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钥匙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以后,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太适应,但自从我找到了三把金钥匙,退休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第一把钥匙是好人缘。我是一个不甘落伍的老人,即使在退休之后,我也在马不停蹄地追求着新潮,因为我最害怕被淘汰。自从学会玩智能手机,加入微信朋友圈后,每天都在相互“点赞”中,播撒着积极情绪,享受着正能量。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我的人缘还不错时,孤独、焦虑之感就日趋缓解。更重要的是,我在友谊中获得了一种安全感。
  第二把鑰匙是自信。在任何不顺心的日子里,我都会找到自己的快乐支点,然后把它放大。我会觉得我还没有老,老去的只是時光,我还要好好地活着呢!我最不爱听一些老姐妹讲的那句话:“老了,还有什么讲究的,胡乱凑一身就行了。”而我的一身“民族风”,因了可爱让我变得越发美丽。往往正是这些信手沾来的自信,常常神奇地让我忘记年龄和疾病。
  第三把钥匙是不逞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人老往后退,这不但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更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境界。不去徒劳地想找回过去的强健,而是要活出当下的精彩,这就是我退休后的生活理念。哪个部位欠缺,自个儿最清楚,所以我学会了照料自己,做到尽量高质量地活下去。平时我还要呵护好自己的老来伴,因为彼此才是支撑幸福的另一条腿。
  老人有老人的样子,老人有老人的活法。这三把钥匙是幸福的种子,我播到哪,我的幸福就在哪开花。
  张明礼荐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12月15日 朱森林/图
其他文献
我有逛书店的积习,每每流连其内。此时最怕的,是店员凑上来问:“您要什么书?”这时我的兴致已折损一半,若他继续说:“我可以帮您找……”我基本就要转身折返了。好像这书店是万货大全一样!我那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孔乙己的话代替:“读书人的事……”  卖书的人大多是生意人。而买书的人也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一味求全的便是一种类型。说到底,这样的人还是被书商所骗,轻信了这样的“大全”和那样的“大观”,以为无论明
期刊
读《王祯农书》,常感叹千百年前农民们的生活方式,与三十年前的农村生活,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忧虑同样的事,思索的是同樣的东西。天地之间,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古时候的人,那样谆谆教导下一辈,应该怎样种田,怎么顺应节气与时间,怎样与农具相互配合,怎样在天地之间立足。  而近二十年,村庄改变了千百年来的样子,很多东西正在被摧毁。那时我们在春天插秧,在秋天收获,到了冬天就盼過年。现在呢,都在奔忙努力,相互
期刊
老子早有忠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主张“复归于婴儿”式的无为——即淳朴的心态,安宁纯净,无知无欲。与自然的博大相比,人类的智慧真是微乎其微,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就生命的必需而言,世上的物质已经无比奢华,难道还不满足吗?一个“无”字——这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其積极意义在于约束人的行为,压制人的不当欲望,能够增进人在不利情境下的幸福感,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谁要想约束人类,他就必須先约束自己。
期刊
一個正常的头脑,如果长期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环境,必然面临两种结局:一是慢慢退化或妥协,要么刻意适应、逢迎,要么從此沉默寡言;二是不肯妥协,保持清醒,哪怕飞蛾扑火。前者是自我泯灭的过程,后者是生命接受洗礼的过程。  生命如此脆弱,而又何等坚强。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何谓是与非?何谓对与错?皆由自己选择罢了。
期刊
搞艺术的人,不应只局限自己的艺术门类,而应多方借鑒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否则,就会停滞不前。自己从事印钮雕刻二十余年,制钮两千余方。初以形似为主,继而追求神似,但刻至今日,感覺只局限于印钮领域,难以有新的突破。因此希冀借助于刻竹来增加作品的文人意趣,通过镌刻一些大家的书法、绘画作品,来体会老先生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笔法与画意。海派书画大家白蕉先生曾说“我有刀如笔,安知笔非刀”,将自
期刊
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且与钱老互动积极,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某日,学生踌躇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钱先生感其思维品质过人爽快应允,学生便轻易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荐信一出那学生便再无踪迹,先前无话不谈成了功利的假象,难怪钱老只能感叹:“如今的学生,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  現实世界,追名逐利的路上总是挤满翹首以盼的人群,我游荡在他们的缝隙里,时常茫然
期刊
我很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极大。  17岁那年,我就把保尔那段“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的名言抄在日記本的扉页上。20岁前后,我把这本书放在枕边,经常翻看保尔修铁路的那一段。当时我在山村插队,干的活和保尔差不多,琐碎而艰辛,还吃不饱,很需要用人生意义之类的说法来支撑自己。  而在托尔斯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我觉得托尔斯泰的句子可以直达我的心底,让我在
期刊
周作人写过一篇《喝茶》,里面有段文字很有名,常被人引来引去:“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同样是说茶,我却更喜欢周作人《苦茶随笔》里的另外几句话:“苦茶并不是好吃的,平常的茶小孩也要到十几岁才肯喝,咽一口酽茶觉得爽快,这是大人的可怜处。”这段
期刊
《红楼梦》里有一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笔下的“世事”所指者何?“世事”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说勘破这样的“世事”就是一门大学问?  “世事”与“人情”相对,自然不会是天下大势、国家大事,而只能是一种社交上的应酬技巧。世事虽纷繁如棋,但究其根本,不外乎黑白两色,也即孔夫子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两端。义是以天下为己任、匡时救弊的责任,是普天下共倡共守的最大社
期刊
爱因斯坦启发周有光  易湘壬  抗战结束,周有光所在的银行派他到美国纽约工作。这一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何廉是周有光的一位朋友,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其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客座教授。有一天,何廉对周有光说:“爱因斯坦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愿意去吗?”周有光答:“当然愿意。”爱因斯坦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算是何廉的同事。就这样,周有光做了全世界“最聪明大脑”的陪聊,一共去了两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