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得雪莲花要上雪山采,想知哈萨克人要到哈萨克草原来。”这是哈萨克人流传久远的一句名谚。
初夏,我走进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草原。对哈萨克人勤劳质朴、豪爽热情和丰富多彩的游牧生活,以及哈萨克草原的无限风光进行了直观体验。
这回草原行,是从边城伊宁沿伊犁河东上,途经闻名遐迩的巩乃斯草原,再过新源县城,直奔小有名气的牧区小镇那拉提。自此,开始骑行草原。
群山守望的那拉提,有着优良的冬春牧场。源于西天山冰雪世界的巩乃斯河曲行东来,傍小镇,拐一弯儿,流向伊犁河去。小河流经的那拉提草原,不像巩乃斯草原那样一马平川,却似碧波绿浪,展铺在绵延起伏的河谷阶地和山麓丘陵。尚未向高山夏季牧场转移的畜群、毡房,犹如星辰,闪烁其间。比邻山麓草原的是山林,葱绿苍青的云杉、雪松,连天接地,逶迤东西,分外壮阔。难怪哈萨克人说:“装饰草原的是牲畜,点缀群山的是云杉。”
当地干部群众得知我是走访夏牧场而来的,觉得这是草原人的幸事,都簇拥着我,争相讲述草原新闻。一位民间弹唱高手还将牧人的事迹,编成歌儿给我弹唱,说夏草场深藏在崇山峻岭中,山阻路险,岭树重遮,别说寻访一个牧民,就是打听到他们的行踪,也得踏破铁鞋。
当地领导派来了能说一些汉话的牧业干事乌库担当向导,另备有三匹骏马、四条羊腿和一皮囊马奶,还借给了皮褥、马靴、衣帽相连的雨衣和用做夜里探路、驱赶野兽的手电筒。乌库告诉我,羊腿是在不见人烟的地方充饥的,马奶是路上解渴的,马是旅行草原的翅膀。他说,哈萨克人有句老话,“没有好鹰逮不住狐狸,没有骏马走不了千里”,牧人走到哪里,最爱看的就是马。
在乌库引领下,我们告离那拉提,踏着“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向西天山腹地进发,时而按辔徐行,时而扬鞭策马,时而在丘陵草坡间奔波,时而于河畔溪边驰行,举目所见,无不都是绿山、绿地、绿水、绿林,处处流绿淌翠,像是沉浮在绿色海洋,五脏六腑也给染绿了,充满惬意的心高兴得都快破腔而出。然而,草原辽阔,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心头不免涌上一丝惆怅。就在此刻,乌库唱起了哈萨克草原上广为流传的一首名为《草原》的古歌:
走不尽的草原
望不到的天边
草原尽处是天边
天边过去是草原
太阳出来温暖
月亮出来明光
流浪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流浪
古歌虽显凄楚,但寓意深长,是世世代代哈萨克人颠沛流离、四处游牧的真实写照。
四十刚出头的乌库,身材中等,脸色紫红,颜面骨高,声音粗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发蓝的眼珠和两撇向上翘起的金黄色八字胡,让人一眼即可看出大自然赋予他的剽悍豁达的气质和诙谐百般的性格。在后来几天中,多亏这位聪明机智的草原主人,为我消除骑行中的寂寞,化解旅途中的险情。
“望山走死马”,一片那拉提草原就跑了半天。当晚,落脚在山边林下的一户牧民家。这家牧民的牧居就像小孩堆积木一样,四壁上下全是用原木搭垒的。一对30来岁的夫妻和他们的小孩子,以草原主人的满腔热情喜迎我们,邀我们进屋席毡而坐。不一会儿,奶茶、奶皮、奶酪、酥油、蜂蜜、烤馕、方块糖、大盆手抓羊肉和蜂蜜酒,便摆满了餐布,还有一盘叫我吃惊不小的狼肉。我被这盛情款待弄得拘谨不安。可是,乌库却开导说,哈萨克牧民对凡来草原的客人,不问来自何方、干什么的,一律倾其所有,因为先辈们有遗训:“祖先的遗产中,有部分就是留给客人的。”
