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播在马里

来源 :孔子学院(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悠扬的钟声,巴马科从清晨醒来。在通往科鲁巴山(Kouluba)的小道上,一个矫健的身影正朝山顶跑去。在那里,他将打二十分钟的太极拳,来缓释每天晨跑五公里后的疲乏。之后,他会慢跑下山,骑上他那辆油漆已经开始脱落的“天马”摩托,前往二十公里之外的“3月26日体育场”,那里还有二十多位年龄从六岁到二十岁的学员等着他,准备学习太极拳、长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和棍术。
  他就是瓦马拉·萨诺戈(Vamara Sanogo),一个在马里乃至整个西非武术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功夫电影在马里的上映,中国武术热开始在这里兴起。在首都巴马科及卡耶、锡卡索等城市,教授中国武术的机构纷纷成立,但多数机构教授武术的方式都是老师先模仿视频,再传授给学生,真正理解中国武术的人凤毛麟角。瓦马拉·萨诺戈便是马里极少真正了解中国武术的师父之一。
  瓦马拉·萨诺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生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十歲时,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学习中心,他师从一位中国武术师父,初次学习了中国武术。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武术及中国文化为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户,我的人生因此而彻底改变。”以后二十多年间,他潜心钻研太极等中国武术,是马里中国武术联盟的创始人之一。2003年,瓦马拉·萨诺戈正式获得中国武术师父资质,开始在马里传授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和南拳。2007年,他获得了西非武术联盟颁发的中国武术大师证书。
  2009年,马里阿斯基亚中学孔子课堂成立,对瓦马拉·萨诺戈来说,这是一个契机。孔子课堂一成立,他便来到这里,把自己对中国武术、太极的理解以及在马里进行推广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与孔子课堂进行了沟通。瓦马拉.萨诺戈认为,要真正理解太极,必须理解中国文化,而要理解中国文化,必须学好汉语。其把汉语学习融入太极课程的想法与孔子课堂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双方合作顺利达成。从此以后,他为自己的学生以身作则,坚持在孔子课堂旁听汉语课程。
  九年来,马里中国武术联盟每次比赛及活动都会邀请孔子课堂的教师们作为嘉宾,给马里学生们讲解太极、中国武术的基本知识。孔子课堂负责人就活动内容多次接受马里国家电视台(ORTM)等媒体釆访。孔子课堂也结合马里的实际情况,把太极等内容融入到了汉语教学中。每次举办中国文化节、文化周等活动,孔子课堂都会邀请瓦马拉.萨诺戈先生和他的学生们进行太极和其他中国武术表演,并请他为孔子课堂如何在马里推广中国文化出谋献策。很多当地人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了中国文化,这极大地提髙了中国文化在马里社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借助孔子课堂搭建的平台,瓦马拉·萨诺戈先生在传播太极和中国文化方面成绩斐然。2010年10月,他前往湖北武当山,专心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达三个月。从二十五岁在马里开始教授太极到今天,瓦马拉·萨诺戈先生给多达1200名学生传授过太极拳等中华武术。对一个人口仅有一千六百万的西非内陆国家来说,这个数字非常可观。瓦马拉·萨诺戈先生的几个学生连续获得了非洲太极拳、太极剑、南拳和棍术大赛的冠军。2016年6月,瓦马拉·萨诺戈先生率领他的学生参加在贝宁举办的西非武术大赛,斩获了28块奖牌。如今,在巴马科各大体育场馆,经常会看到身着太极服练习太极的马里人。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学习太极的时候,瓦马拉·萨诺戈如数家珍般道出了练太极的好处:太极能调节体内能量的平衡,可以促进呼吸;通过练习太极,不断重复吐纳,能有效防止体内重要器官的氧化,减缓衰老。瓦马拉·萨诺戈认为,非洲人有着天然的身体优势,肢体灵活,适合练习太极。很多学习太极的马里朋友表示,在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西非,练习太极还有助于放松一天劳作之后紧绷的身体,减轻生活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练习太极所呈现的意境,也正是纷乱嘈杂的环境下人们所亟需的东西。
  瓦马拉·萨诺戈表示:二十年来,虽然有很多人认识了中国武术、太极,但总体上,在马里和西非其他国家,大部分人对此仍知之甚少。他打算建立马里最大的武术学校,与孔子课堂合作,把中文课程纳入武术学校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太极+汉语”这一模式,把太极等中华武术的精髓及所蕴含的哲理传播给更多马里人,让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马里阿斯基亚孔子课堂也利用好马里非洲武术联盟这一平台,加强宣传力度,把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让更多的马里人从学习中国文化中受益,从而推动中马友谊向前发展。在结束本次釆访的时候,瓦马拉.萨诺戈言真意切地告诉我,“习武不是为了战胜别人,更不是为了欺凌别人。练太极更是旨在追求人生之真谛,洞察生命之本源,顺其自然、合乎自然。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去阐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其他文献
刺头女孩何桑住进了花蕾女孩小香咕的家,小香咕盼望她早点离开,每天在玻璃小瓶里放进一颗黄豆,因为住满15天,何桑就该回去了。这天,小香咕无意中知道了何桑一些不太体面的秘密,没想到更麻烦了,香咕和谁说话何桑都要凑过来偷听,她担心香咕说出她的那些秘密。  其实不会啦,小香咕不是刻薄的人,她是花蕾女孩,可是何桑不相信,她讨厌香咕。这天饭后,香咕的布娃娃小饭不见了,到处找,结果发现它被踢在擦马桶的布边上,而
