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d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体系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应该宏观把握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做到教学内容突显时事性、教学方式讲究艺术性、教学工具实现现代化;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学生将理论学以致用和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把这门课真正打造成让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情境体验式教学;整体性;创新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07-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cus on enhancing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quality and theoretical level. Both Marxist theory itself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are unified whole,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e integrity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highlight the topicality, teaching methods are with artistry, teaching tools are modernization. The practical purpose of teaching tasks is to help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values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us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better blend in social life. We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having gaine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make it that students really like, be unforgettable and benefit lifelong.
  Key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situational experiential teaching; integrity; innovative; practicalness
  一、探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强的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整体,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延伸到对人类社会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把整体性思维运用到对社会和人本质的方面研究,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马克思运用整体性思维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換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此外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④那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教学内容每年都有改变,但教学中必须秉承整体性思维,高屋建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障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具有整体性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内方面,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及时地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基本经验;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促进学生了解最新政策和最新形势;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势、任务,积极担负起肩上重任,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第二,国际方面,介绍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最新的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对此坚持的原则立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第三,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辨别真伪、真正自信,做时代新人、青春建功新时代。当然各个内容之间是相互贯通,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进行授课,但是要从整体性的视角讲解这一门课,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热点结合起来,正确地看待和分析新时代的新变化。在具体讲解中,可以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和观察理论在社会中怎样运用和发展,通过比较增强理论说服性,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用理论来分析现实情况。   二、探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中内容和现实联系很紧密,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方面重视创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它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內容突显时事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之一就是与时俱进,当今世界变化万千,如果我们仍照本宣科,有的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法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当今互联网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时事新闻,广泛收集信息,联系社会现实,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新闻热点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课程导入方面可以通过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展开教学的内容,切实将教学内容、学生思想认识与社会热点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与现实社会不是隔离的,是密不可分并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前进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教学方式讲究艺术性
  课堂教学与艺术教育形式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艺术实践活动不是仅仅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情感的力量感染人,潜移默化地引导人,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采取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进行自我教育的形式时,就使得原本抽象的、说教式的教育内容被赋予最强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升华,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每学期选出一个专题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和热情。“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是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主题和情境,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研究的体会和成果以诗词、朗诵、音乐、歌舞、话剧小品、课堂辩论、情境演讲、微电影、手抄报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进行感受和领悟,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产生情感,展示结束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展示对知识实现价值认同的教学方式。这种“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变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使师生成为学习进步的好伙伴,构建亲近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三)教学工具实现现代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融入进去,避免与学生的脱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网络、音像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中精选出所需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精选出的视频图片等生动鲜活的素材,营造出直观立体的教学环境,进一步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学生,提高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在课堂教学外,运用现代化交流工具,例如QQ,微博和微信等,搭建一个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当然相应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改变过去简单的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保障课堂上教学“有声有色”,课堂外交流“畅通无阻”,架构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坚实桥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师的授课综合能力。
  三、探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实践性
  结合实践,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发挥理论学以致用、指导生活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投入实践,从而自身更好地融入生活。