带着牧人的祝福,我们走过了那拉提草原,来到林山重叠、沟壑纵横的高山地带,只见河流在这里缩成了山涧,牧道渐行渐高,越走越狭险,有的是在岩崖上凿出的羊肠小路,仅能容得一马勉强通过。我当时好担心啊!如有闪失,滚下崖去,肯定人不见人也不见马。骑在马上侧目下视,只见涧水如注,抛珠溅玉,雷鸣之声,震动山谷,令人心怖;举目上望,茂林似海,林涛万顷。林冠之上,群峰钻天,隐约雾中。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的高参、契丹人耶律楚才路经西天山,目见深山藏娇、沟壑含美的奇景,即兴吟出“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状我观,云覆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风光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的诗句,正是对这无限风光的击节称赞。
翻山越岭登临垭口,视觉空间豁然开阔,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片旷野、森林、丘壑、清溪组合成的草原景色又现眼前。但这已是高山夏季草场了,海拔快到3 000米。这群山托起的夏牧场,依然山岭环抱,云杉苍郁,草地如茵,山花烂漫,和冬春草场相比,多了许多洁白毡房、游动牲畜、袅袅炊烟和来去骑行的人们,显示了眼下夏草场的欣欣向荣,只是气候凉丝丝的。
有客人来到高山草原的消息不胫而走,半小时光景,就有牧民三三两两地从四面八方骑马赶来,向我们致意,和我们握手,有序地在我们歇息的毡房前围坐,有人还是带着哈萨克弹拨乐器——冬不拉来的。毡房的主人以一壶壶奶茶和一桶桶马奶相待。奶茶马奶激起了牧人们的激情,完全自发的弹唱活动开始了。
在冬不拉的伴奏下,一位长者引吭高歌,接着中年人、青年人、妇女、小孩都争先恐后地接唱,各自展示其天赋才智。达到高潮时,一对对,一双双,相向曲腿而坐,高高举起盛满马奶的大碗,激情昂扬地对唱着,歌声此起彼伏,场面热烈。歌词多是即兴之作,有对客人欢迎祝福的,有对草原新事热情颂扬的,有对山川日月赞美的,有对牛羊马驼感激的,唱的无不都是他们特别熟悉的事物。最感人的,是位阿肯(民间艺人)献出的又弹又唱的绝活。他弹的冬不拉,琴音铮铮,优美动听;他的歌喉,浑雄激场,娓娓动人。他从“歌声打开你生命之门,歌声又送你进入坟墓”的哈萨克谚语唱起,接下来的序词是:
冬不拉是牧民的忠实喉舌
是哈萨克人心中的百灵
别看它只有两根羊肠细弦
却结系着牧人的心
只要灵巧的手指轻轻一拨
就会掀动我们整个民族的感情
这时,词曲一转,唱出的是段情景交融的哈萨克史诗:
哈萨克牧人是靠牲畜生存的
牲畜是靠草原养育的
草场有春夏秋冬之别
牧民得逐水草游牧生存
夏天来了
赶着牛羊往山里走
秋天到了
赶着牛羊往山外走
在山路上迎接夏天
也在山路上送走夏天
这样的游牧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
这样的艰辛旅途不知走了多少代
转场一次多一顶毡房
迁徙一次多一群羊只
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转场中谱写的
哈萨克人的繁衍就是在迁徙中实现的……
阿肯充满智慧的弹唱,使我仿佛看到哈萨克人从远古一路放歌走来的身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哈萨克人无限丰富的情感、坚毅顽强的性格和由他们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现在我敢说哈萨克草原是歌的海洋,哈萨克民族是才艺出众的民族。
弹唱一直持续到暮色苍茫。
后来的行程,依然是骑着马儿过草原,而后进入一条纵深的山谷,沿着崎岖山径,步步登高。“登上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流处处闻”,一路心清气爽。
日午时分,到达山脊,看到的又是“一览众山小”的景色。鸟瞰林山,层峦叠嶂,深青碧绿,烟云氤氲。我们下马歇鞍,饱览这难得一见的圣境。这时,乌库拾来柴火,燃起篝火,取腰刀削下几块羊肉,用树枝挑在火上熏烤,还拔来几根草管,插进盛马奶的皮囊,叫我解决肚子问题。我们吃烤肉饮马奶,盛赞这天下少有的美景,那情趣妙不可言。然而,野餐过后,天气骤变,山风四起,乱云飞渡,从下面山林升起的浓雾,来势迅猛地滚上山脊。有经验的乌库叫我赶紧穿上雨衣,握紧缰绳,蒙头捂脸地蹲在坐骑跟前。他还警告说:“千万别让马跑了,雾气太大,马看不见路,会滚下山去的!”
