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围绕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心,对当代中学体育教育和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从事体育教育多年的经验,为改善体育教育、促进体育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逐步转变。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因此,体育教育已然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及手段,利用此契机,教育者有必要对中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不合理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一、中学体育教育的作用
“德智体”是中学教育围绕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使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的依托,是提供健康、充满活力的受教主体有力的保证。
(一)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体育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都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对青少年爱国主义的培养不可忽视,“少年的力量就是中国的力量”以健康的体魄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富强民主的中国;以健康的体魄,作为知识与行动的载体,实现现代科技发达的祖国。
体育教育中的意志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强、拼搏品质。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各类不同的体育项目会锻炼学生相应的品质及意志。如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会通过长跑、马拉松等项目锻炼;合作精神会和民族意识通过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国际主义意识通过对奥林匹克教育形成。
(二)智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教授知识课堂相比,体育课堂更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以及活动开发创新能力。在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下,激发学生开发新型体育竞技项目,从体育项目中汲取进取精神,从而充实内心精神世界。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有助于青少年的心态调整。社会压力不断增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意志和心智都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体育竞技中,秉承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积极面对比赛,使得青少年对比赛以及未来生活形成的乐观积极心态。同时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在赛程编制、比赛过程中,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在比赛中收获经验、收获友谊,从而达到积极心态的形成。
二、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手段基于教学观念与方法。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传习式”传统教育方法占据主要位置,并广泛应用。受教主体青少年因习惯“灌输式”陈旧教育,此类教学方法得不到良好的反应。对于片面的追求体育强度来使得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目的颠倒
体育教学的手段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现今学校制定作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青少年体质标准中,学生达成的效果却与目的出入很大,主动锻炼身体的学生少之又少,反而出现为达到“标准”应付锻炼等现象。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参与缺乏引导,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主题位置,使得对学生的品质个性培养遇到瓶颈,同时在忽视受教主体的需求,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及地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对于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形成发展娱乐体育的观念
根据青少年的教育接受观念,教师通过“玩”的方式,使得其自主深入了解体育课带来的乐趣,从而产生兴趣。娱乐体育观念是老师通过游戏规则的手段对体育项目的基本制度和技能的传授,实现以学生自身为主题,以快乐游戏为核心,以锻炼身心意志为目标的娱乐体育活动。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使教育意义得以实现。
(二)完善创新性教育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们在理论教学方面大多缺乏新意,教学模式机械呆板,缺乏生机,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严重不足,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发挥,只是在被动接受,因此在教师选择教材时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程度、创新性、接受程度进行挑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新形式的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青少年对体育教育的重新认识以及定位,实现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方向。
(三)注重教师素质及开发创造性
中学体育教师应具有健康的人才观、教学观和成才观,受教主体才可通过教师的观念得以影响、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以及通俗的文化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开展满足受教主要的心理需求,创新人性化娱乐体育项目,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等。
四、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逐步推进,中学体育教育以强健学生身心为主旨;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为基础;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挖掘具有创造行、丰富的教学内容,满足受教主体的最大需求。适时地从内容、形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进而使得中学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志立.从整体观谈普通中学体育教学的观念更新[J].洛阳师专学报.1996(5).
[2] 邵更生,任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3] 陈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3(8).
[4] 鞠志伟.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2001(2).
[5] 邓星华等.“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2002(9).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围绕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心,对当代中学体育教育和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从事体育教育多年的经验,为改善体育教育、促进体育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逐步转变。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因此,体育教育已然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及手段,利用此契机,教育者有必要对中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不合理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一、中学体育教育的作用
“德智体”是中学教育围绕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使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的依托,是提供健康、充满活力的受教主体有力的保证。
(一)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体育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都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对青少年爱国主义的培养不可忽视,“少年的力量就是中国的力量”以健康的体魄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富强民主的中国;以健康的体魄,作为知识与行动的载体,实现现代科技发达的祖国。
体育教育中的意志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强、拼搏品质。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各类不同的体育项目会锻炼学生相应的品质及意志。如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会通过长跑、马拉松等项目锻炼;合作精神会和民族意识通过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国际主义意识通过对奥林匹克教育形成。
(二)智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教授知识课堂相比,体育课堂更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以及活动开发创新能力。在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下,激发学生开发新型体育竞技项目,从体育项目中汲取进取精神,从而充实内心精神世界。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有助于青少年的心态调整。社会压力不断增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意志和心智都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体育竞技中,秉承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积极面对比赛,使得青少年对比赛以及未来生活形成的乐观积极心态。同时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在赛程编制、比赛过程中,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在比赛中收获经验、收获友谊,从而达到积极心态的形成。
二、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手段基于教学观念与方法。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传习式”传统教育方法占据主要位置,并广泛应用。受教主体青少年因习惯“灌输式”陈旧教育,此类教学方法得不到良好的反应。对于片面的追求体育强度来使得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目的颠倒
体育教学的手段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现今学校制定作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青少年体质标准中,学生达成的效果却与目的出入很大,主动锻炼身体的学生少之又少,反而出现为达到“标准”应付锻炼等现象。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参与缺乏引导,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主题位置,使得对学生的品质个性培养遇到瓶颈,同时在忽视受教主体的需求,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及地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对于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形成发展娱乐体育的观念
根据青少年的教育接受观念,教师通过“玩”的方式,使得其自主深入了解体育课带来的乐趣,从而产生兴趣。娱乐体育观念是老师通过游戏规则的手段对体育项目的基本制度和技能的传授,实现以学生自身为主题,以快乐游戏为核心,以锻炼身心意志为目标的娱乐体育活动。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使教育意义得以实现。
(二)完善创新性教育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们在理论教学方面大多缺乏新意,教学模式机械呆板,缺乏生机,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严重不足,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发挥,只是在被动接受,因此在教师选择教材时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程度、创新性、接受程度进行挑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新形式的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青少年对体育教育的重新认识以及定位,实现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方向。
(三)注重教师素质及开发创造性
中学体育教师应具有健康的人才观、教学观和成才观,受教主体才可通过教师的观念得以影响、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以及通俗的文化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开展满足受教主要的心理需求,创新人性化娱乐体育项目,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等。
四、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逐步推进,中学体育教育以强健学生身心为主旨;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为基础;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挖掘具有创造行、丰富的教学内容,满足受教主体的最大需求。适时地从内容、形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进而使得中学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志立.从整体观谈普通中学体育教学的观念更新[J].洛阳师专学报.1996(5).
[2] 邵更生,任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3] 陈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3(8).
[4] 鞠志伟.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2001(2).
[5] 邓星华等.“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