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从《<中国海疆旧方志>宁波府志》中摘选的有关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府所发生的海洋灾害为依据,简要介绍这一时期宁波府海洋灾害的种类,分析其特点及影响,简要分析了这一时期宁波府应对海洋灾害的措施。人类虽然无法消除海洋灾害,但通过普及海洋灾害防灾、减灾常识,建立健全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防灾减灾日常准备与措施,可以降低海洋灾害风险、减少损失,并挽救生命。
关键词:海洋灾害、海溢、海啸、飓风、防御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沿海大国。中国濒临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和边缘海、岛屿最多的大洋。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不"太平"的大洋。这里海洋灾害频繁,许多灾害还影响到内陆,甚至波及到全世界。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北岸,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历史名城,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遗址"发源地。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地处宁绍平原,纬度适中,但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宁波各地海洋灾害相对频繁,尤其是风暴潮、海浪、海啸和赤潮等是可能威胁到宁波的主要海洋灾害。
一、 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府海洋灾害的种类
宁波自宋代起便有各种海洋灾害的记载,在《<中国海疆旧方志>宁波府志》中,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海洋灾害种类主要有海啸和飓风(台风),其中最为主要的海洋灾害为海啸。
1、海啸
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的自然灾害发生得最频繁的是海啸灾害。宁波府自元至正四年(1344)至清雍正二年共发生八次海啸。第一次发生的海啸灾害,在《宁波府志》和《镇海县志》中都有记载,但都只记"海啸"二字。过去人们对海啸的了解,只知道是大水,而这样的大水伴着大风几乎每年都在秋天到来几次。最后一次则是在清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海啸。
海啸是一种来势猛烈的海洋灾害。它起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使人们猝不及防。它是一种很特殊的波动现象,在受外力作用后,在大洋深水区,波高一般不足一米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传播的速度很快,每小时约1000公里,如同喷气式飞机一般快。这种波高极小的长波,不会被正在航行的船舶感受或观测到,在深水区也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当它进入浅水区或岸边时,由于海底摩擦阻力的影响,传播的速度急剧变慢,能量高度集聚起来,波高迅速增大,海啸才变得面目可怕。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带,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宁波所处地理位置与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地震带相近,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相对较高,因此宁波府的海啸灾害频发,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非常紧迫。
2、飓风(台风)
在史料记载中,宁波府在宋代至清朝时期共发生过四次飓风,对宁波人民的人身安危与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害。最早一次是在宋淳熙四年(1177),"白龙见东际,颠风挟潮,淹没民居"。明万历十五年(1587)七月二十日,这次飓风危害极大。在下一年中也发生了飓风。宋淳熙五年明州大水秋飓风驾海潮害稼,可见对庄稼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二、宁波府海洋灾害的特点及影响
宋代至清代宁波府灾害以海啸为代表,其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影响范围包括整个浙江省,甚至其他沿海省市。在这一时期宁波府发生海啸频繁,每隔几年就要有一次海啸灾害,在强烈的晃动后,巨型海浪便以地动山摇之势向宁波府涌来,海浪覆盖农民的田野、袭击着人们的居所,让人无处躲藏,瞬间都在海浪中消失。而被海浪袭击过后的所有设施及建筑物都毁于一旦。放眼望去,遍地都是人畜尸骸、满地狼藉,而脆弱的农田更是毁于一旦,在那个以粮食为天的年代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害。飓风常常伴随着暴雨、暴潮,毁屋坏船,损禾伤稼,溺毙人畜,带来较大的灾难。在宋代至清代年间,飓风一共发生四次,前两次是连续两年内发生,明清宁波府官员查勘灾情,抚恤慰问,救灾救荒,甚或祈求飓风神来减少和免除灾害;而平时修沟挖渠,修建水利等防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飓风对宁波府造成的损害。明清地方政府应对飓灾的措施对今天宁波的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据志书上所载,宁波历史上发生的海洋灾害,有两处提及了灾后疫病。一次是龙卷风潮之后出现人食人的现象,此后便出现瘟疫,大批人员死亡。此外,还有是在明嘉靖二年八月,象山县大风雨海溢坏堤及瘟舍溺人。
三、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海洋灾害的成因
1、海洋气候因素及沿海地形因素
宁波处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在海洋的调节下,来自高纬地区的反气旋、中纬地区的温带气旋以及来自热带地区的热带气旋,往往是造成海洋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宋代时期的宁波地区,热带气旋的危害最大。
2、海面升降与海岸变迁