少时,暴雨倾盆而至,浇得我心慌意乱,幸好这情景只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会儿雨过云开,便起身下山。雨后的山坡很滑,骑马不行,持缰牵马也不行,为了我的安全,乌库拉马走在前头,拨荆开路,我尾随马后,就这样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大片原始森林。乌库告诉我说,这密林熊多,牧民管它叫哈熊林,要多加小心!听说熊多,我真有点害怕,不禁东张西望,窥测动静,以防不测。
这片林子茂密,林中几乎暗无天日,林地处处荆棘丛生,历经千百年的巨大枯树,横躺竖卧,生满苔藓,树干上还长出一排像电杆那么粗的大树,这奇异的生命延续方式,显示了原始森林自我更新的神奇,大自然的杰作实在令人慨叹!
林子太大,这天没能穿过,只好在原始林里露宿。乌库选择了有大树屏蔽的一小块空地,垫草叶,铺皮褥,盖雨衣,为了防备猛兽突袭,又关照我头枕木棒和手电筒,以鞍具、枯枝在身边设防,外围拴着马。不知是担惊受怕,还是林中“决决水泉动,忻忻众鸟鸣”的惊扰,我一夜没能合眼。
最后一天,当走出密林不久,便到了地势最高的阿拉夏草场。这海拔已过3 000米的草原,不很辽阔,东北面有皑皑雪山作为屏障,西南面濒临绝壁。散布着的巨岩乱石,将草原天然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片草场,几十户哈萨克牧民,就在这云霄世界放牧度夏。
经过一番苦寻找到了一位名叫马那甫的牧人,在毡房里、草地上、羊群旁,同他多次促膝交谈。后来又在马那甫引领下信马由缰,闲游草原。我们来到草原东北角雪山近前,见一条雪水汇成的小溪,清澈见底,手感刺骨,经流草原一角,飞落百丈山崖。不足500米长的溪流中,有鱼儿游动,有小蛇乱窜,更令人惊奇的是,溪流之畔,分布着四眼热水泉,有温的,有烫的,有不冷不热的,有热气蒸腾的。雪山温泉近在咫尺,相映成趣,蔚为奇观。听马那甫说,一到盛夏,将有许多牧民不远百里、数百里赶到这儿,沐浴祛病,使寂静的草原变得十分热闹。
初夏,我走进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草原。对哈萨克人勤劳质朴、豪爽热情和丰富多彩的游牧生活,以及哈萨克草原的无限风光进行了直观体验。
这回草原行,是从边城伊宁沿伊犁河东上,途经闻名遐迩的巩乃斯草原,再过新源县城,直奔小有名气的牧区小镇那拉提。自此,开始骑行草原。
群山守望的那拉提,有着优良的冬春牧场。源于西天山冰雪世界的巩乃斯河曲行东来,傍小镇,拐一弯儿,流向伊犁河去。小河流经的那拉提草原,不像巩乃斯草原那样一马平川,却似碧波绿浪,展铺在绵延起伏的河谷阶地和山麓丘陵。尚未向高山夏季牧场转移的畜群、毡房,犹如星辰,闪烁其间。比邻山麓草原的是山林,葱绿苍青的云杉、雪松,连天接地,逶迤东西,分外壮阔。难怪哈萨克人说:“装饰草原的是牲畜,点缀群山的是云杉。”
当地干部群众得知我是走访夏牧场而来的,觉得这是草原人的幸事,都簇拥着我,争相讲述草原新闻。一位民间弹唱高手还将牧人的事迹,编成歌儿给我弹唱,说夏草场深藏在崇山峻岭中,山阻路险,岭树重遮,别说寻访一个牧民,就是打听到他们的行踪,也得踏破铁鞋。
当地领导派来了能说一些汉话的牧业干事乌库担当向导,另备有三匹骏马、四条羊腿和一皮囊马奶,还借给了皮褥、马靴、衣帽相连的雨衣和用做夜里探路、驱赶野兽的手电筒。乌库告诉我,羊腿是在不见人烟的地方充饥的,马奶是路上解渴的,马是旅行草原的翅膀。他说,哈萨克人有句老话,“没有好鹰逮不住狐狸,没有骏马走不了千里”,牧人走到哪里,最爱看的就是马。
在乌库引领下,我们告离那拉提,踏着“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向西天山腹地进发,时而按辔徐行,时而扬鞭策马,时而在丘陵草坡间奔波,时而于河畔溪边驰行,举目所见,无不都是绿山、绿地、绿水、绿林,处处流绿淌翠,像是沉浮在绿色海洋,五脏六腑也给染绿了,充满惬意的心高兴得都快破腔而出。然而,草原辽阔,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心头不免涌上一丝惆怅。就在此刻,乌库唱起了哈萨克草原上广为流传的一首名为《草原》的古歌:
