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宪救国——宪政歧途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ph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度通过关系将这个“非常建议”送达袁世凯案头。苦闷中的袁世凯赞叹杨度不愧为“旷世逸才”,“灼见时弊”,以为找到了救世良方。袁、杨都没有想到,君宪机会在中国已永远错过,现在重回君宪,就是病重乱投医,能有什么结果呢?
  近代以降,中国历次重大变革,无不来自外部危机。危机越大,变化越大。没有危机,就没有变化,就陷入无休止争论。这几乎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定律:没有鸦片战争失败,就没有五口通商;没有英法联军攻入京师,就没有洋务新政;没有甲午之役、马关之耻,就没有维新;没有八国联军,就没有新政;没有日俄战争,就没有预备立宪。即便进入民国,中国政治发展依然如此,没有外部危机,很难“自变革”。
  

周边困境


   外部危机是中国政治变革契机,政治家也会利用契机推动变革。由此反观诸多政治大事,可以清晰看到外部危机与内部变革的因果关联。
   民初,中国面临的最大隐患在北方蒙古独立运动。这在清朝最后时刻已被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并一再提醒为维护现有国内各族群团结,应继续维护满洲人的皇权地位。
  如果不满意摄政王和那个小皇帝,严复建议可以换人,但不要轻易更动既有政治架构。“根据文明进化论的规律,最好的情况是建立一个比目前高一等的政府,即保留帝制,但受适当的宪法约束。应尽量使这个结构比过去更灵活,使之能适应环境,发展进步。可以废黜摄政王;如果有利的话,可以迫使幼帝逊位,而遴选一个成年的皇室成员接替他的位置。”
   严复的建议没引起足够注意,宣统帝成为南北交涉的牺牲品。中国迅即从帝制变为共和。这是一个巨大变化,由此衍生一系列问题:随着清帝退位,蒙古、准格尔等又将以何处为归宿呢?他们会同纯粹的汉人一道组成一个广袤的、难以驾驭的共和国?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满洲人政治统治逐渐瓦解,在俄国人策动下,蒙古分裂主义势力乘机宣布驱逐清朝驻蒙古的势力,解除清军武装,驱逐清中央政府驻蒙古办事大臣,甚至比南京临时政府还早几天宣布独立。
   清廷没有承认蒙古独立。民国,不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北京政府,都没有承认。但蒙古独立毕竟是一件大事,民国政府终究必须面对。“共和初政,少年横欲推致极端,以阶级名号既废,又欲黜蒙古王公封号”,唐绍仪、宋教仁等皆赞成,独章太炎以为不可,他曾当面对袁世凯说:“蒙古何赖于中国。所倚者,诸子争位,中国以册立定之耳。今域中尚有土司,与王公何异。土司无封爵,而蒙古有封爵者,内外之异。然其有土长民一也。必欲废之,则蒙古不为我属矣。”
   章太炎的意见获得了袁世凯的认同,但蒙古问题实在复杂,并不太容易解决。民国二年,宋教仁被刺身亡,南北冲突再起。章太炎受黎元洪等委托进京面见袁世凯一探虚实。章太炎的意思很清楚,刚从帝制走出来的中国,重回帝制并不是不可以,要必给人们一个合适理由。从这个意义理解民初政治变动,尤其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制”的《中华民国约法》《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很容易体会其间相关度。