海平面自古至今已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沿海天地农舍被淹没、海岸带遭受侵蚀、海水沿河道入侵等。而海平面的下降,又会使得沿海的航道废弃。海平面的升降反复,导致了海岸线的变迁。宋代至清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规模系统的修筑海塘的活动,反映了海面的升降反复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从许多沉积学和考古学的证据证明,宋朝时期浙江沿海地带海平面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但到了明朝,海面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3、政府屯田及滩涂开发
在我国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不断增加的沿海人口必须要开垦大量的耕地来维持。宋朝后期,在政府鼓励下出现了大规模沿海垦殖,所以在人口高峰期,以政府主导的屯田开始从边疆一直扩展到沿海,屯田成了沿海垦殖的主要方式。
沿海湿地、滩涂的大规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手段简单,破坏了当时沿海原有的生态景观,在长期来看,也不能保证较高的粮食产量,而且对海洋灾害的发生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对外交流与航海活动的增多
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对外联系的加强,宋代开始水上交通便多了起来,其中包括使者往来、海上用兵等这都增加了发生海洋灾害的几率。
四、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府对针对海洋灾害的防御
宁波历史上频发海啸及飓风的现实应该加强对海啸及飓风的预警,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防预警。古时人们多是通过迷信祈福的方式来幻想求得老天的保护,虽然这一时期有些海难是无可避免的,但这一时期在工程防灾、海洋灾害预警、造船及航海技术上都取得了进步。
1、 沿海海塘的建设
所谓"浙省濒海之郡皆设海塘,以为障护。"虽然这些海地都为土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预防灾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民众的安全。
2、海洋灾害的早期预警
古代沿海人民在同海洋灾害作斗争的同时,根据天气状况以及某些动物的生理反应对灾害做出预警。宁波人民通过观察风向、风力、云的形状等特点来推测海洋灾害的发生,通过一些情况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海灾。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利用动物的某些特征及反常举动来预测海洋灾害的记录了。虽然这些有时存在主观臆断,但对那个时期的宁波府来说,确实有助于人民在航行中对瞬息万变的海洋做出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规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海疆旧方志>宁波府志》卷三十六逸事附祥异第二六一九页到二六四四页。
[2]:文件《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2012-2015)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二零一二年九月。
[3]:侯伟芬、王飞编著《浅谈海洋灾害》,海洋出版社,2008年10月
[4]:汪兆春、李茂和编著《形形色色的海洋灾害》
作者简介:崔佳峦,1990年01月,女,山东省禹城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2012级在读硕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海洋灾害、海溢、海啸、飓风、防御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沿海大国。中国濒临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和边缘海、岛屿最多的大洋。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不"太平"的大洋。这里海洋灾害频繁,许多灾害还影响到内陆,甚至波及到全世界。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北岸,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历史名城,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遗址"发源地。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地处宁绍平原,纬度适中,但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宁波各地海洋灾害相对频繁,尤其是风暴潮、海浪、海啸和赤潮等是可能威胁到宁波的主要海洋灾害。
一、 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府海洋灾害的种类
宁波自宋代起便有各种海洋灾害的记载,在《<中国海疆旧方志>宁波府志》中,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海洋灾害种类主要有海啸和飓风(台风),其中最为主要的海洋灾害为海啸。
1、海啸
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的自然灾害发生得最频繁的是海啸灾害。宁波府自元至正四年(1344)至清雍正二年共发生八次海啸。第一次发生的海啸灾害,在《宁波府志》和《镇海县志》中都有记载,但都只记"海啸"二字。过去人们对海啸的了解,只知道是大水,而这样的大水伴着大风几乎每年都在秋天到来几次。最后一次则是在清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海啸。
海啸是一种来势猛烈的海洋灾害。它起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使人们猝不及防。它是一种很特殊的波动现象,在受外力作用后,在大洋深水区,波高一般不足一米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传播的速度很快,每小时约1000公里,如同喷气式飞机一般快。这种波高极小的长波,不会被正在航行的船舶感受或观测到,在深水区也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当它进入浅水区或岸边时,由于海底摩擦阻力的影响,传播的速度急剧变慢,能量高度集聚起来,波高迅速增大,海啸才变得面目可怕。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带,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宁波所处地理位置与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地震带相近,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相对较高,因此宁波府的海啸灾害频发,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非常紧迫。