走不尽的草原
望不到的天边
草原尽处是天边
天边过去是草原
太阳出来温暖
月亮出来明光
流浪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流浪
古歌虽显凄楚,但寓意深长,是世世代代哈萨克人颠沛流离、四处游牧的真实写照。
四十刚出头的乌库,身材中等,脸色紫红,颜面骨高,声音粗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发蓝的眼珠和两撇向上翘起的金黄色八字胡,让人一眼即可看出大自然赋予他的剽悍豁达的气质和诙谐百般的性格。在后来几天中,多亏这位聪明机智的草原主人,为我消除骑行中的寂寞,化解旅途中的险情。
“望山走死马”,一片那拉提草原就跑了半天。当晚,落脚在山边林下的一户牧民家。这家牧民的牧居就像小孩堆积木一样,四壁上下全是用原木搭垒的。一对30来岁的夫妻和他们的小孩子,以草原主人的满腔热情喜迎我们,邀我们进屋席毡而坐。不一会儿,奶茶、奶皮、奶酪、酥油、蜂蜜、烤馕、方块糖、大盆手抓羊肉和蜂蜜酒,便摆满了餐布,还有一盘叫我吃惊不小的狼肉。我被这盛情款待弄得拘谨不安。可是,乌库却开导说,哈萨克牧民对凡来草原的客人,不问来自何方、干什么的,一律倾其所有,因为先辈们有遗训:“祖先的遗产中,有部分就是留给客人的。”
带着牧人的祝福,我们走过了那拉提草原,来到林山重叠、沟壑纵横的高山地带,只见河流在这里缩成了山涧,牧道渐行渐高,越走越狭险,有的是在岩崖上凿出的羊肠小路,仅能容得一马勉强通过。我当时好担心啊!如有闪失,滚下崖去,肯定人不见人也不见马。骑在马上侧目下视,只见涧水如注,抛珠溅玉,雷鸣之声,震动山谷,令人心怖;举目上望,茂林似海,林涛万顷。林冠之上,群峰钻天,隐约雾中。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的高参、契丹人耶律楚才路经西天山,目见深山藏娇、沟壑含美的奇景,即兴吟出“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状我观,云覆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风光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的诗句,正是对这无限风光的击节称赞。
翻山越岭登临垭口,视觉空间豁然开阔,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片旷野、森林、丘壑、清溪组合成的草原景色又现眼前。但这已是高山夏季草场了,海拔快到3 000米。这群山托起的夏牧场,依然山岭环抱,云杉苍郁,草地如茵,山花烂漫,和冬春草场相比,多了许多洁白毡房、游动牲畜、袅袅炊烟和来去骑行的人们,显示了眼下夏草场的欣欣向荣,只是气候凉丝丝的。
有客人来到高山草原的消息不胫而走,半小时光景,就有牧民三三两两地从四面八方骑马赶来,向我们致意,和我们握手,有序地在我们歇息的毡房前围坐,有人还是带着哈萨克弹拨乐器——冬不拉来的。毡房的主人以一壶壶奶茶和一桶桶马奶相待。奶茶马奶激起了牧人们的激情,完全自发的弹唱活动开始了。
在冬不拉的伴奏下,一位长者引吭高歌,接着中年人、青年人、妇女、小孩都争先恐后地接唱,各自展示其天赋才智。达到高潮时,一对对,一双双,相向曲腿而坐,高高举起盛满马奶的大碗,激情昂扬地对唱着,歌声此起彼伏,场面热烈。歌词多是即兴之作,有对客人欢迎祝福的,有对草原新事热情颂扬的,有对山川日月赞美的,有对牛羊马驼感激的,唱的无不都是他们特别熟悉的事物。最感人的,是位阿肯(民间艺人)献出的又弹又唱的绝活。他弹的冬不拉,琴音铮铮,优美动听;他的歌喉,浑雄激场,娓娓动人。他从“歌声打开你生命之门,歌声又送你进入坟墓”的哈萨克谚语唱起,接下来的序词是:
冬不拉是牧民的忠实喉舌
是哈萨克人心中的百灵
别看它只有两根羊肠细弦
却结系着牧人的心
只要灵巧的手指轻轻一拨
就会掀动我们整个民族的感情
这时,词曲一转,唱出的是段情景交融的哈萨克史诗:
哈萨克牧人是靠牲畜生存的
牲畜是靠草原养育的
草场有春夏秋冬之别
牧民得逐水草游牧生存
夏天来了
赶着牛羊往山里走
秋天到了
赶着牛羊往山外走
在山路上迎接夏天
也在山路上送走夏天
这样的游牧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
这样的艰辛旅途不知走了多少代
转场一次多一顶毡房
迁徙一次多一群羊只
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转场中谱写的
哈萨克人的繁衍就是在迁徙中实现的……
阿肯充满智慧的弹唱,使我仿佛看到哈萨克人从远古一路放歌走来的身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哈萨克人无限丰富的情感、坚毅顽强的性格和由他们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现在我敢说哈萨克草原是歌的海洋,哈萨克民族是才艺出众的民族。
弹唱一直持续到暮色苍茫。
后来的行程,依然是骑着马儿过草原,而后进入一条纵深的山谷,沿着崎岖山径,步步登高。“登上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流处处闻”,一路心清气爽。
日午时分,到达山脊,看到的又是“一览众山小”的景色。鸟瞰林山,层峦叠嶂,深青碧绿,烟云氤氲。我们下马歇鞍,饱览这难得一见的圣境。这时,乌库拾来柴火,燃起篝火,取腰刀削下几块羊肉,用树枝挑在火上熏烤,还拔来几根草管,插进盛马奶的皮囊,叫我解决肚子问题。我们吃烤肉饮马奶,盛赞这天下少有的美景,那情趣妙不可言。然而,野餐过后,天气骤变,山风四起,乱云飞渡,从下面山林升起的浓雾,来势迅猛地滚上山脊。有经验的乌库叫我赶紧穿上雨衣,握紧缰绳,蒙头捂脸地蹲在坐骑跟前。他还警告说:“千万别让马跑了,雾气太大,马看不见路,会滚下山去的!”
少时,暴雨倾盆而至,浇得我心慌意乱,幸好这情景只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会儿雨过云开,便起身下山。雨后的山坡很滑,骑马不行,持缰牵马也不行,为了我的安全,乌库拉马走在前头,拨荆开路,我尾随马后,就这样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大片原始森林。乌库告诉我说,这密林熊多,牧民管它叫哈熊林,要多加小心!听说熊多,我真有点害怕,不禁东张西望,窥测动静,以防不测。
这片林子茂密,林中几乎暗无天日,林地处处荆棘丛生,历经千百年的巨大枯树,横躺竖卧,生满苔藓,树干上还长出一排像电杆那么粗的大树,这奇异的生命延续方式,显示了原始森林自我更新的神奇,大自然的杰作实在令人慨叹!
林子太大,这天没能穿过,只好在原始林里露宿。乌库选择了有大树屏蔽的一小块空地,垫草叶,铺皮褥,盖雨衣,为了防备猛兽突袭,又关照我头枕木棒和手电筒,以鞍具、枯枝在身边设防,外围拴着马。不知是担惊受怕,还是林中“决决水泉动,忻忻众鸟鸣”的惊扰,我一夜没能合眼。
最后一天,当走出密林不久,便到了地势最高的阿拉夏草场。这海拔已过3 000米的草原,不很辽阔,东北面有皑皑雪山作为屏障,西南面濒临绝壁。散布着的巨岩乱石,将草原天然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片草场,几十户哈萨克牧民,就在这云霄世界放牧度夏。
经过一番苦寻找到了一位名叫马那甫的牧人,在毡房里、草地上、羊群旁,同他多次促膝交谈。后来又在马那甫引领下信马由缰,闲游草原。我们来到草原东北角雪山近前,见一条雪水汇成的小溪,清澈见底,手感刺骨,经流草原一角,飞落百丈山崖。不足500米长的溪流中,有鱼儿游动,有小蛇乱窜,更令人惊奇的是,溪流之畔,分布着四眼热水泉,有温的,有烫的,有不冷不热的,有热气蒸腾的。雪山温泉近在咫尺,相映成趣,蔚为奇观。听马那甫说,一到盛夏,将有许多牧民不远百里、数百里赶到这儿,沐浴祛病,使寂静的草原变得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