外交难题


   蒙古问题还没有摆平,另一更大困扰不期而至。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枪杀,由此引发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原本称“欧战”,与中国无关,但当英国对德奥宣战,日本迅速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撤出青岛租借地及其周围地区。德国正在应付欧洲战场,无法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然而还是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当最后通牒送达柏林时,日本已准备就绪,随时可将其威胁付诸行动,对胶州湾等地发动进攻。
   胶州湾等处只是德国的租借地,其主权属于中国。但当日军出其不意在龙口登陆,向青岛推进时,日本并没有通知中国,据说袁世凯还是从山东都督报告中获悉的。
   日本的行动侵犯了中国领土,违背了国际法,中国政府应迅即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甚至出兵对抗,乘机从德国人手里暂时接收租借地,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他以为,中国现在毫无准备,根本没有力量保护国土,以尽中立国责任。国际法上确实规定交战各方应尊重中立国中立,中立国如受到一方战争威胁,有权利保卫国土以维持其中立。袁世凯说,这些国际法原则他都知道,但中国现在确实没有力量履行中立国责任,更不可能与日本开战。他强调,国际法是人制定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国际法呢?
   在总统府召集的会议上,袁世凯提醒各位,十年前在满洲,中国曾遇到过类似事件: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交战,那时无法阻止日军进攻,只好划出“交战区”。那么,现在也可以划出走廊,日本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日本在这个区域内通过,在此地区以外中国仍可保持中立。
   袁世凯的说法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但后来局势演化出乎袁世凯的判断。日军象征性打败德军后,不仅接管了德国全部租借地,而且迅即控制青岛至济南的铁路。这给袁世凯出了一个难题,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遏制日本的行动呢?人们普遍担心日本完成在山东的军事行动后继续提出更多特权要求,相信日本正在利用欧战机遇在亚洲推行其扩张主义政策。
   这种忧虑有充分理由。1915年初,刚由东京回任的日本公使日置益要求谒见大总统。1月18日午后3时,袁世凯与日置益会面。寒暄后,日置益将日方精心准备的“二十一条”说帖面递袁世凯。
   “二十一条”后来被理解为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书,由于日本刻意强调以秘密方式进行谈判,更增加了中国人对日本要求的担忧。“二十一条”对中国犹如晴天霹雳,政府内部立即陷入紧张状态,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对付日本的这一特殊要求。袁世凯是老练的政治家,他不仅深知中国的贫弱,也洞悉日本帝国的扩张政策。他决定答应与日本进行谈判。日本公使也曾暗示某些条件必须接受,某些条件可以商谈,并不是以最后通牒方式通报中国,这为袁世凯留下了谈判空间。    就文本而言,“二十一条”分属五个文件。一号文件四条关于山东。日本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有所扩大。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1898年中国通过谈判让渡给德国的,现在日本通过战争接管了山东,事实上已接收了德国的权益,因此一号文件其实就是要求中国“确权”。二号文件关于满洲,共七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满洲享有特权,并将旅大、南满、安奉铁路租借期延至99年。这显然超出此次军事行动范围。因而不论日本使用什么样的理由,都让中国觉得别扭,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三号文件共两条,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这是个案,同意与否,无关大局。四号文件一条,要求中方不得将沿海各港湾、岛屿租借或割让他国。
   在中方看来,最严重的为五号文件。在五号文件七个条款中,日方要求中方必须聘请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的警察、兵工厂必须中日合办;日本享有部分铁路、矿山、海港、船厂优先投资、承建权。凡此,在民族主义气氛中,均被解读为对中国内政的干预,主权的侵犯,与亡国无异。

