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称代词是人类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使用和理解人称代词可确保交际过程的顺畅,反之则可能导致交际障碍甚至失败。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必须有说话者和听话者。说话者处于“交际的中心地位”,听话者处于次中心地位,其他人则是可有可无的。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方共同构成了一个言语活动三角系统,并确立了有三个人称构成的人称代词三角系统。但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处在三角关系各个角上的人称代词的指称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确切和界限分明。说话者在描述事件或状态时可以随着言语交际的不断推进,所指的中心人物不断变化,参与者的角色类型也在随之变化。也就是说说话者是站在谁的立场和角度来进行叙述的,是站在己方还是站在对方,或是站在与谈话内容有关的第三方。上述的这种立场或视角的转移决定了语言交际中的一些人称代词在选择上打破了常规用法,使用非常灵活,含义也更为丰富。外国留学生在面对这些非常规语义的使用时,如何准确全面的理解就非一件易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问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对有关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能更准确的表情达意,领会汉语的语言风格。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
  “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但在实际交际中有些“我们”可用于单指个人。如祥林嫂在向众人叙述阿毛丢失时是这样说的: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这里祥林嫂说话时,从自己的小范围扩大到全体听众的大范围,其目的明显是把听众拉入自己一方,让听众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一个失去孩子母亲的伤痛。
  又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王太医)刚要告辞,只见奶子抱了大姐出来,笑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
  这里奶子是对王太医说话,但“我们”只是指大姐一人,是与听说双方都在场的第三人。奶子之所以如此说是站在她负责照顾大姐一边,表示与大姐的关系密切。
  以上的例子指的是单数但使用的是复数,即用“我们”代替“我”。这种表达效果是不突出说话人自我,不会让听话人感到压迫,也不会产生厌恶与反感,说话人用这种方式使自己一人的看法在表述中显得客观、谦虚、委婉,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大的可信赖度、可接受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表达方式也较为常见,也是人们无意识和约定俗成的。而当人们有意识地使用时,常见于人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时。如在单独署名的学术论文中,作者要表达某一观点时常使用“我们”一是出于自谦,也是为了让听话人乐于接受,这样能充分调动听话人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拉近心里的距离。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有时也可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但这其中不包括说话人。一般这种情况说话人和听话人会有明显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是地位上的,也可能是地域上的,或其他方面的。距离容易使听说双方产生一定的对立,说话人有意用“我们”这个词会让话语显得亲切些,使听者在不知不觉中心理上有一种相悦和相容,容易把说话人看成自己人,从而接受说话者的一切。如课堂上老师对全体学生说:
  我们大家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这里的“我们”就不包括说话人,而单纯指听话人。吕叔湘先生谈到这种用法时说:当用“我们”来指称“你们”或“你”时,会显得更加亲切,这种称呼法将听众认同为己方,这种感情的迁移就造成了一种与听众的亲密感。又如妈妈带孩子去玩,孩子兴致正高,妈妈说:
  我们不玩儿了,赶紧回家吧。
  其实妈妈并没有参与到玩耍中,妈妈只是想说:“你别玩了,我们赶紧回家吧。”当妈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就有了用“我们”代替“你”的说法。而妈妈意在告诉孩子“妈妈和你在一起”。这样投入的感情程度较高,也更容易说动孩子。
  通常来说“咱们”总是包括式的,即包括听话人。但在言语交际中也有例外。一考察团来某地考察,当地农民说:
  咱们这里十年九旱,全靠老天吃饭。
  这里的“咱们”很明显不包括考察团成员。这样说只是为了拉进自己和对方的距离。
  其次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汪太太给赵辛楣和方鸿渐做媒。汪太太说到韩学愈的洋太太时有这样一些句子:
  ……人家是洋派,什么交际、招待、联络,都有工夫,还会唱歌呢。咱们是中国乡下婆婆,就安分了吧,别出丑啦。
  汪太太从话语上贬低自己,其实说话人是以自嘲的方式来表示对太太的轻视与不屑。这里的“咱们”是说话中的你我,但又大于你我,变成了一类人的泛指,话语也随之增添了语义色彩。仔细看来字面意思是一种肯定的含义,而说话人想表达的却是否定的态度,说话人故意违反了说话的原则,会使语言带有嘲讽意味。
  还有赵、方二人被请去相亲,出于礼貌送两位小姐回家。来到刘家时,盛情难却,勉强一坐,刘太太讨亲近,抱出孩子说:
  咱们跟方——呃——伯伯亲热,叫方伯伯抱——
  咱们刚换了尿布,不会出乱子。
  刘太太不敢亵渎辛楣和鸿渐,从讨好对方的角度出发,用“咱们”使利益中心侧重于听话人,避免了强求别人的意味,把会话中心要求的语气适当削减了,也避免了生硬和尴尬。
  有时,“咱”又可以指称“你”。如刘震云的《单位》中有一段:
  单位不好咱不去单位,咱提前退休。我去给你办退休手续。说话人把自己置换成对方,“咱”的指示信息是“你”,此方式增加了双方的认同感与情切感。
  另外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老陈,咱得对人家负责任。“咱”指称的也是“你”,但说话人并不是表示亲近关系,而是避免了指责口吻中的生硬态度。
  二、第二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
  “你”、“你们”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十分灵活。“你”有时可以泛指任何人。《围城》中谈到苏文纨和赵辛楣的关系时说: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温吧,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暖和的春日。
  这里的“你”是针对读者而言,是泛指任何一个人。用这种说法可以强调谈论的话题,把本是在听说以外的第三者变成面对面交谈的听话人,就拉近了所谈内容与读者的距离,引起其共鸣与注意,使听话者保持对所谈内容的兴趣。其实在日常谈话中,当我们和他人交谈到第三人时,如果较为动情,也往往会不自觉地把第三者当作第二者来称说,直接对不在眼前的第三者说出心里话。
  另外,第二人称“你”还可以用来指第一人称。这种情况常见于说话者复述往事,而且内容常涉及第三者。如:
  我在心里骂自己道:你怎么这么笨。
  她跟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讲了半天,叫你哪能不可怜她。
  他这个人不喜欢说话,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你一句。
