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峡谷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为所有的星辰提供一个运转的空间
  “在八千公尺上设下自己的帐篷”,这是李西安的座右铭。其目的,则是“为所有的星辰提供一个运转的空间。”
  燃烧自己,即便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也至少为些许后来者点燃火把,摸索出一条路。
  实际上,无论是他当初放弃作曲和理论研究,还是其后做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改版《人民音乐》,推出青年作曲家,建构中国音乐张力场,都是为了给其他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所有的星辰都在其中运转。”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现代音乐,李西安给予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关心和支持。有人说。如果没有他,中国现代音乐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书写中国新潮音乐史,李西安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中央音乐学院中断了十年之久的招生重新进行,并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分别设立考点,其中作曲系招生名额总共只有6名。
  这一年,李西安和徐源被作曲系派往上海捐生。令所有人出乎预料的是,这一年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生特别多。这些考生基本上在“文革”前读完了初中或高中,插队下乡,接触地方音乐,积累了深厚的音乐基础和人生经验。“文革”十年人才的积累几乎在一夜之间爆发出来,所有专业加起来报考人数达数万人。
  作曲系上海考点考生共有400人,在三天的时间里,两位主考老师都没有睡觉,他们夜以继日地改卷、判分,并日不时地为考生们程度之高、水平之强而感到惊奇。有一位考生,竟然在规定的时间里不仅写了一个奏鸣曲式,还全部标出了配器,等于一部单乐章的交响乐;他写的歌曲不但是四部大合唱,中间还有好几次转凋,存当时简直不可想象。后来在北京参加全国平衡的时候,杨儒怀先生不信,但当他亲自试奏后却赞不绝口“嘿,不是瞎胡闹!不是瞎胡闹!”(这位考生即是当年入学考试的第一名林德宏)。
  生源太好了,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李西安想起了自己读书的年代,他们太想进学校学习了,水平也很高,实在觉得没有办法往下删。他和徐源老师商量,毅然找到了上海招考负责人,要求扩大招收名额。负责人说:“好到什么程度呢?怎么跟院部汇报呢?”李西安建议:“你就跟院部说:‘我们班(即施万春、关乃忠、李西安、杨振维他们班)被认为是空前绝后的,而他们的入学水平超过了我们班的入学水平’。”后来。北京、广州和四川的考点考得也非常好,李西安支持左菌老师给中央写信,并提供了很多上海考试的情况,建议大幅扩大招生名额。后来,中央领导看到了这封信,批示“同意扩大招生”。
  结果,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其招收36名学生。其中,仅上海考点就有谭盾、陈其钢、叶小纲、胡咏等等当今中国乐坛的领军人物。(林德宏入学后,二年级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弦乐合奏《思》的总谱,在班里一直是令人羡慕的一位。毕业赴美后,失去联系)
  说到谭盾的入学,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考试通过以后,他接到的却不是录取通知,而是体检不合格。原来体检的当天早上他喝了杯牛奶,于是化验不正常。谭盾当时很着急,拿着在湖南开的体检证明找到李西安。李西安说:“这个不行,你是在上海参加的考试,赶紧去上海复检。”谭盾在上海的体检依旧正常。李西安拿着谭盾的体检结果,找到作曲系、教务处、医务室,都被一口回绝,最后不得不找到院长赵讽,赵院长采纳了李西安的建议,在校医的监督下,去指定医院再次复查,如合格,入学试读,随时有问题随时退学。最终,谭盾顺利入学。
  音乐家黄飞立的儿子黄安伦很有才华,有着异常艰难的学习和奋斗经历。当时他的作品在音乐界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1979年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考试的时候,黄安伦各科非常优秀,唯独和声因为没做完所以来通过。尽管大家尽了多方努力,黄安伦依然没有被录取。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面对这种过于刻板的体制,李西安为《光明日报》写了有史以来自己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未来属于年轻一代》,认为“他们正像野火不曾烧尽的小草一样,不仅在岩石缝里生存下来,而且还挺起自己的枝茎,绽开自己的花朵,在时代的风雨中,锻炼着筋骨,洗涤着灵魂,面对着现实,讴歌着未来。”“难道我们不该更加倍地珍惜和爱护这些年轻的后来者吗?”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园丁们,要小心啊!
