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在皮肤科应用的系统回顾

来源 :皮肤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羟氯喹是氯喹的羟基衍生物,具有抗炎、抗疟、免疫调节、抗病毒等药理作用.羟氯喹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对某些结缔组织病、炎症性皮肤病和光线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尽管羟氯喹疗效显著,但羟氯喹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症状、皮肤反应、罕见贫血、肌病、心脏毒性、粒细胞缺乏症、肝脏毒性和视网膜病变.本文就羟氯喹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回顾.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颌后入路与颌下入路对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张口度和面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颌下入路治疗,观察组给予颌后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张口度、胎关系正常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面神经损伤率、口偏斜率、涎瘘和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后入路对中低位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疤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表皮基底膜带半桥粒抗原(BP180和BP230)的自身抗体,其中BP180-NC16A是BP致病性自身抗体识别的主要靶表位区.BP的发病机制复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均参与BP的发生发展.BP诊断需要基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和特异性抗体检测.BP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基于免疫学研究进展,一些新的治疗靶点已经出现,有望为BP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究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联合双重血浆置换(DFPP)在重痘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5例重症HSPN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采用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和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DFPP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两组患儿肾功能[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 hUTP)、尿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免疫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
糖皮质激素具有明确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诸多皮肤科疾病.虽然其疗效明确,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使用时应严格把控临床适应证.因此,为帮助临床医师最合理地发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规避治疗抵抗性、提高用药安全性,现对其基础及临床等重要方面做一概述.
p200类天疱疮是一类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其临床表现不特异,易与大疱性类天疱疮、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其他大疱病混淆.研究发现大多数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血清可识别层粘连蛋白γ1,故p200类天疱疮又称为抗层粘连蛋白γ1型类天疱疮.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紧张性水疱或大疱,部分表现为荨麻疹样斑块.瘢痕和粟丘疹少见.病理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甚至在真皮乳头出现中性粒细胞微脓疡.皮损周围正常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在真皮-表皮连接处线状IgG沉积,盐裂间接
来氟米特是一种异噁唑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发挥作用.二氢乳清酸脱氢酶为淋巴细胞克隆扩增时嘧啶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来氟米特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肉芽肿性血管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肌炎、结节病和系统性硬皮病等.本文就来氟米特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回顾.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潜在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糖皮质激素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渐渐显示出其治疗的优越性,但如何更为规范、合理、安全的治疗天疱疮,仍是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各国关于天疱疮诊治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中国也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发布了两版寻常型天疱疮诊疗的专家建议.2020年,一个包括多国专家的小组发布了天疱疮诊疗的国际专家建议,以克服不同国家间指南的差异,试图制定在世界范围内相对普遍适用的天疱疮诊疗指南.本文主要对2020年
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一组少见的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由于发病率低,LELC大样本临床研究缺乏,其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特点尚不明确。该文就上述几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LELC的发病及分子病理特征。
雷公藤多甙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根提取的一种脂溶性混合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菌等活性,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等,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对雷公藤多甙主要的作用机理及其皮肤科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吗替麦考酚酯作为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与免疫失调有关的皮肤疾病.能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的皮肤病,有文献记载的近20种.本文对吗替麦考酚酯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和毒副作用进行概述.同时,对吗替麦考酚酯应用较多的皮肤病进行分类叙述,其中包括各临床研究受试者的信息,吗替麦考酚酯使用的剂量、给药时间、作用效果、副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