  由于说话者将自己作为一个外在的观察者,因此二者之间产生了距离,就能较为客观的审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说话人把自己本人的感受遭遇等直接放在听话人身上,使听话人感同身受,从而与说话人产生共鸣。这种用法在日常口语的使用中较为普遍。
   文学作品中常见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对自己的某一行为进行总结、剖析,就常用“你”来代替“我”。吕雷《生命》:
   他的思绪活跃起来。刚上任时一年打基础,站稳脚跟平稳过渡。二年起步大干的设想,看来不大切实际,挡路虎不敢走能让你平稳过渡?不吃你才怪呢!现在你差不多被吃掉了,——被吃掉的不是肉体,而是政治生命!难道真的要丢盔弃甲,灰溜溜的走人?不,你姚子昆不是这样的货。
  这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主体对自己的一切进行冷静、客观、尖锐的审视。并且强调了前面的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第三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
   “他(她)”的用法较为特殊,“他(她)”不具有指称作用,而常常用来起强调作用及加重语气。这是“我”和“你”所没有的功能。如丁树声先生提供的例句:
   等回国后,我非捞捞本不可,睡他十天十夜,吃饭你们也别叫我。这个“他”强调了语义的程度和范围。有时女性的“她”用来指代事物。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祖国、家乡时常用:
  她地大物博、美丽富饶……
  用“她”指作者情感中较为美好的事物,原因在于人们心理上认为女性是美丽的,是美的代言、美的化身,所以用“她”指“它”赞美之情亦在不言中,感情之充沛可见一斑。
  还有第三人称中的“人家”的使用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可以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和“自己”相对大致相当于别人。如张洁的《盯梢》中的一段:
  二姐姐用手捂上我的大嘴巴:“快闭上你那嘴,看人家的羊肚子手巾飞进去哩!”
  二姐姐不愿意别人看见自己妹妹眼馋别人打秋千,张着嘴呆头呆脑的样子。这里的“人家”是泛指别的人。
  其次“人家”也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所说的人常常已见于上文。这时人家大致相当于“他(她)”和“他们”。小说《围城》中,方鸿渐第一次在苏文纨家见到唐晓芙,满心欢喜,和两姐妹斗嘴:
  苏小姐道:“好啊!拐了弯拍了人家半天马屁,人家非但不领情,根本就没懂!我劝你少开口吧。”
  另外,“人家”有时还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当人们被吓着时会说:
  原来是你啊,差点儿没把人家吓死。
  这时说话人的语气中稍有不满情绪。一般是女性谈话者使用的。使用第一人称来指代“我”,使自己倒退于第三人称,疏远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情绪。但这种不满情绪多不是很重,常常带有亲热、嗔怪、俏皮之意。
  从以上的例举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说话者的意向,话语交际以意向性为驱动机制,因此解释话语背后的意向性是理解话语意义的重要环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给外国学生人称代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是首要的,但同时也应该揭示人称代词在言语交际中的一些变异,解释人称代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他们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更有实用性,在理解上也不至于常常感到困惑,人称代词的使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最终其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也将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 ,1980.
  [2]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3]夏先培.试论言语交际中的间接指称[J].湖南社会科学,2000(2).
  
  (作者简介:姚芳(1971-),女,河北人,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讲师。)
其他文献
我硬着头皮把整节课结束,脑子里空空的。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好久,可以说,从进入这所学校开始,从跟着导师那天开始,我就开始构想了。  “课怎么能那么上呢?翻跟头、戏耍、蜘蛛人这些还说得过去,呐喊、疯狂撕扯……这像话吗?让学生表演这些?校长对你的期望多高,我对你的期望多高!”导师说话声嘶力竭,脸色苍白,她一向中规中矩,被我的课堂吓坏了。  对我来说,这堂课确实重要,三个月实习时间,我表现得都不错,
期刊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业发展前景越加广阔,而房屋建筑品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房屋施工项目的稳固不仅和人民的生活起居紧密相连,还和项目的利益直接挂钩。不过在现
“烃”既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点,又是高考化学试题的热点。为帮助同学们学习掌握“烃”的有关知识,现对其進行分析归纳。    一、烃的概念与分类    1 烃的概念 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烃,又称为碳氢化合物。
年前,徐坤为人艺小剧场写了个话剧,请几个朋友去看,要求是必须携夫人或者女朋友前往.我开始没明白她的用意,就带女朋友去了.剧场门口,徐坤穿着小红羽绒袄诡秘地迎接我们.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的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因此,建筑结构的主体越来越高,在这种情景下,对建筑基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优化、完善基坑的施工技
用法国马赛大学提供的一种木聚糖酶对 Na OH-AQ麦草浆进行了漂前预处理 ,对预处理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优选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 Pretreatment of Na-OH-AQ wheat straw pulp
摘 要:历史题材影视信息有着很强的艺术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所以有着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本文分析了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关键词:历史题材影视信息;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运用影视资料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教育应该既包括知识教育也包括情感方面的教育。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各种情感的人,他们不是只会学习的机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势必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高中英语;开展;情感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里有多人认为情感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如美国的罗杰斯认为,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