  尽管李西安后来调任中国音乐学院,但仍然与这些晚自己一辈的年轻学子们交流、沟通,他时常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当别人只看到一片黑暗的时候,你能看到透过黑暗射进的一线曙光,你就是先知;当别人认为某些事办不成的时候,你能经过努力和拼搏办成了,你就是强者。过去的时代只允许极少数人是先知,是强者,大多数人只能跟在后面盲目地追随:而我们的时代要求每个人都是先知和强者,……要以主人公的责任感,积极关注并参与主宰中国音乐的命运与前途。
  在其后的时间里,除了在《人民音乐》及其他场合对这些青年作曲家们进行介绍之外,李西安又参与策划主办了谭盾、叶小纲、陈怡、瞿小松、许舒亚、郭文景、何训田等人的专场音乐会,并发表系列评论文章。
  1985年4月22日,谭盾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引起了巨大震动,有的记者曾将其比喻为“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音乐界的焦点在这两年基本上都集中在对“新潮音乐”的评价上,毁誉参半,褒贬不一。青年作曲家正在崛起,他们是怎样想的,怎样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的?在《文艺研究》编辑蒋力的倡议下,李西安邀集了瞿小松、叶小纲、谭盾,进行了一次长谈:
  崛起的一代也是探索的一代,怎样对待他们在崛起中进发出来的巨大冲击力和在探索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曲折和失误呢?我想借用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菜辛的一段名言来回答:“如果上帝在他的右手握着全部真理,在他的左手捉着无与伦比的永远活跃的追求真理的动力(即使再加上永远不断使我出错这一点)。而对我说:挑选吧!——我就会谦恭地握住他的左手……”
  这篇文章,就是后来在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被认为是“中国新潮音乐宣言”的《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   我承认我是有78届情结的。……我欣赏他们,一方面是因为人才难得,同时也因为他们所初显的创作倾向与我对中国音乐之路的思考产生了共鸣。
  1996年在法国,
  “巴黎之春”音乐节的负责人……明确表示,只有这一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不再是模仿,他们使用的是西方的方法,但却是自己的音乐语言。……这是我几十年来所祈盼的一种音乐创作状态:没有模仿,没有困惑.它让我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自豪感。
  在教育上,李西安很少挂“音乐教育家”的头衔,不过他对于教学却有着一整套全新的理念。在他看来,老师仅把会的东西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能力。一个好的老师,不应当让学生学得像自己,而是学了以后“我”依然是“我”,保留个性。教出来的学生能超过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既尊重学生的观点又善于循循善诱,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汲取,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其中,谢嘉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87年。谢嘉幸考取中国音乐学院李西安作品分析的硕士研究生。他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有一段时间。他对美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音乐作品只有经过“审美机制”后,才能够被观众心理所接受。但这个心理机制究竟是什么?很难说清楚。对于初学者,在这一纯思辨的终极追问领域极容易迷失方向。当时谢嘉幸马上面临毕业答辩了,但他仍处于对这一问题思考的白热化阶段。作为导师,李西安考虑了很久,最后他毅然决定让谢嘉幸推迟论文答辩,勇敢地进入这一看似与音乐无关的研究领域。他不时鼓励自己的学生,并且建议:“人有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中最抽象的。就是音乐。音乐思维是否能对解开思维的奥秘有所帮助呢?”最后,谢嘉幸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出版了生平第一部专著《反熵·生命意识·创造》。这部著作对国际著名学者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进行了全面的反驳。在新闻发布会上,李西安以导师的身份说了寥寥数语,阐明了他对学生所持的开明态度:“我没有对学生写作这本书做过太多指点,我对其中所涉及的现代物理学等领域并不熟悉。但我想重要的是,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支持他们的发展。”
  迄今为止,李西安或单独,或与他人联合带出了十位硕士研究生,涉及作品分析、作曲、电子音乐、音乐音响导演、器乐表演艺术和声乐表演艺术等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很多领域李西安未必熟悉,但他可以带不熟悉专业的研究生。因为很多学生对专业本身相当熟悉,缺乏的是与之相关的重要内容。
  “我教出来的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比我强。我认为这应当是一位教育者应当达到的一种境界。学生比我们差,这个事业就要萎缩,得让学生个个都比自己强才行。
  李西安经常强调同行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早在实验乐团工作的时候,他就告诫团员们打破由人际关系造成的封闭状态:“大家要把自己老师最好的东西学到手,但不要把你们老师辈的恩恩怨怨带到实验乐团来,应当做新一代的民乐教师。只有民乐整体繁荣了,中国音乐才会繁荣。””’
  对于人才,李西安持一种来去自由的观点,而不是用某些条件和待遇作为限制。1988年8月,在美国定居的谭盾回国。曾和李西安商量过回中国音乐学院任教的想法。没料到《光明日报》第二天头版头条就以《来去自由——发挥出国艺术家才能的明智选择》为题刊载了的李西安观点.接下来又有多家报纸来采访。他对此的态度是“欲擒则纵、来去自由、叶落归根。”
其他文献
