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二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家,“化二爷”曾经是大人嘴里的“紧箍咒”。小屁孩儿哭闹得厉害了,只需贴着他耳根子说“化二爷来了”,小屁孩儿便立马噤住了声,紧张得四处张望。孩子逃学了,只需说“待明儿送到化二爷私塾里去”,孩子便乖乖地背上书包上学去了。虽说那时候化二爷和他的私塾都已走进了历史数十载,不能重现,但化二爷是孩子们心中的神、鬼、怪,仿佛无处不在。孩子们对他是恐惧到极点,又膜拜到极点,虽然从未谋面,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再谋面,但“化二爷”这三个字却耳濡至深,化入血脉,植于骨髓,滋养着一茬一茬的人生。
  化二爷是云旗山周家湾的人,姓周名德化,字育生。在周氏族人中,他的辈分最高,排行老二,见面大家都喊他“二爷”。乡邻们见了面,也都随俗随口尊称一句“二爷”。清光绪年间,化二爷考中了秀才,却无意于功名,便在老屋里设馆授徒。不成想,一脚踏进砚田,杏坛多艰,人生粉墨,一蓑烟雨竟四十载。
  “乐得英才而教育之。”这是化二爷的初心。化二爷收徒不分贵贱亲疏,授业严苛求全。他的私塾里常年有二十多个孩子,年龄相差很大,十五六岁到二十三四岁的占大半,小的只有七八岁。化二爷在孩子们眼里个子不高,语调平和,甚至说话时还是个囊鼻子,但威信极高。但凡是化二爷交代的事情,孩子们从来都不敢有半点差池;但凡是看到化二爷的身影,孩子们都远远地毕恭毕敬地肃立鞠躬;但凡是化二爷的影子在私塾的门前窗边一晃,吵闹的屋子里便立刻鸦雀无声。这种威信似乎不是缘于化二爷的严厉责罚。化二爷有一把黝黑发亮的竹制戒尺,只是常年置放在讲桌上,似乎从来没有用过。化二爷授业从来不带什么讲义,也没有什么教具,全凭一张嘴,道尽古今玄学、人生奥义。手势轻扬,琅琅书声便陡然飞起;眼光慢扫,嚷嚷塾馆便戛然留韵。这种功夫,不仅仅是得益于化二爷考秀才时底子打得实,更主要的是他终生勤学,躬耕不辍,言为心声,行为世范。这大概就是化二爷的立威立信立言之本吧。
  早期从化二爷的私塾里走出来的才俊灿若群星。在诸如田西原、冯开化、姚伯高之“星”中,有一颗“星”名叫陈永久——我中学时代的历史老师。陈老师曾在1939年至1940年师从化二爷。陈老师对于作文的兴趣,是化二爷一手培养起来的,而妙招之一就是巧用批注。陈老师入化二爷私塾的第一篇作文《毋友不如己者》,只有寥寥一百多个字。化二爷在文尾批为:“清新之气扑人眉宇,阅之令人气爽!”第二次作文《过则无惮改》,化二爷批为:“简洁可爱,易造才也。勉之!”几乎是每一篇作文,化二爷都在文尾加批诸如“实大声宏”、“渐入佳境”、“将军下笔开生面”、“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即使是偶遇极差的作文,化二爷也总是用诸如“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稍加修饰,即为完璧”之类的成语作批,既指出缺点,又肯定成绩。陈老师的写作功力就是在化二爷这种赏识与点拨中渐入佳境的,以至于初入南漳县立中学,竟被老学究疑为作文抄袭,学业半途而废。我想,陈老师作文能成气候,化二爷是功不可没的;后因作文而被人疑,挫损了前程,大概是不能归咎于化二爷吧。
  晚年的化二爷,适逢战乱频仍,曾一度自毁志愿,闭馆搁笔。然而,当抗日战事吃紧时,当年的高足、抗日名将田西原把家眷托付到化二爷府上,并表达了让三子一女进私塾以聆教的心愿时,化二爷竟慨然允诺,重拾初心,躬耕砚田。从此,琅琅书声便又从化二爷私塾里响起,慰藉着学子稚心和左右乡邻苦难的岁月。
  这个时期,化二爷克服了一个古稀老人避之不能的诸多不便和艰难,专题为孩子们教授了韵学,内容包括《韵法指掌》、《声韵入门》、《诗韵集成》等等。这些都是写作诗词歌赋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文人们引以为傲的“学问”。陈永久老师退休后曾写了大量的古体诗词,汇编成《炉边诗稿》。陈老师曾说,没有化二爷教授的韵学,就没有《炉边诗稿》。
