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体应变视潮汐因子及其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来源 :地震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井下体应变测量中的井孔放大效应,指出井下体应变测量中普遍存在放大问题,其放大倍数与周围岩石的弹性系数有密切关系,围岩的弹性参数E、v越大,这种放大效应越明显。由实测资料求得的体应变潮汐因子及其变化均包含有这种放大因素。用实测的近三年的体应变资料(昌平台、东三旗台)计算了潮汐因子随时间的变化,并与台沿周围四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对照,发现震前存在视潮汐因子的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中卫—同心断裂带西段位于宁夏中卫县甘塘附近,在近期的某重大工程场地的区域地震地质野外调查中,经过断层陡坎和断错冲沟等微地貌测量、槽探揭露、年代样品的采集和测定,获得了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活动方式、垂直和水平位移量等资料,表明了它在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
期刊
经过两年多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国家地震局“八五”短临预报深入攻关课题已正式启动.为达到预期目标,国家地震局领导和科技监测司特别强调了“新”与“实”.我理解,“新”,固然包含要研究一些新理论、新方法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手段、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实”,首先是方法研究要结合预
期刊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
期刊
聊古_1井位于聊考断裂带的北段。自1981年以来对该井水中的氮气和氦气每日进行定量观测。通过对聊古_1井的氮氦比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_s5.8级地震(Δ=150km)和1983年11月7日菏泽M_s5.9级地震(Δ=140km)震前变化的分析,发现N_2/He在这两次地震前2个月左右的时间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且均在异常转折、恢复的过程中发震。由此N_2/He在震前的变化可能作为一项短期前
期刊
本文论述了单台单项目前兆信息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和提高途径,指出了可以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种类。根据系统工程学原理,提出应对异常信息作层次合成,认为进行四个层次的合成是必要的,且可基本满足要求,并给出各层次的具体合成表达式。对全县短水准作了两个层次合成计算,效果十分显著,层次合成是提高单台单项目前兆信息水平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期刊
本文归纳了德都中强地震发生前湾_1井水位动态异变的基本特征,指出湾,井水位的四步段映震异常:骤然陡降—缓慢回升—高位跳动—高位稳定发震。并对短、临异常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四步段映震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意义。还就区域应力异常场和灵敏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根据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测定结果,广东地下热水主要是大气降水起源,水中F~-、HCO_3~-、气体组分是映震较灵敏的组分,这与其特定的地球化学背景条件有关。
期刊
本文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降雨对深井水位动态影响状况的普查与在北京、福建汤坑与黑龙江尚志等三个典型地区的现场观测试验的结果,讨论了降雨对深井水位年动态影响的类型、特征与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机理等,并依此探讨了我国震例中与降雨有关的三种异常的判据与信度问题。
期刊
全球地震活动 1992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释放能量229×10~(?)焦耳。地震次数和地震能量都远高于80年代水平,甚至稍超过70年代平均值。环太平洋东带即美洲地震带尤为活跃。最强的地震是6月28日发生在美国加州南部兰德斯的8.0级地震。除了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带很活跃外,8月28日在阿森松岛以北发生的7.3级地震是南大西洋海岭地震带上较少出现的强震。
期刊
本文通过实例阐述前兆手段观测数据基本特性(平稳性、周期性和正态性)在地震前的差异,说明连续观测数据中包含平稳随机过程和非平稳随机过程;亦包含常态下的年变周期和非年变周期,非平稳随机过程和非年周期变化可能产生在地震前兆发育期,其特征与地震孕育进程有关,可用非参数轮次法和方差分析法加以检验。随机过程的特征量正态分布的标准离差用以衡量过程的分散程度,异常时段与正常时段的标准差,相差可达数量级,用统计参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