在约翰·列依诞辰75周年、逝世35周年的日子里。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为纪念约翰·列侬,英国利物浦机场已改名为约翰·列侬机场。在当时,这实在是一则颇为轰动的新闻,因为在世界上有用领袖、伟人、英雄或作家、诗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地方,真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地方会是用一个摇滚歌手的名字来命名的。想想这原因很简单,在人们传统和正统的思想里,对摇滚充满误解,是将摇滚和高雅的艺术相对立的。摇滚只是属于年轻人的玩
期刊
第三届中国音乐产业大会于2015年12月17至19日在北京东城区第一文化馆开幕,中国音乐产业高峰论坛、博览会及音乐嘉年华三大部分构建起本届大会的主体框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音乐人胡海泉、董冬冬、崔恕、谭伊哲,正大国际音乐总经理蒋涛、唱吧cEO陈华、长城音乐节负责人彭秀阳、华鼎奖创始人组委会主席王堃、合一影业CEO朱辉龙、华录新媒体总裁胡敏等上百位明星嘉宾出席并作大会主题演讲。  本届大会由
期刊
从“三只眼睛看世界”到“一只眼睛看奥运”  人老了,漫长的阅历让我学会了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比如,街上曾有穿露脐衣裳的那些女孩儿们,按老规矩看,可能有点过分招摇,但在当年时尚青年们的眼里。却不仅性感、自由、随意,还被调侃为“三只眼睛看世界”。细细想来,一化身材修长,腰肢婀娜的少女,能存炎热的夏天,展示一下自己的青春美丽,并给周围人传递过来几分清凉之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相比19世纪名画中那些穿着束腰
期刊
2015年12月28日晚6时。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2016新年晚会在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剧场举行。省高教工委、省教育厅、沈阳市人大领导,沈阳音乐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及艺术学院班子、中层干部和部分师生共同欣赏了一场精彩热烈的文艺演出。  本场晚会以三段气势恢宏的大型VCR贯穿全场演出。分为三个板块:总结过去一年全院师生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展望。表达了对全院师生的真诚祝愿。晚会在《想你的
期刊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家医院的医生通过试验证明。音乐能提高麻醉药的效果。这家医院采用这种“音乐配合法”进行麻醉手术已经很长时间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古典音乐。还足现代的舞台音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瑞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给全身麻醉正存接受手术的病人播放一些抚慰的音乐,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研究人员说,为全身麻醉的子宫摘除手术的女病人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海浪的声音,可以减少病人
期刊
由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沈音·北方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分别于2015年12月27日及28日晚在盛京大剧院和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如期举行。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沈音·北方交响乐团隶属于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为沈阳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成员由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优秀研究生、本科生及部分教师组成。多年来,乐团曾与众多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合作。将大量中外经典交响乐搬上了国内外音乐舞台。国内及美国
期刊
真情真意拨动心,新词新歌振奋人。求真求新是人的本能和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代表鲜丽、时尚、奇异、进步。人们向往新,崇尚新。把时空比作新年、新纪元、新时代;把环境比作新城、新都、新区、新路;把人称比作新人、新星、新郎、新娘;把现象比作新风、新貌、新气象等等,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人们喜欢唱老歌。但也希望唱新歌。特别是那些能触动心灵、陶冶情操的新歌。这就要求我们词人不断提供跳动着时代脉搏
期刊
芒筒,单簧气鸣乐器,被广泛应用于苗、水、侗、瑶等少数民族。还有莽简、地简以及芦笙筒等多种叫法。在苗语里还称董、果董、果木,是筒芦笙的意思;在侗语中则称为咚的、筒卜,是大竹筒的意思。芒筒主要流行于广西、贵州及湖南等地。  在民间,根据芒筒的大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称芒筒队。大型的芒筒队通常由15或21支芒筒组成,分成大、中、小和最小4组。每组3至5支不等。与不同的芦笙共同组成芦笙乐队。芒筒可以以其独特
期刊
前不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策划,沈阳音乐学院出品、演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星星之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沈阳盛京大剧院等地上演了多场。其中女主人公李小凤的饰演者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伊泓远。  伊泓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
期刊
西蒙·弗里斯(Simon Frith)在他的著作《音乐的乐趣》(《Music For Pleasure》)中提到“通常摇滚乐手的发展过程都是从俱乐部或酒吧演出中崭露头角,拥有第一批粉丝,幸运的人可以向上越过几个层级,先通过小规模的现场活动。为小的独立唱片公司录音获得小规模的成功和认可。在这之后通常会有来自大唱片公司的合约,可以进行全国性的曝光、宣传以及巡回演出,再到最高层级是国际性的推广、巡演和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