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8月期间诊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靳三针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25.81±1.05)分,远高于对照组的(16.86±2.14)分,而VAS疼痛评分是(2.91±0.15)分,低于对照组的(5.08±1.13)分,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确切,其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降低其疼痛感。
  【关键词】 靳三针疗法 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上肢运动功能
  本研究为探讨靳三针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对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且经头部CT或者MRI确定为肩手综合征。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8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41~74岁,平均年龄为(60.14±4.12)岁;病程是13~55d,平均病程为(31.04±3.45)d;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年龄为(61.03±9.68)岁;病程是14~55d,平均病程为(32.31±3.74)d;两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于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对患者肘、肩和腕部以及手指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刺激其上肢肌肉活动,并维持其肌肉长度,预防挛缩,并借助器械实施作业训练;②保持正确体位,在仰卧位时于患者肩胛骨下方垫枕,保持前伸位,背屈腕关节,手指伸直、外展;在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下方垫枕,取前伸位,掌心向肩胛骨和健侧前伸位。患侧卧位时,则伸直上肢,肩胛骨向前伸,掌心向健侧。每次指导患者每日进行2次功能训练,每次0.5h,每周6次,一共治疗5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靳三针疗法,取穴为病灶侧颞三针、偏瘫侧肩三针、偏瘫侧上肢挛三针。具体操作:颞三针先垂直刺入皮下,至帽状腱膜下方后,沿皮以15°快速刺入30mm,得气后捻转2min,再在进针后10min、20min和30min分别行针1次,一共留针30min;肩三针则向远端斜刺35mm,避开腋下动脉刺入35mm,以上肢抽动为宜;在内关穴、尺泽穴刺入20mm,以手指抽动、麻木感为宜,针刺后,留针30min。
  1.3 观察指标
  参考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标准[2],测试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其分值越高表示其运动功能越好,反之越差;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其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重,反之则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均数表示,其对比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其统计分析,而P<0.05代表其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VAS疼痛评分之间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25.81±1.05)分,远高于对照组的(16.86±2.14)分,而VAS疼痛评分是(2.91±0.15)分,低于对照组的(5.08±1.13)分,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指的是脑血管患者疾病发作后并发的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同侧手腕疼痛、肢体运动障碍等,又可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属于脑卒中后患者常见对比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发生皮肤肌肉萎缩、肌腱挛缩、肩手关节畸形等情况,是影响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康复训练方法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
  靳三针疗法是在继承祖国传统针灸学精华基础上,归纳国内外针灸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创制的针灸新疗法。脑卒中往往与肝风内动相关,颞三针处于足少阳胆经分布区域,肝、胆相表里,颞三针能够疏通患者的肝胆经络气血,股东少阳生发之机,从而促使脑卒中后患者恢复其瘫痪肢体功能。肩三针为局部取穴,肩I针等同于肩髑穴,对其进行针刺治疗,可发挥散结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肩I针、肩II针分贝在三角肌前后缘,三针配合,可发挥祛风除湿、活络痛经的作用,缓解患者肩部疼痛,并改善其肩关节功能。
  本研究中,相较于单纯应用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靳三针疗法的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较低,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证明了靳三针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涛,陈凡. 靳三针疗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失语症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31(3):482—484.
  [2] 石素宁,于洪宇,丛壮,等. 靳三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29(7):669—671.
  作者简介:赵梅:1980年1月3日。籍贯:山东省滕州市。性别:女。学历:本科。职称:中医主治医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晕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诊治的5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及对比,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根据患者主
【摘 要】 目的 观察探讨健脾除湿汤治疗带下病(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09月至2014年09月带下病的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使用健脾除湿汤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除湿白带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疗效对比有明显差异
介绍了青岛保税区整体的改造思路,详细阐述了沿江山路各个建筑单体以色彩为主的改造方案,整合了该路段建筑、广告牌等零乱的状况。在统一色调的基础上,将立面造型、广告牌、
【摘 要】 目的:讨论儿童川崎病的治疗转归以及特征。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血管炎为主要病变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近年发病增多,川崎病为风湿热的2倍,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为此在工作中应收起重视,以免延误诊治.现将我院近两年当中诊治的
【摘 要】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进行超前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妇科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A)和对照组(B),A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B组在手术结束后立刻注射氯诺昔康8mg,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的VAS评分。结果 超前镇痛组患者在完全清醒、清醒后30分钟和清醒后60分钟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应用在临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接受炎症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选择头孢他啶静滴方法实施治疗,而研究组选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滴方法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
【摘 要】 目的:对硫酸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的吸入治疗在阻塞性慢性肺部疾病治疗中起到的作用进行观察记录。方法:随机选取患有阻塞性慢性肺部疾病的病人4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对对照组采取地塞米松用药措施。并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措施。对两组病情改善情况和负面反应进行记录观察。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存在显著优势,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