  (一)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列宁说道:“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⑤课堂上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了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认清国内国际局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方式和任务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每学期“情境体验式”课不易过多,最好选出一个专题进行主题教育,因为设置太多主题课程会造成学生准备时间太长,学生容易身心俱疲并且会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在适度范围内的“情境体验”,学生自导自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到人人都能当“导演”和“演员”,避免出现“导演”和“演员”分化的现象,寓教于乐,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功能;同时设置主题内容必须和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这样潜移默化地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更好地将学习内容入脑入心,鼓励他们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开展会议和竞赛,保障学生将理论学以致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学术论坛、研讨会、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号召学生们积极参加,踊跃发言,更好地给师生搭建一个进行思想交流、学术对话的高品质、创新性的沟通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培养他们关注现实,思考问题的思维,让同学们带着思考意识和现实意识,分析社会热点话题,收集充裕的信息资料。例如专题教学中,可以选个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主题会议和辩论赛,这样学生们就会搜集更多的信息资料,在准备、辩论和互动的过程中,为学以致用打下深刻的理论基础;在交流和竞赛中,增加知识的储备量;在总结过程中,找到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   (三)进行实践交流,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生活
  “实践是理论之源”,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假期我们开展“生活體验式”活动: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设置主题,教师带队指导,奔赴革命老区进行社会实践,和老区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为期几周的生活,走访抗战老兵和参观革命纪念馆,体验老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风貌,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主动给老区人民群众宣传文化、健康知识,还有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将课堂“情境体验式”优秀教学成果展示给老区人民群众,不仅给老区人民群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新风采,实现“情境体验”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
  大四学生参与了实习,课堂上尽量减少布置过多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实习心得,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深造,针对这些同学,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科目中关于形势与政策方面的热点;有的学生选择就业,也可以讲些最新出台的就业政策。教师就是给学生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进一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塑造力,让学生积极地勇担大任、砥砺前行。
  形势与政策这门公共政治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深化课程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联系社会热点;此外在不同的专业背景、学科背景和不同学院之间,更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兴趣、专业出发,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整体上统筹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和教学任务的实践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灵魂课程”,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让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有益,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奋进者、搏击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成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青年。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⑤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经济上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引起教育上的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而“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爆发性的使用增长趋势强力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模式的转变。运营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
期刊
摘 要: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反映了学科建设水平。文章介绍了烟台大学化学学科建设情况。该学科通过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对外合作和指导教师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科建设;化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054-03  Abstract: Discip
期刊
摘 要:文章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使用AHP分析法对高职《物流金融》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选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探究型为该课程最优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物流金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89-03   Abstract: B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针对合适的课程才能够发挥最佳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律部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总体上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优势相契合,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翻转课堂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还需要改革评价标准,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做到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良好配合。  关键词:翻转课堂;创
期刊
摘 要:印尼留学生来苏高职院校学习,为学校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但是,受到留学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仍存在较为突出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文章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内高职院校印尼留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其在社会文化、心理和学术三个方面的跨文化适应情况,采取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方式,探究影响其在苏学习的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促进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和
期刊
摘 要:BIM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新工科”的建设即在传统工科的基础上,适应新经济,加入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技术。文章借鉴“新工科”的概念和内涵,在大连民族大学设立BIM人才培养试验区,以校企合作建立的教育平台为支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过程评价等方式,探索了适应工程建设领域新形势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路径。从运行一年多的效果来看,试
期刊
摘 要:围绕航空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改革探索,提出了面向航空强国跨越需求的航空电类研究生拔尖人才“3333”育成新模式。通过构建三双平台(双导师、双学堂、双基地)、坚持三化引领(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三新突破(新体系、新模式、新路径)、深化三合支撑(多元联合、深度结合、交叉融合),顺利完成了航空电类研究生培养体系、理论传授、实践训练、创新思维等全方位创新实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PBL的研究,提出“PBL在本硕课程衔接教学中十个问题表单”和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七个步骤”,用以对一些需要本硕课程内容衔接的课程学习进行方法改进,从而锻炼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PBL;十个问题表单;七个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094-03  Abstract: In
期刊
摘 要:《中国概况》课程是在课堂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将模块化教学引入《中国概况》课程,能改变目前教学或流于表面或失于片面的困境。以“茶文化”为例,通过预设课程系统、课前调查分析、课堂教学设计,模块化教学体现出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特点及优势,课程的有机性和系统性更强,也更注重学生动机,从而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留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模块化;中国概况;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团建设要全方位注入新思想以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实践来检验真知,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活动完美结合,搭建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开展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以期学生都能找到施展才华、扎实专业技能的舞台,促进高校文化传播,培养具有大德、大智、大气,有情怀的学生。  关键词:党团建设;思想;引领;高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