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是终点,接续谱写新篇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zhi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意盎然的井冈大地,处处蕴藏着希望和力量。蜿蜒前行的乡村公路,连接着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易地安置社区“民生福利”一应俱全,大山贫困户用上了自来水;井冈蜜柚、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特色药材等富民产业蓬勃兴旺,扶贫车间机声隆隆,钱包鼓了,乡亲们乐了,小康终于盼来了……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冰雪严寒,带着对这片红土地的深情牵挂,第三次亲临井冈山视察,并对老区提出了“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吉安、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让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殷切希望。
  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500万井冈儿女率先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吉安市一直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砥砺奋进、勇闯新路、众志成城,5个贫困县、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吉安县在全国实现率先脱贫退出,吉安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井冈答卷”。
  牢记嘱托勇作脱贫示范
  走进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遂川县梦想安居家园社区,学校、商超、社区、敬老食堂等一应俱全,1283户移民告别深山在此落户,其中3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不到1万元就入住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实现了“一步跨百年”的幸福“蜕变”; 2020年,吉安县江南村1100亩井冈蜜柚又迎来了大丰收,超过50万斤的产量,助力72户贫困家庭人均收入提高至1.32万元。这些已成为贫困群众奔向新生活的生动缩影。
  聚焦“两业”精准发力,激活增收“源头水”。作为革命老区,吉安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十三五”期间,吉安市重点发展井冈蜜柚、绿色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特色竹木、特色药材六大富民产业达660万亩,带动贫困人口33.4万人次。全市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642个、扶贫车间289个、扶贫公益岗位2.1万个,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联户经营等利益联结模式。全市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720元增加到2020年的1.2万元,年均增长26%。
  筑牢民生“保障线”,社会事业谱写新篇章。“上学难、师资弱”问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吉安市建立健全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动态衔接机制,改善学校2225所,发放教育扶贫奖补资金11.3亿元,实现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失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吉安还建立了覆盖市、縣、乡、村的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四道保障线”,实行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贫困群众本地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同时,吉安统筹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与危旧土坯房改造,累计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6.6万户,完成移民搬迁1.65万人,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民生工程均衡发展,贫困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完善设施“大网络”,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吉安构建了通村到户的交通网络,全面开展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累计建成农村公路6164余公里,完成危桥改造近831座;构建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实施农网改造提升工程1.95万个,贫困村全部接通三相动力电,全面消除了农村地区“低电压”问题;构建了全面覆盖的通讯网络,贫困地区电信网、互联网建设,通信基站总量达到1.6万个,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如今,全市任意一个村组,群众都能用上电灯、看上电视、连上互联网。
  敢闯新路书写攻坚答卷
  90年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起点;90年后,井冈山又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新起点。
  “十三五”期间,无论是在实现贫困县率先脱贫退出的路径方法上,还是建立巩固提升拓展的长效机制上,吉安市秉承着集“致力于全面小康的人民至上精神、精准落实的求真务实精神、攻坚克难的不懈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的坚韧不拔精神”为一体的脱贫攻坚精神,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可以借鉴复制、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脱贫经验,淬炼成影响深远的“吉安脱贫样本”,连续多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法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吉安落地生根。井冈山市在全国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成为脱贫攻坚战的示范“样本”,其“以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推进精准脱贫”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吉安市探索“四个一”和“一领办三参与”扶贫模式带动98%以上贫困人口得到就业产业支持,并被习近平总书记认可为“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是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2020年4月,吉安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遇困即扶”防贫机制,截至2020年12月底,已落实专项资金1.34亿元,救扶“遇困即扶”对象2800余户,全市无一户贫困户新增、无一户脱贫户返贫。
  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在全国首创“红蓝卡”分类识别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扶贫工作站(室)、全省率先实施“两类人员”差异化扶贫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脱贫攻坚纪律保障意见 ……
  历史在这里交汇,从革命胜利新起点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征程。岁月更迭,不变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是为民谋幸福的承诺,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众志成城誓圆小康梦想
  永丰县瑶田镇梅坑村村民黄晓明,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流转土地种植550亩水稻,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粮王”,2020年实现年产值87万元,带动12户贫困户脱贫,成为当地小康“领头雁”。
  “要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村民们多做些实事。”这是永新县禾川镇汴田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吴页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响当当的蔬菜专家,他致力于提升毛豆产业,发展蔬菜产业,引进肉牛养殖,为当地百姓铺就了脱贫致富路。两年任期结束时,全村12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请求这位“菜书记”继续留任。面对乡亲们眼中的期盼,吴页宝选择了留任。后来,这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扎根扶贫一线八年的第一书记方敏军,倒在扶贫一线的村支书许祖金,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的史小六,高位截瘫的“柚子哥”谢云军自力更生网上卖柚,90后小伙刘志朋从贫困户到脱贫“领头羊” ……翻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无不彰显着吉安人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战脱贫、奔小康的气魄和决心。