君宪救国呼声再起


   “二十一条”既然被理解为“灭亡中国”的计划书,由此引起中国内部一连串变动,延续《中华民国约法》“隆大总统之权”的思路,现在更有理由无限制扩大总统权限。由此便很好理解很少共和气息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通过时,为什么依然获得舆论近乎一致赞同。中国太需要一个强势领导人了,需要一个强势领导人与日本周旋,而袁世凯正是最合适人选。
   严复说:“日本于群雄战事未解之日,要求条件,穷苛极酷,果如所请,吾国之亡,盖无日矣。大总统于一无可恃之时,尚能善用外交,以持其敝,可谓能者。日来效果,虽密不可知,然颇闻其不致破裂矣。欧战告终之日,不但列国之局将大变更,乃至哲学、政法、理财、国际、宗教、教育,皆将大受影响。学者于道,苟非深窥其源,则所学皆腹背羽矣。中国前途,诚未可知,顾其患在士习凡猥,而上无循名责实之政。齐之强以管仲,秦之起以商公,其他若申不害、赵奢、李悝、吴起,降而诸葛武侯、王景略,唐之姚崇,明之张太岳,凡为强效,大抵皆任法者也。而中国乃以惰性,驯是不改,其有豸乎?”作为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员,严复无条件支持袁世凯“隆权”。
   严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者,相信丛林法则,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相信历史发展阶梯进化,反对超越,反对蹿等,他原本就不认为中国有必要弃帝制用共和,“终觉共和国体,非吾种所宜”。
   与严复具有相似思维趋向的还有不少,最突出并激起巨浪的首推杨度。杨度是留日归来的宪政专家,是晚清立宪运动重要推手,他对满洲人坐失良机非常痛悔:“自海外归来,即知大祸不远,非急谋改革,莫可自救。戊申至京,以极沉痛之文词陈于朝贵,而听者藐藐,为益固鲜矣。加以两宫皆逝,亲贵弄权,度欲行之宪政,乃为官吏利用其名以为厉民之具。度于是深居叹息,知事之无可为,满汉之祸必生,革命之事必起,中国亦从此已矣。每一低回往事,未尝不太息痛恨庆、泽诸人也。”
   世易时移,当中日交涉步履维艰之际,杨度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全新思路:“由今之道,不思所以改弦而更张之,欲为强国无望也,欲为富国无望也,欲为立宪国亦无望也,终归于亡国而已矣。”何以故?“此共和之弊也。中国国民好名而不务实,辛亥之役,必欲逼成共和,中国自此无救亡之策矣。”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杨度建议袁世凯弃共和,回君宪:“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救亡之策,富强之本,皆在此矣。”
   杨度通过关系将这个“非常建议”送达袁世凯案头。苦闷中的袁世凯赞叹杨度不愧为“旷世逸才”,“灼见时弊”,以为找到了救世良方。袁、杨都没有想到,君宪机会在中国已永远错过,现在重回君宪,就是病重乱投医,能有什么结果呢?
  作者为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和前瞻性的低风速风机战略,远景能源迅速后来居上。随着内外资对手蜂拥而入低风速风机市场,远景必须持续创新,方能延续上升势头  .  进入风机制造业的八年里,远景能源走出了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  这家中国风机制造业的后来者,以远超同期行业增速飞速发展。2009年-2014年,远景能源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增速超过70%。到2013年,远景能源已经进入第一阵营,牢牢占据着第四名的位次,且与前面
期刊
参与欣克利角C项目是一张60亿英镑的门票,对中国核电企业而言,这是进军国际核电市场所必须买的门票  总造价高达18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C项目是世界核电业迄今最昂贵的项目,对中国核电企业来说,该项目是一张核电出口所必须的、昂贵而物有所值的门票。最终,中广核签头的中方企业将在中法合作建设的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中占据三分之一的股份,承担60亿英镑投资额。  英国当地时间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访英行程中最受
期刊
大约25年前,我出过一本论述民主的书,它的美国译本的书名是《民主论》 (Democratic Theory)。书很走运,至今仍在一些国家印行。那么我为何再写论述同一主题的书呢?   首先,政治学词汇已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学者们随兴所致地设计他们的概念已达到空前的程度,这一发展又由于那种认为语言的含义可以随意规定的勇敢的新思想,而取得了正当性。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便都有资格享受一种新的自由,可以随意规
期刊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光靠延迟退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与人口相关的问题同样重要,就是人口能否自由流动。因为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三种基本的经济要素,是追着回报到处流动的。哪里边际收益高,就流向哪里。一旦要素流动被人为限制,那么经济就会丧失活力,也失去长期增长的动力。  对中国经济而言,一方面不能忽视宏观上人口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期刊
除TPP、TTIP等新型贸易体系冲击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加速蔓延趋势。因与“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形成日益激烈的竞争关系,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原有的突围路径正在收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继汇率之后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因素,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综合应对亟待加强。  10月19日,中国公布的最新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9%,9月同比下降8.8
期刊
西方未必否认阿萨德拥有合法性——倘若他上台的程序符合叙利亚的法律规定;但认为他缺乏正当性——因其政权本身无法代表叙利亚人民  俄罗斯最近在叙利亚的一系列主张与行动,与西方颇多龃龉。俄罗斯提出,要解决叙利亚危机和打击伊斯兰国就必须与叙利亚现任总统阿萨德合作,因为他所代表的是正当(合法)政权;西方则认为阿萨德必须下台,因为他已经丧失了正当性。   把国际政治上的各种纵横捭阖与利益交换放在一旁,俄国与
期刊
面对中国经济的困境,政府要具备资源在区域间有效配置的“空间思维”。只有认清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要靠创新,要提高投资回报,要提升经济效率。何以经济政策要有“空间思维”,概因创新、投资回报、经济效率都和教育回报“在哪更高”有关。向大城市集聚  高技能劳动者向教育水平更高的城市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一个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获得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其劳动生产
期刊
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明显放缓,多项投资相关指标刷新低点。从主要投资领域看,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明显减速。  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增长9.5%左右。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等困扰着投资形势趋稳。
期刊
经过多年的资产高速增长,中国的银行体系中积累了一定的高风险资产。近期资本市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关注持续加强,也反映了市场普遍对这个问题有所担心。  高风险资产成因较多。虽然并非所有的高风险资产都会变成不良资产,但如不能及时化解,会导致金融效率持续降低,以及其他资产及人力资本的持续错配。而且随着地方及国企债务的持续攀升,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上述问题的一些表现包括:信贷增长对GDP增长边际拉动作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使得人们彻底反思经济分析的基础。我认为,在众多试图挑战正统经济学的理论中,有两本书脱颖而出。一是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概念,其挑战了传统风险管理的整个理论基础;二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迪·罗斯在市场设计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罗斯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其新书《分配及背后的原因——撮合与市场设计新经济学》(Who Gets What-and Why the 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