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几个“小名”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之所以广为流传,除了联句真实揭示了解放前人民颠沛流离、痛苦艰辛的生活现实外,还在于其语言精粹,形式上巧置叠词,不仅排沓回环跌宕,而且音韵和谐优美。仅仅14个字,竟然连用了四个“年”字,并很好地突出了联语中的“时间”的意义,这实在是匠心独运。
  其实,能表示四季轮回、12个月、365天的时间名词远非一个“年”字,它除了“年”这个“大号”以外,还有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的“岁”、“载”、“祀”、“春”、“秋”、“稔”、“霜”等多个“小名”。下面试举例简述之。
  岁——本指岁星(即木星)。因为岁星由西向东运行,每行经一个星次需要12个月,所以就把12个月叫“一岁”,于是,“岁”便有了“年”的意义。例如《荆轲刺秦王》:“五岁而卒灭燕国。”
  载——本义为负载,也常借用为开始义。例如《诗经·七月》:“春日载阳。”“载阳”,即阳气始转。一年周期过后,万物便重新萌发、生长,又开始了新的一年。所以“年”又称为“载”。例如《史记·文帝本记》:“汉兴至孝文四十余载。”
  祀——原为祭祀。殷人崇尚鬼神,祭祀活动特别多,而且每年年末都要大祭一次,因此,祭祀一遍成为一年的重要标志。于是,“祀”就成为“年”“岁”的同义词了。例如《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三祀”即三年。
  春——本义为四季之首,引申为一年。例如唐代诗人高适《人日寄杜十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
  秋——原为谷物成熟、收成。因为古代黄河流域谷物一年一熟,便以“秋”代“年”了。例如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四十余帝三百秋。”
  稔——本义指谷物成熟。而古代谷物是一年一熟的,因而“稔”也就有了“年”意义。例如《左传》:“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
  霜——因为每年的秋冬之际都要降霜,所以“霜”也就具有了“年”的意义。例如贾岛《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生活本是原色/所以就少了斑斓/网络五光十色/因此就多了美好/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对你又有何启发?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科技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捆绑”,被网络“绑架”,被电脑“胁迫”,成了“低头族”,成了网瘾族,成为了网络的俘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新浪微博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