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的重点是功能对等理论,他的翻译是以如何翻译出可接受的译文为起始条件,要求译者不必过多的构设于原文语言表面形式,而应关注原文的意义。本文分析奈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对翻译的贡献以及其理论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得出结论: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认识奈达理论的优点与不足,正确借鉴奈达的理论,不盲目地全盘接受。
  关键词:功能对等;语言表面形式;原文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奈达的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国,“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他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到翻译标准之中。奈达在中国翻译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与了解。[1]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对奈达的翻译理论开始出现质疑,90年代后,翻译界出现了“言必称奈达之缺陷”的风潮,对奈达的翻译理论全盘否定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奈达的翻译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肯定其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贡献,同时分析其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贴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对等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衡量译文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静态的文本信息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2]在1969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再次定义说“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3] 然而由于动态对等引起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在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他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语言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文文本读者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方式相比较,要求译语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达到能感知原语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译语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语读者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翻译学研究的一大突破。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他指出:翻译准确与否取决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程度,也就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是否最大限度的对等。第二,他提出“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是既要照顾原文的读者又要照顾译文读者。第三,他用新的眼光看待翻译过程。传统的翻译认为翻译过程是单向的,直线的的过程,即原文- 译者-译文;而奈达认为翻译过程还应有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与评价。
  二、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这一时期是奈达翻译思想和他整个学术活动的创时期。他成功地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从语言本质入手,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的所知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他认为各种语言结构有很大共性,而且深层结构比表层结构有共性。因此,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能最大程度保证译文的忠实,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既忠实有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这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4]
  (二)交际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是奈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期,也是他翻译学科理论研究生涯最活跃、最重要的时期。他提出了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的活动。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作用。同时他提出了动态的翻译观。他认为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应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而不拘泥与形式对应。奈达注意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力不同,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别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为了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奈达强调可以适当改变原文形式,以增强译文的理解。[5]
  (三)社会符号阶段
  这一时期是奈达的翻译理论的鼎盛时期。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系统。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奈达指出,社会符号学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代码和符码,而研究重点是人类所使用的最综合、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奈达的观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是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语意关系问题。一旦语意关系问题解决了,夸语义交际中的交际问题就解决了。这一阶段奈达特别关注跨文化交际问题。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成就与贡献
  奈达探索之路是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科学化而不断开拓新的疆域的道路,特别能说明西方翻译论中的语言学派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奈达认为翻译是科学,他认为:“正如语言学被看作是描述性的科学,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同样也是科学的描述。”[6]奈达充分利用语言学、人类学、语义学、信息理论、交际理论和社会符号学等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来研究影响翻译过程的语言和文化等因素。他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性和系统地位。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动态对等”理论在阐述翻译本质、纠正译文偏死的倾向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对多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7]奈达的交际翻译理论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奈达将研究重点从信息的形式转换到读者的反应,他极其重视翻译中读者的作用。如果译入语读者理解译作的程度与原语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相当,那这部译作就可以看作是功能对等的翻译。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接受译作的重要性,就避免了评论家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四、奈达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奈达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问题和可懂性的问题上,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在圣经翻译领域强调译文的可懂性自然有其道理,但如果在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始终把译文的可懂性放在第一位,势必导致原作语言的简化,甚至非文学化。近年奈达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不断修改和完善过去的一些观点。然而,尽管奈达作了些修正,他对其新观点却没能作出更加深刻的阐述;与其说他已使有关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不如说他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要真正解决问題,使理论更加完善,尚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首先,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遵循“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的原则,可以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其次,核心句结构只能表达主要命题,而诸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等信息,就只能从表层结构获取了。再次,“动态对等”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但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的,因此用此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
  五、结语
  纵观奈达的翻译理论,其核心就是功能论,就是要译者不构设于原文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主要关注原文的意义。尽管奈达的翻译理论曾引起不少争议,但在翻译理论界和世纪翻译人员中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总之,像任何理论一样,奈达的翻译理论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是对以往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认识奈达理论的优点与不足,能保证我们正确借鉴奈达的理论,不盲目地全盘接受。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翻译公司,1999.
  [2]奈达.翻译科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4.
  [3]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9.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金隄.翻译学与等效论[A].杨自俭.翻译新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刘必庆.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中国翻译,1989,(2).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比较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可以总结出其中一些合理的方面,为我所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道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载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
期刊
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 If want know the country well, we must know its culture very well. China and America are two much too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 thesis is devoted to
期刊
摘要:同伴评改法,即教师在未评改学生作文前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阅读同班同学的作文,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修改并提出建议的过程。学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在互相批改中能加深其对写作技能的认识,取长补短,从而增加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  关键词:英语教育;同伴互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最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的教学,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商务情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素材很大一部分是开放性的。案例教学法融入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使商务和口语在商务案例的讨论教学中非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案例教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案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 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一、案例教学和商务英语口语
期刊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
期刊
摘要:世界上现有的语言有三千多种,已经消亡和可能出现的语言的数量则是无法计算的,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人们同样发现在差异的背后有很多相近或相似的特征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也就是说,语言是有共性的。不仅如此,在某些层次上,语言之间的共性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共性,并通过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学习理论等方面的证据阐释了语言共性,期望能深化对语言共性的认识。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对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只起引导作用,并且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统计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0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
期刊
摘要:English is wildly used today,according to a survey,the popul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is about 6.0 billion people , among that 3.8 million mother tongue is English and 2.5 million people's second la
期刊
摘要:商法学实践性较强,加之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法学实践性教育的大框架下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商法本科实践性教学具有案例性、仿真性、参与性的特点。其基本方式与途径有: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开设商法学本科特色专业:统筹教研室教学与教学团队教学。  关键词:商法学;本科教学;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01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