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在“树人”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粮食主产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产粮大县(市)的代表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和问题探讨。有一位代表的发言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目前一些地方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就是简单的讲讲课、介绍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就行了,和以往开展的技术培训没什么两样。这样的认识,对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非常不利。
  笔者以为这位代表讲得非常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活动自2012年8月份启动以来,农业部制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各地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经费,制定扶持政策,形成了合力推動的良好氛围。很多地方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受到农民的欢迎。
  但是,一些地方确实也存在着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就像那位代表所言,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一种培训,和以往的培训没什么两样等。过去,农业系统对农民是进行过很多形式的专业培训,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样的培训,主要是介绍技术,培训技能,为的是教给农民一技之长,或为了发家致富,或为了打工就业。而且这样的培训,在过去许多年中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很多农民通过这样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在种植养殖中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还有许多农民在通过“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以后,进城打工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可见,这样的培训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外出就业都功不可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较之以往的各种培训,有了更深一步的意义。以往的各种培训,重在传授技能,为的是让农民个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中发挥作用。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则是重在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的主体力量,是一个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的工程,为的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在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他们的政治素质、政策知识、科学素养、法制观念以及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教育,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在培训与培育之间,重“训”更要重“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谓“树木”,勤浇水勤剪枝,或可十年便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树人”则要复杂得多,需要下长久的甚至百年之功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培训以外,还要有认定管理,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考评、再教育和退出机制,需用“百年树人”的精神,不但要下大力气,还要下持久的大力气。因此,那种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仅仅当作一般的培训的认识,是万万不可取的。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专家系统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在开发智能诊断系统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①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三农”事业的未来。许昌县作为全国100个、河南省4个试点县之一,正在探索一件使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的历史性工作,一件推动职业农民在广大
在对偶理论作用下的约束正定式几何规划转变为线性等式约束下的非线性规划,利用了近年来即约梯度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几何规划目标和约束函数的特点。为几何规划构造了一种有
提出了矿用提升机直推平移式弹簧闸,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参数进行了计算与测定,这种制动装置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简化,传动环节减少,提高了安全可靠性;(2)空间时间缩短,灵敏度提高
作者以长远利益与短期收益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嘉祥县马庄沟小流域酒庄试区内,对沟、渠、林、田、路、塘、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益。1
<正> 为了加快荒山造林绿化进程,提高质量标准,我市于1988年在莱芜、新太、郊区进行了山区工程造林试点。试点面积6000亩,当年雨季整地5600亩,造林2160亩,造林成活率90%以上,
<正> 我国栽培板栗历史悠久,分布广,资源丰富。但因长期采用种子繁殖,造成结果晚、产量低而不稳。近20年来,我们对低产栗树利用良种进行高接换头试验,证明接后第二年便可大量
通过对二维线段裁剪的传统算法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具有算法简单,编程思路清晰运算速度加快的特点。
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指导,在充分认识高等 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估价高等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以盛产和田玉闻名天下。   该地区与和田玉同样闻名的是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田气候干旱、多风;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土壤盐碱化严重;森林、草场资源匮乏。   尽管自然环境恶劣,但和田各族人民一直努力建设着他们心中美好的家园。   在人与自然抗争、相融、共存的过程中,那些看似娇弱的女性是如何生存的?   笔者多次深入和田地区边远乡村,了解和田农村女青年生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