米、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乡村的种植结构越来越简单化,上世纪70、80年代常见的多种作物小块拼图状种植的局面越来越少见,间作套作的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少。
  三、农民转移对基础设施用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大量农民从乡村流出,乡村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强度逐渐降低。首先,乡村学校用地利用效率降低。由于乡村人口逐渐向中心镇等城市化区域转移,城镇腹地村落的中小学生源逐渐减少,加之教学水平、教学条件的差异,乡村学校的生源流失严重,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不得不向城镇集中。这就导致大量农村校舍闲置,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更是如此。由于权属关系复杂,又受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乡村学校用地难以被盘活。如广东省阳山县撤并中小学校后,闲置下来的校舍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重庆市南川区农村闲置校(点)147所,闲置校点占地面积为23.57万m2(截止2009年12月底)。在这些闲置校点中,由当地村委会使用(作村办公室、五保家园或贫困户居住)的校点有17所;暂时举办幼儿园的有22所;由学校出租的有12所。其余96所校点完全空置,占比达65.3%。其次,乡村公共生活设施用地利用效率降低。由于近十年来不断进行村庄改造和村庄合并,一些村委会、卫生所等公共机构被撤销,其相应的设施及其占地便被闲置起来。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中,村落新建的基础设施也存在低效利用现象。比如陕西省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完善,党员活动室、计生站、警务室、农家书屋等相继建成,但这些设施的利用率很低,存在大量闲置现象。第三,乡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用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在乡村,尤其是偏远落后乡村,由于村民大量外出,使得需要依靠全体村民共同出资来维护的田间道路、灌溉设施等难以得到维护,因而逐渐丧失使用功能,其占用的土地也逐渐闲置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其他文献
文章针对库区岩溶渗漏的特点,针对渗漏的不同类型,对傍山侧岩溶渗漏区采用复合土工膜进行防渗封堵处理,并充分考虑其排水通气措施,对低矮库岸岩溶渗漏区采用粘土防渗处理,在
近日,笔者从湖南省汝城县水利局获悉,该县计划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一座大型集中供水工程,规划设计供水人口达6.59万人。这也是该县截止目前最大的一座跨乡镇的(Ⅱ)型规模集中供水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产生了私有信息和数据被破坏或侵犯的可能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已被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重视。因此,网络安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学习和工作中的巨大问题。  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但是,建国以来,由于过量采伐,森林木材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
简介了德国特乐斯特公司橡胶型材的生产设备———连续成型设备和硫化设备的特点和改进、应用情况。连续成型设备———挤出机的螺杆设有真空栅栏,且长径比大于16,可以使胶料达到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预防的临床经验,探讨再狭窄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接受腔内治疗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采用自体骨髓干细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减少其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依据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对32例职业暴露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经过6~24个月随访及跟踪
介绍吉如斑岩型铜钼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成矿时代,分析吉如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因。吉如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冈底斯陆缘火山--
一、吉林省通化市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情况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林地面积93.1万公顷,其中集体有林地面积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1例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本组9例保守治疗,4例行经皮囊肿穿刺引流,4例行囊肿外引流术,12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