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是见证并参与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第二是参与打造一个世纪工程,在英国皇家造币厂原址兴建中国驻英使馆新馆舍。”11年间,刘晓明参加的活动和主持的工作不计其数,但这两件大事,最让他骄傲。
在中国外交史上,英国扮演着复杂角色。1874年,英国探路队探查缅滇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农历正月,探路队不事先通知地方官擅自闯入云南,打死当地群众,扬言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当地群众奋起反抗,打死马嘉理,将探路队赶回缅甸,史称“马嘉理案”。随后,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烟台条约》,其中包括清政府赔偿20万两白银;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派特使前往英国,当面向女王道歉。
1876年,清政府派兵部侍郎郭嵩焘赴英道歉。“李鸿章觉得专门派人道歉很没面子,干脆让郭嵩焘常驻英国。”郭嵩焘因此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清政府成立首个驻外机构,几年后迁入波特兰大街49号。“这是一段屈辱的外交史。我经常用它来教育年轻外交官,也以此提醒自己,中国140多年来走过一条怎样的路。”
斗转星移,百年沧桑。
中国驻英使馆所在地波特兰大街49号的工作人员已从十几个发展到上百个,馆舍早已不够用。“仅看这11年,中英两国人员往来就从100万增至200多万。”刘晓明说,随着国家的强大,打造海外民生工程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使馆每天的求助电话都会被打爆。
在国内的大力支持下,驻英使馆拿下了原英国皇家造币厂作为新馆舍建造地。2018年5月,刘晓明站在皇家造币厂前,主持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新馆舍房产交割仪式。他意味深长地说:“皇家造币厂(Royal Mint Court),简称RMC,也可解读为‘中国的不朽之作’(Right Monument of China)。站在新馆舍前,我深深感到,这就是属于中国的时刻(Right Moment of China),是‘中国的不朽之作’。”
位于英国皇家造币厂旧址的中国驻英使馆新馆舍。 “我是新中国第十一任驻英大使,前面有很多老一辈外交家,现在我的‘前任’又多了一个牛顿,因为他曾当过皇家造币厂厂长。”刘晓明笑着说。新馆舍背后,是中国人的尊严与荣耀。皇家造币厂本身就是历史古迹,周围还坐落着包括伦敦塔桥在内的诸多文化遗产。“欧洲第一个中国城在英國的利物浦,那时候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都是跑出来逃难的。”新馆舍竣工后,不仅将成为中国新时代海外形象的象征,而且将成为伦敦的新地标,“能选择这样一个地址作为馆舍,只能说中国真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