期刊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这是习近平主席在福建工作时写下的赞美诗句。今天,我们欢聚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召开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与各位新老朋友共商发展大计,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总部,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同事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今年是孔子学院创办10周年,从年头到岁尾,各国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未间断。
期刊
深究中国企业的管理包括东亚企业的管理都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说:“仁者,人也。”通俗地说,“仁”就是人之间的友善、爱护、尊敬、互信等等关系。如果看历史,对统治者来说,“仁”,就是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公平处事、善待他人。作为现代企业家,要符合“仁”这个标准就要正道经营,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善待员工,善待合作伙伴,善待一切和你利益相关的人
期刊
少年习武,不悔初衷  河南省焦作市的陈家沟被认为是太极拳的发源地。这里地处河洛交界,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当地人坚信,天下之大,太极成于此处却是必然。刚刚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高崇,就来自于河南焦作“太极之乡”,在家乡普遍浓厚的武术氛围以及对传统武术颇有研究的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小就对习武心向往之。  “我6岁开始习武,起初就是希望能够强身健体,后来看到很多成年人身穿白
期刊
在西非小国塞拉利昂,孔子学院掀起了一股“太极风”。每个周六上午,在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驻地,都有一场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约定。赴约的人当中,既有使馆的大使、参赞,联合国的官员,也有当地社区的保安和居民。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连援塞军医专家组、医疗队、疾控中心的成员以及当地华商会的众多太极爱好者也纷纷加入。来自不同国家、肤色各异的各界人士并排站立,跟着孔子学院的老师学打太极拳,一招一式,有模有样,成
期刊
身为一名外国人,能够有机会在中国生活,体验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我曾在美国的孔子学院就读,如今住在中国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与校园外嘈杂、拥挤、川流不息的人流相比,校园里幽静、安宁,俨然一片绿洲。  每天,我都能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周围的一切,对这个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国度日渐熟悉。我每天早晨大约六点半起床,然后去校园跑步,以此消耗掉前一晚美食产生的多余热量。当然,晚饭后我也会散步
期刊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帝王谷分校教学点地处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小镇卡莱西克(Calexico),在此居住的多为墨西哥裔美国人,他们性格开朗、喜欢音乐,乐于群聚。  多年来,孔子学院在當地推动汉语教学的同时,积极以中国文化服务当地社区,推广太极拳是能够惠及当地居民的首选项目。学生们普遍认为24式太极拳学得快忘得也快,架势名字奇怪难记。于是,他们便拍摄了“24式太极拳学员演绎版”,学生既是动作的示
期刊
太极拳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健身运动。据估算,全球有超过2.5亿人在打太极,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打网球的人数。随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开设太极拳课程,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还在不断地攀升。  练习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调养身心。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太极拳能帮助每个练习者体悟中国最髙哲学范畴——“道”,学习太极拳也成为国外民众探究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太极之“道”】 
期刊
I want to Stare at ThisLittle Blue Planetfor a Long Time  读刘慈欣小说,会让我想到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关于文学之“重量”的讨论。最能体现刘慈欣对“重量”感受的,莫过于《流浪地球》。  本来,太阳演变为红巨星尚需几十亿年。我们多少会觉得,那时即便还有人类,也会发展出与这一时间尺度、事件规模相匹配的高超技术。但小说家让灾难突然降临,用可理解
期刊
成都安逸,久负盛名。  唐朝称成都为“益州”,彼时说“扬一益二”,意思是成都富庶,全天下数一数二,后来人说“少不入川”,则是警告世人蜀地生活恬淡美好,怕要消磨年轻人的野心。  汪曾祺写成都——“这里的悠闲仿佛脱离了时代”。而贾平凹在成都时,“脚下飘飘的,似乎有几分醉后的酥软。早早晚晚都在茶馆泡着,喝着茶,听着身边一片清淡。一杯喝下,清香在口,音乐在耳,一时心胸污浊,一洗而净,乐而不可言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