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幅在血火交织的中东难得一见的景象:数万名身着制服但手无寸铁的以色列军警,跨过燃烧的路障,在密集的居民区中挨家挨户搜索,苦口婆心地劝说居民走出家门;居民们或失声痛哭,或群情激愤,痛斥士兵,直至被强行抬走。面对居民的哭诉与唾骂,士兵们非但并无怨言,反而有不少人与居民们一道抱头痛哭。
这一次,他们被命令强力驱逐的,不是投掷燃烧瓶和石块的巴勒斯坦青年,而是数千名自己的同胞——居住在加沙地区的近9000名犹太定居者们。
8月17日星期三,以色列国防军和警察奉沙龙政府之命,开始强制搬迁在加沙地区的犹太定居者。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从埃及手中夺取这块360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带”(Gaza Strip),占领达38年;2005年,以色列政府终于决定将全部以色列公民撤离加沙地带,拆除他们的房屋,将土地交给巴勒斯坦。
此次撤离行动是以色列总理沙龙2003年提出的“单方面脱离接触计划”的重要一步。自2000年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抗争大规模爆发,以巴双方平民大量伤亡,以色列政府与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间的和平进程一度似乎陷入绝境;而在阿拉法特逝世九个月后,持久和平的希望再次显现。以色列已经原则认可建立巴勒斯坦国,在美欧俄和联合国四方达成的“和平路线图”下,以巴以分治的形式解决中东和平问题。
强行撤离实际上,撤离行动在8月14日午夜即已开始。以色列军警打开了在加沙Kissufim关卡的大门,进入加沙地带的21个以及约旦河西岸的4个犹太定居点。他们逐户叩门,催促居民在48小时内自愿迁离,逾期不走者将失去政府提供的安置费的三分之一。
以色列国会在今年2月批准“脱离接触计划”时,还批准了8.84亿美元用于支付定居者的安置费。自8月17日开始,拒绝离开的定居者们开始被强制撤离。按照以方计划,整个加沙地带将于10月初移交巴方。
对于已经在加沙安家多年的犹太定居者们,这无疑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在加沙最大的Neve Dekalim定居点,他们设置了路障,点燃拉圾箱,在屋顶上向军警们呼喊宗教口号,恳求他们停止行动。在另外一个定居点Kfar Darom,近2000名定居者以水泥块和铁丝网包围了定居点,与军警做最后的抵抗。8月18日,撤离行动中最暴力的一幕终于上演:数百名特警围困了Kfar Darom定居点的一个犹太教堂,以水枪、灭火器和吊车等工具将160多名激进示威者从“机关密布”的教堂顶强行搬离。40多名警察受轻伤。在Neve Dekalim,一名女性定居者自焚抗议,生命垂危。
国际媒体报道,超过5万名军警参与了撤离行动,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在非战争时期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8月18日晚,以色列国防军宣布,总共25个定居点中的5个已经人去楼空,并开始陆续开始其他定居点的强制撤离。军方还与一些定居点的居民进行谈判,给他们一些宽限时间自愿搬走。
面对痛哭着离去的犹太邻居,加沙地带的上百万穆斯林居民多数表示欢迎以色列的举动。《纽约时报》8月18日报道,不少穆斯林居民也表达了对痛失家园的犹太定居者的同情。一位曾经因阿以战争而沦为难民的巴勒斯坦医生对《纽约时报》说,这令他产生了“受害者同病相怜的感情,我们双方似乎都是(巴以冲突)的受害者”。
忍痛“脱离接触”
对于77岁的以色列总理阿里尔沙龙来说,“单方面脱离接触”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折。
在2003年提出这一计划之前,沙龙一贯反对单方面行动,并支持向被占地区移民,建立定居点。因此,不少激进定居者感到被自己的政府愚弄和出卖。沙龙转而支持单方面撤出的原因之一是,他意识到,在加沙地带脱离与巴方的接触从而减少巴勒斯坦“人弹”袭击的机会,对以色列的安全以及巴以和平进程的重续十分必要。
许多专家认为,被占领土的人口结构也是以色列忍痛归还加沙的原因之一。在“脱离接触”之前,总人口130万的加沙地带只有将近8500名犹太定居者,其余绝大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而且穆斯林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犹太人。如果以色列希望保持单一犹太民族的民主国家性质,除了放弃加沙地带别无选择。
美国外交关系学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中东专家斯蒂文库克(Steven A. Cook)说,以色列“绝无可能通过进一步移民而保持对被占领土的控制,而且移民的成本也过于高昂”。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中东和非洲历史系主任埃亚尔齐瑟(Eyal Zisser)认为,撤离行动向以色列公民发出了正确的信号:面对加沙地带占绝对优势的穆斯林人口,犹太定居者没有未来。“这是正确的决策,早在数年前就该执行。”