  化二爷不仅是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真秀才,更是一个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硬汉子。水田畈村的周四爷、小五爷叔侄二人,占山为王,无恶不作,祸害乡里,是两条十恶不赦的地头蛇。但凡有新娘彩轿经过山前,叔侄二人必是劫财劫色,致使新娘受辱而死、新郎家破人亡。化二爷闻听恶行后,微服乔装,搜罗证据,罗列叔侄二人“私刑吊拷”、“打家劫舍”、“强抢民女”等十大罪状,一纸诉状将叔侄二人告到南漳县政府衙门。时任南漳县政府知事的耿墨镕立即立案侦查,亲自扮作一个卖花线的小货郎,身背针线包,手摇拨浪鼓,在水田畈村一一核实了叔侄二人的桩桩罪行。不到十日,县衙役便飞扑水田畈,一举锁拿周四爷、小五爷归案。不到一月,叔侄二人的家属便接到“奔尸”的通知,水田畈村也贴满了处决周四爷、小五爷的县衙告示。人们奔走相庆,感念化二爷的仗义侠行。
  化二爷生性耿直正气,不畏权势,敢于碰硬茬子。南漳县田赋管理处曾在重阳坪设秤收粮。官员用破斗烂簸箕衡量,故意任粮食遗漏不计,以此中饱私囊。老百姓愤愤不平,却又敢怒不敢言,便纷纷向化二爷诉苦。又值收粮日,化二爷便拄着拐杖来到重阳坪,当面拆穿收粮官员的恶行。收粮官员一看站在面前挑刺的是一个近乎邋遢的乡巴佬,便气焰嚣张,恶语相向。化二爷忍无可忍,上前就“啪啪啪”地扇了收粮官员一串耳光,亮出自己“南漳县参事化二爷”的身份,责令收粮官员马上换用新器具征收粮食。收粮官员慌了手脚,急忙遵令照办,并按照化二爷的训诫立誓保证。从此,化二爷便成了人们的主心骨。乡邻们一有解不开的疙瘩,便登门求教求救。化二爷总是乐此不疲,有求必应,让乡邻们揣着愁来、绽着笑去。
  1939年,祖籍重阳、时任马良区三乡联保主任的杨勤久,在西峪铜铃庵办公处履职时,为了防止壮丁逃逸,竟在两块大木板的边沿处凿开仅能容纳小腿的缺口,合拢两板夹住壮丁的腿,再锁上木板,残酷虐待壮丁。化二爷义愤填膺,连夜取证,状告杨勤久,致使其被南漳县政府除名。类似这样的典故,在老家,只要是有一把年纪的人,都能够讲出个一二三来,只不过是详略不同罢了。
  化二爷的住宅,如今已是人去宅没,寻不见踪迹。昔年从私塾里传出的琅琅书声,只留给有心人去领悟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我和我的三个老乡,与村支书郭定祥相约,同步“甩胞衣罐子”的地方——南山乡建华村。  那天虽细雨蒙蒙,绵绵不绝,但依稀可见翠竹泛绿,油菜吐金,花木飘香,群鸟飞翔。还有那引人注目的吊鼓山,蜿蜒东西,将村庄三百来户一分为二。  垸区田方地平,渠沟纵横,桂花、紫薇、阔叶樟、红叶石楠和青松翠柏等树木,如缎似锦,煞是好看。一字形排开的房屋,红白相间整洁明亮,朦胧中不时露出几幢别墅恰似海市蜃楼,颇为壮
期刊
我家中有一把油纸伞,听父亲说,那是爷爷分给我父亲母亲的一份家产。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春天,父亲担任中何自然村党支部副书记,着手筹建茶叶加工厂,联系机械、供电、培训技术人员等,跑来跑去、忙里忙外。一天,父亲一大早就赶去城里办事,说好下午回来的,可晚饭时间过了,天黑了还没有回来。偏偏天又下起了雨,把母亲急得不停地门里门外地走动,嘴巴不停地唠叨。放学回家的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规矩着:等父亲回来了才能吃
期刊
人要觉得舒坦,还得去山中走走。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城市到处都挤得满满当当的,个个都像浑水中缺氧的鱼。我迷恋着到处游走,随便什么天气,随便什么风景,随便什么偶尔一声鸟叫。  谷雨过后,一个周末有朋友邀约去大塘乡郊游,我机械枯燥的心倏然鲜活起来。  我们一早从郴州出发,刚抵山脚,岭势便陡峻起来,公路沿山坡盘旋蜿蜒而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但茂林修竹,飞泉流瀑,柴扉农舍和杂色野花扑面
期刊