  脱贫攻坚以来,吉安市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各方帮扶力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汇聚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蓬勃力量。
  坚持党政主导、齐抓共管。吉安市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为脱贫攻坚“一线作战部”,建立党员干部“321”结对帮扶机制,1257个单位、6328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3.8万名干部结对帮扶10.2万贫困户,实现贫困村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贫困户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
  持续激发脱贫主体内生动能。吉安市推行“志智双扶”,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实施“积分超市”“红黑榜”,广泛性开展“三讲一评”,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得到普遍增强。井冈山神山村村民彭夏英说道:“我们需要政府扶持,但不能靠政府抚养。”这充分展现了老区群众奋发作为的良好面貌。
  2016年以来,吉安市投入各级脱贫攻坚资金523亿元,撬动扶贫小额信贷26亿元,引导全市793家民营企业投入帮扶资金7.6亿元。尤其在国家和省直对口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安排帮扶资金11.5亿元、项目1347个,为吉安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八年的精准扶贫,五年的决战决胜,“红色摇篮”终于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实现区域整体脱贫 。脱贫只是起点,乡村振兴接续奋进。乡村振兴战略正徐徐启航,吉安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
  作者简介:严爱群,吉安市扶贫办公室
其他文献
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90后小伙叶志高少年丧父,家贫母衰。他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17岁赤手空拳开始创业,18岁成立自己的药材加工廠,20岁被保送上大学,22岁成立江西省首家“手上农庄农业科技公司”, 从一名贫困户变成致富领头雁,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  不屈服命运——“我要脱贫”  2008年,对少年叶志高来说极不平常。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击碎了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一同击碎的,还有
期刊
[提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这篇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庄严宣告了在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深刻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概括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
期刊
今天故事的主角,名叫周应红,既是一位“无脚”贫困户,又是一名网络主播,还是一个淘宝店主。既知维修家电,又能诗歌朗诵,还会软笔书法。由于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卧室成了他的“工作室”,电脑成了他的“铁饭碗”,书法成了他的“好朋友”。走进他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幅字画——《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仿佛就是这位贫困户的真实写照。  身残志坚 自学维修家电  1973年,周应红出生在德安县
期刊
在都昌县芗溪乡井头村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她不服输不服老,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圆了自己的脱贫梦。她,就是余水凤。  1944年6月出生的余水凤,是都昌县芗溪乡井头村委会八房自然村人。余水凤的丈夫江孔西,生前是井头村的老支委,一名有着四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余水凤和丈夫一生坎坷,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年幼时就过继出去了,小儿子在1996年、年仅30岁时,查出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为两个老人留下了两个孙子和一个
期刊
在彭泽县浩山乡乔亭村八房组,有一位45岁的村民叫唐忠于。1998年的一次意外,让24岁的他永远失去了左手。面对年迈的母亲、患病的妻子、幼小的孩子,他陷入迷茫、无助。  出路在哪里啊?对着空寂的群山,他大声地呼喊着。  再无助,生活还要继续。他苦苦思索着脱贫之路,开始尝试养鸭。几年下来,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经验不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在唐忠于绝望之时,一缕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党的扶贫好政策来
期刊
郭金铜是共青城市江益镇栗坂村人。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毁了时年22岁郭金铜的一切,他在医院昏迷了一个多月才醒来。经检查发现,他的大脑里多长了一根血管,血管破裂导致颅内出血,虽然人抢救过来了,但半年后才恢复意识,并落下左手和左脚残疾的后遗症。  治病不仅花光了郭金铜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曾经学会的修车手艺也用不上了,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这对郭金铜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期刊
43岁的陈胜是柴桑区岷山乡分水村的残疾贫困户,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他脊髓受损,无法行走,花费家庭巨额的医疗费用不说,还丧失了劳动能力。车祸后,陈胜一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整天在悲观和失望中度过。  然而,党和政府没有放弃他,社会没有抛弃他,2014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在了解他的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扶干部们经常到他家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及思想动态,宣传政策,希望陈
期刊
走进庐山市南康镇白鹿大道“燕子制衣厂”,车间内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开足马力赶制一批羽绒服新订单。一个瘦小却干练的身影正忙碌着安排生产,她叫宋玲燕,是这家制衣厂的老板,也是南康镇四联村曾经的贫困户。  宋玲燕的丈夫因为早年头部受伤,导致劳动能力部分丧失,不能干重活,家中上有公婆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要读书,夫妻两人都没有一技之长,苦日子仿佛看不到边。“那个时候自己很自卑,不敢出门,更害怕看到别
期刊
这里没有“武松擒方腊”的豪迈,只有一个自强不息的温暖故事。  他因车祸致残,但身残志坚,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并引导身边贫困户积极加入主动脱贫行列。他,就是八里湖新区蔡桥村脱贫致富能人王业灯。  1984年出生的王业灯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遭遇车祸致残和妻子离家的双重打击。一时间,他心情跌落谷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蔡桥村村两委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
期刊
巾帼何时让须眉,女性顶起半边天。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女性主动作为,甘于奉献,或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或引进扶贫车间“家门口”就业,或自立自强奋勇脱贫,或支持丈夫投身扶贫独自撑起一个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些脱贫攻坚中的女汉子再启征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她们是脱贫攻坚的贯彻实施者  萬载县高村镇有12个村,其中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679户212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