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中东问题专家塔玛拉维蒂斯(Tamarra Wittes)解释说,沙龙的单方面行动决策,是在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势下作出的。2003年晚些时候,阿拉法特仍旧在世,而以色列方面认为他曾经支持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另一方面,巴以武装冲突正酣,几乎看不到和谈的希望。去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巴以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接替阿拉法特的马哈默德阿巴斯反对恐怖主义,力主巴以和解,其立场得到各方支持。特拉维夫大学的齐瑟教授认为,阿巴斯主政和较好的和平气氛,“使以色列的计划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顺利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的看法是,以色列单方撤出加沙对巴以双方都是好事,从执行过程看,双方也的确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如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部署有利于减少激进分子对撤出过程的破坏,而以方除了拆除房屋,对定居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则保持完好地交给巴方,有利于巴勒斯坦人的顺利接管和使用。这可减少加沙的人口压力,也有利于双方建立互信。
“目前,巴以和平面临的主要危险还是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等激进组织的破坏活动,”殷罡说。尽管以上两个主要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都表示了对撤离行动的配合与欢迎,但激进组织内部各派别之间意见不一,仍无法排除个别恐怖破坏活动的可能性。毕竟,巴以和平进程在5年来的武装冲突中已经脆弱到极点。
巴勒斯坦面临的挑战“送到手里的土地”也使巴方面临一系列政治挑战。“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能否在以色列撤军后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能否公正廉洁地行使政府的职能,显示执政能力,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看点。”殷罡说。
美国的中东专家认为,巴民族权力机构及其内部的“法塔赫”组织,以及包括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等众多其他巴勒斯坦组织,一直在为争夺巴勒斯坦民心而钩心斗角,并且都把以色列撤出加沙当成己方的砝码。哈马斯在巴民众中的较高威望,可能正是阿巴斯迟迟不举行巴勒斯坦立法机构选举的原因之一。库克说,阿巴斯的任务是要让巴勒斯坦民众相信,以色列撤军是他推行和平路线、与以方合作的结果。
以色列的“脱离接触计划”还包括鼓励巴勒斯坦经济独立的措施。许多巴勒斯坦居民希望,以色列撤出定居点后他们的行动会更加自由,加沙地带的诸多检查站会被拆除,例如渔业等经济活动受到的限制会减少。
布鲁金斯学会的维蒂斯认为,国际社会的参与对巴勒斯坦接管定居点十分重要。“除了安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巴勒斯坦政府能否迅速在加沙地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沙半数以上的人口没有工作,巴民族权力机构估计全体巴勒斯坦人口的失业率为37%-67%。巴迫切需要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改善经济。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将巴勒斯坦融入全球经济,如何使产品和服务进出巴勒斯坦”,她说。而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物资和经济援助。
维蒂斯认为,巴方近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加沙变成适合居住的地方”,继续和平进程反而是第二要务,且进展也会比较缓慢。如果各方成功稳定了加沙局势,改善经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的精力才会转向“和平进程的下一步”。
这一次,他们被命令强力驱逐的,不是投掷燃烧瓶和石块的巴勒斯坦青年,而是数千名自己的同胞——居住在加沙地区的近9000名犹太定居者们。
8月17日星期三,以色列国防军和警察奉沙龙政府之命,开始强制搬迁在加沙地区的犹太定居者。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从埃及手中夺取这块360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带”(Gaza Strip),占领达38年;2005年,以色列政府终于决定将全部以色列公民撤离加沙地带,拆除他们的房屋,将土地交给巴勒斯坦。
此次撤离行动是以色列总理沙龙2003年提出的“单方面脱离接触计划”的重要一步。自2000年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抗争大规模爆发,以巴双方平民大量伤亡,以色列政府与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间的和平进程一度似乎陷入绝境;而在阿拉法特逝世九个月后,持久和平的希望再次显现。以色列已经原则认可建立巴勒斯坦国,在美欧俄和联合国四方达成的“和平路线图”下,以巴以分治的形式解决中东和平问题。
强行撤离实际上,撤离行动在8月14日午夜即已开始。以色列军警打开了在加沙Kissufim关卡的大门,进入加沙地带的21个以及约旦河西岸的4个犹太定居点。他们逐户叩门,催促居民在48小时内自愿迁离,逾期不走者将失去政府提供的安置费的三分之一。
以色列国会在今年2月批准“脱离接触计划”时,还批准了8.84亿美元用于支付定居者的安置费。自8月17日开始,拒绝离开的定居者们开始被强制撤离。按照以方计划,整个加沙地带将于10月初移交巴方。