立春正逢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我走了两家亲戚,可心里没有看到亲友的喜悦,却充满了淡淡的哀伤。  第一家是我大表嫂的娘家。这种关系的亲戚平时是不走动的,可今年不一样,因为嫂子的哥哥去世了,他是1971年的人,才44岁,死于心梗。我从来没见过这位大哥,以前听表嫂零零星星提起过,似乎不是很上进,还曾惹过一些小麻烦,是个让父母颇为费心的儿子。可父母哪有嫌弃孩子的?再望子成龙的父母,哪怕面对的是再不争气的孩子
期刊
记忆里,长着两棵谷树。  一棵是阿宽叔院落里的,它茎粗合抱,高可耸天,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覆盖了大半个院子;另一棵是我老家的谷树,树小了许多,枝叶倒也茂盛,也覆盖了我家不大的院子,这棵是阿宽叔的老外婆送我的,我喊她“阿太”,此树已经种下十几年了。  阿宽年纪比我稍大,论辈分却大我一辈,我就叫他叔叔。他家的院子坐落在村庄西南角,一排三间杉木结构的楼房,透出一股古香古色之美。听我爷爷说,他的先祖在朝廷
期刊
好长一段时间里,吃面条或米线时,我不觉就会想起瞎婆。  瞎婆的眼睛不知是何时看不清的,我认识她时,她已古稀之年,形如骷髅般瘦削,零零落落地稀疏白发,深陷的眼或许从来就没看清过这世间。每次她拄着拐杖,摸摸索索地出现在校门口,学校里的孩子们就要掀起一阵莫大的恐慌。而她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扁瘪的嘴角挂着黑洞洞的笑。虽然那时我还只是孩童,但我是不怕瞎婆的。她在孩子们一片惊叫声中转身离去时,我看到了她的踉踉跄
期刊
这两天听得最多的就是,曾经在我们身边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因病离去的消息,微信朋友圈里时时看到一些为她祈祷祝福送别的声音和文字。在听到事情的一瞬间,我的心中也起了层层波澜,想起那个性子豪爽、亲和力很强、有着一双灵慧动人大眼的她,心中冰凉而沉默。  想来,其实我和她也没有过多的交道,只是曾经同在一栋楼工作,难免会有相逢和面对面的时候,而每次的碰面,她都会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和有些明明熟悉“纵使见面却不识”
期刊
2016年元旦,我们高三年级放了两天假。元月2 日上午,我接到培训教育机构的高校长的电话,他说今天邀约了七八个人,乘坐两辆车,准备爬山,准备观大峡谷,地点是夫子河镇的八斗湾、大河岸,希望我一同前往。  “太好了!”我立马从躺着的床上跳下来,穿上运动鞋,三下两下洗漱完毕,直奔培训教育机构。  一行9人,两辆车,正在门口整装待发。与几位老总打完招呼,我迅速登山了车。出发了,大家一路喜悦,一路欢歌,真是
期刊
阴天,燕坊古村的青砖黛瓦没有色彩,时间的香气在红石雕刻的门楣上飘散。穿行在这样香气逼仄的小巷,我们不停地仰头端详。  燕坊原名鄢家坊,因鄢姓最早发端而得名。燕坊人勤劳聪慧,靠着赣江淘金拥有了经商的资本,明清时期,商行和钱庄开到了湖北、四川,其中鄢氏力诚商号、饶氏宝兴裕商号、王氏王世太商号显赫一时。千年积攒下来的家业栉风沐雨,尚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100余处,门类包括民居、宗祠、牌坊、书舍、古井
期刊
近日,为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届文代会、第九届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培养《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的作家队伍,“《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第1期作家班”培训活动在北京举办,30位重点作家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期间,编辑部特邀著名作家梁晓声、蒋建伟、刘庆邦、摩罗先生到会现场授课。  同时,本刊与《海外文摘》杂志社、陕西省洋县华阳景区还举办了“王学智长篇小说《华阳风云》研討会”,巴根、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