2、飓风(台风)
在史料记载中,宁波府在宋代至清朝时期共发生过四次飓风,对宁波人民的人身安危与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害。最早一次是在宋淳熙四年(1177),"白龙见东际,颠风挟潮,淹没民居"。明万历十五年(1587)七月二十日,这次飓风危害极大。在下一年中也发生了飓风。宋淳熙五年明州大水秋飓风驾海潮害稼,可见对庄稼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二、宁波府海洋灾害的特点及影响
宋代至清代宁波府灾害以海啸为代表,其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影响范围包括整个浙江省,甚至其他沿海省市。在这一时期宁波府发生海啸频繁,每隔几年就要有一次海啸灾害,在强烈的晃动后,巨型海浪便以地动山摇之势向宁波府涌来,海浪覆盖农民的田野、袭击着人们的居所,让人无处躲藏,瞬间都在海浪中消失。而被海浪袭击过后的所有设施及建筑物都毁于一旦。放眼望去,遍地都是人畜尸骸、满地狼藉,而脆弱的农田更是毁于一旦,在那个以粮食为天的年代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害。飓风常常伴随着暴雨、暴潮,毁屋坏船,损禾伤稼,溺毙人畜,带来较大的灾难。在宋代至清代年间,飓风一共发生四次,前两次是连续两年内发生,明清宁波府官员查勘灾情,抚恤慰问,救灾救荒,甚或祈求飓风神来减少和免除灾害;而平时修沟挖渠,修建水利等防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飓风对宁波府造成的损害。明清地方政府应对飓灾的措施对今天宁波的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据志书上所载,宁波历史上发生的海洋灾害,有两处提及了灾后疫病。一次是龙卷风潮之后出现人食人的现象,此后便出现瘟疫,大批人员死亡。此外,还有是在明嘉靖二年八月,象山县大风雨海溢坏堤及瘟舍溺人。
三、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海洋灾害的成因
1、海洋气候因素及沿海地形因素
宁波处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在海洋的调节下,来自高纬地区的反气旋、中纬地区的温带气旋以及来自热带地区的热带气旋,往往是造成海洋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宋代时期的宁波地区,热带气旋的危害最大。
2、海面升降与海岸变迁
海平面自古至今已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沿海天地农舍被淹没、海岸带遭受侵蚀、海水沿河道入侵等。而海平面的下降,又会使得沿海的航道废弃。海平面的升降反复,导致了海岸线的变迁。宋代至清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规模系统的修筑海塘的活动,反映了海面的升降反复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从许多沉积学和考古学的证据证明,宋朝时期浙江沿海地带海平面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但到了明朝,海面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3、政府屯田及滩涂开发
在我国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不断增加的沿海人口必须要开垦大量的耕地来维持。宋朝后期,在政府鼓励下出现了大规模沿海垦殖,所以在人口高峰期,以政府主导的屯田开始从边疆一直扩展到沿海,屯田成了沿海垦殖的主要方式。
沿海湿地、滩涂的大规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人们手段简单,破坏了当时沿海原有的生态景观,在长期来看,也不能保证较高的粮食产量,而且对海洋灾害的发生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对外交流与航海活动的增多
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对外联系的加强,宋代开始水上交通便多了起来,其中包括使者往来、海上用兵等这都增加了发生海洋灾害的几率。
四、宋代至清朝时期宁波府对针对海洋灾害的防御
宁波历史上频发海啸及飓风的现实应该加强对海啸及飓风的预警,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防预警。古时人们多是通过迷信祈福的方式来幻想求得老天的保护,虽然这一时期有些海难是无可避免的,但这一时期在工程防灾、海洋灾害预警、造船及航海技术上都取得了进步。
1、 沿海海塘的建设
所谓"浙省濒海之郡皆设海塘,以为障护。"虽然这些海地都为土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预防灾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民众的安全。
2、海洋灾害的早期预警
古代沿海人民在同海洋灾害作斗争的同时,根据天气状况以及某些动物的生理反应对灾害做出预警。宁波人民通过观察风向、风力、云的形状等特点来推测海洋灾害的发生,通过一些情况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海灾。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利用动物的某些特征及反常举动来预测海洋灾害的记录了。虽然这些有时存在主观臆断,但对那个时期的宁波府来说,确实有助于人民在航行中对瞬息万变的海洋做出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规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海疆旧方志>宁波府志》卷三十六逸事附祥异第二六一九页到二六四四页。
[2]:文件《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2012-2015)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二零一二年九月。
[3]:侯伟芬、王飞编著《浅谈海洋灾害》,海洋出版社,2008年10月
[4]:汪兆春、李茂和编著《形形色色的海洋灾害》
作者简介:崔佳峦,1990年01月,女,山东省禹城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2012级在读硕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