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单排CT的出现到256层及320层多层螺旋CT(MDCT)的临床应用,使一些新的扫描技术如心脏冠脉成像、肿瘤灌注成像等得以实现.在过去20年间,全世界CT检查频率增长超过10倍[1].由于CT检查有较高的辐射剂量,促使公众越来越关注辐射剂量所致的受检者增加癌症发生概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儿童CT扫描诱发的癌症概率要高于成人,已获得了充分的证据支持[2].CT检查被认为是造成医源性辐射最重要的原因[3-
【机 构】
:
100029,北京,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100029,北京,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甘肃省中医院放射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排CT的出现到256层及320层多层螺旋CT(MDCT)的临床应用,使一些新的扫描技术如心脏冠脉成像、肿瘤灌注成像等得以实现.在过去20年间,全世界CT检查频率增长超过10倍[1].由于CT检查有较高的辐射剂量,促使公众越来越关注辐射剂量所致的受检者增加癌症发生概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儿童CT扫描诱发的癌症概率要高于成人,已获得了充分的证据支持[2].CT检查被认为是造成医源性辐射最重要的原因[3-4].因此,有必要对儿童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加以综述。
其他文献
在临床实践中,颅面部的器官如鼻窦、眼眶和颞骨等部位的CT扫描日趋广泛.随着多排CT的迅速发展,探测器宽度加大、层厚变薄,与传统CT相比,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在鼻窦、眼眶和颞骨的扫描中,头部是对射线最敏感的器官,眼晶状体均会接受辐射,尤其是鼻窦和颞骨的扫描,眼晶状体会直接接受额外的辐射,而没有任何的诊断需要。
为了解河南省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认知水平,探讨提高防护知识水平、增强防护意识的方法,笔者对参加2007年省直医疗卫生机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
笔者将福建省福州市1996年至2000年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结果做一总结,报道如下。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较多[1,2],且已取得了公认的结果,但是有关低剂量眼眶CT扫描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眼眶CT由于其良好的分辨率、定位准确、价格较便宜等优点,已成为眼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辅助检查。
食管自颈部到上胸段与表皮的距离差异很大,病人仰卧时,颈段食管距颈前表皮的距离最近,约3~4 cm,进入胸腔以后,随椎体弯曲渐向背侧靠近,与前胸部皮肤之间的距离加大,可达9~10 cm,而且食管壁后缘到脊髓前缘的距离也在变化,颈段平均约2 cm,胸上段平均约2.75 cm[1]。
大剂量意外全身照射或腹部局部放疗均可导致肠型放射病的发生[1].此类病例常因严重腹泻和继发感染而死亡,因此,控制肠源性感染已成为治疗肠型放射病的常规措施之一[2]。
多种裂变核素内外污染病例国内外均较少见,2000年-2004年5年间,1例 239Pu及裂变核素内外污染患者每年1次在本院及其他相关医院他进行系统医学观察,主要观察了其皮肤放射损伤及烧伤的远后效应、受照后肿瘤的发生等情况,医学随访观察结果总结和分析如下。
氡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氡是惰性气体,通常不会滞留在靶器官(肺)中.氡的子体在空气中以气溶胶形式存在,通过呼吸沉积在呼吸道中,释放能量粒子损害呼吸系统的细胞,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几十年来,氡的危害逐步得到广泛重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法规标准、监测技术、控制措施、剂量评估等方面,对氡及其子体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