对于已经在加沙安家多年的犹太定居者们,这无疑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在加沙最大的Neve Dekalim定居点,他们设置了路障,点燃拉圾箱,在屋顶上向军警们呼喊宗教口号,恳求他们停止行动。在另外一个定居点Kfar Darom,近2000名定居者以水泥块和铁丝网包围了定居点,与军警做最后的抵抗。8月18日,撤离行动中最暴力的一幕终于上演:数百名特警围困了Kfar Darom定居点的一个犹太教堂,以水枪、灭火器和吊车等工具将160多名激进示威者从“机关密布”的教堂顶强行搬离。40多名警察受轻伤。在Neve Dekalim,一名女性定居者自焚抗议,生命垂危。
国际媒体报道,超过5万名军警参与了撤离行动,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在非战争时期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8月18日晚,以色列国防军宣布,总共25个定居点中的5个已经人去楼空,并开始陆续开始其他定居点的强制撤离。军方还与一些定居点的居民进行谈判,给他们一些宽限时间自愿搬走。
面对痛哭着离去的犹太邻居,加沙地带的上百万穆斯林居民多数表示欢迎以色列的举动。《纽约时报》8月18日报道,不少穆斯林居民也表达了对痛失家园的犹太定居者的同情。一位曾经因阿以战争而沦为难民的巴勒斯坦医生对《纽约时报》说,这令他产生了“受害者同病相怜的感情,我们双方似乎都是(巴以冲突)的受害者”。
忍痛“脱离接触”
对于77岁的以色列总理阿里尔沙龙来说,“单方面脱离接触”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折。
在2003年提出这一计划之前,沙龙一贯反对单方面行动,并支持向被占地区移民,建立定居点。因此,不少激进定居者感到被自己的政府愚弄和出卖。沙龙转而支持单方面撤出的原因之一是,他意识到,在加沙地带脱离与巴方的接触从而减少巴勒斯坦“人弹”袭击的机会,对以色列的安全以及巴以和平进程的重续十分必要。
许多专家认为,被占领土的人口结构也是以色列忍痛归还加沙的原因之一。在“脱离接触”之前,总人口130万的加沙地带只有将近8500名犹太定居者,其余绝大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而且穆斯林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犹太人。如果以色列希望保持单一犹太民族的民主国家性质,除了放弃加沙地带别无选择。
美国外交关系学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中东专家斯蒂文库克(Steven A. Cook)说,以色列“绝无可能通过进一步移民而保持对被占领土的控制,而且移民的成本也过于高昂”。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中东和非洲历史系主任埃亚尔齐瑟(Eyal Zisser)认为,撤离行动向以色列公民发出了正确的信号:面对加沙地带占绝对优势的穆斯林人口,犹太定居者没有未来。“这是正确的决策,早在数年前就该执行。”
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中东问题专家塔玛拉维蒂斯(Tamarra Wittes)解释说,沙龙的单方面行动决策,是在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势下作出的。2003年晚些时候,阿拉法特仍旧在世,而以色列方面认为他曾经支持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另一方面,巴以武装冲突正酣,几乎看不到和谈的希望。去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巴以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接替阿拉法特的马哈默德阿巴斯反对恐怖主义,力主巴以和解,其立场得到各方支持。特拉维夫大学的齐瑟教授认为,阿巴斯主政和较好的和平气氛,“使以色列的计划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顺利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的看法是,以色列单方撤出加沙对巴以双方都是好事,从执行过程看,双方也的确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如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部署有利于减少激进分子对撤出过程的破坏,而以方除了拆除房屋,对定居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则保持完好地交给巴方,有利于巴勒斯坦人的顺利接管和使用。这可减少加沙的人口压力,也有利于双方建立互信。
“目前,巴以和平面临的主要危险还是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等激进组织的破坏活动,”殷罡说。尽管以上两个主要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都表示了对撤离行动的配合与欢迎,但激进组织内部各派别之间意见不一,仍无法排除个别恐怖破坏活动的可能性。毕竟,巴以和平进程在5年来的武装冲突中已经脆弱到极点。
巴勒斯坦面临的挑战“送到手里的土地”也使巴方面临一系列政治挑战。“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能否在以色列撤军后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能否公正廉洁地行使政府的职能,显示执政能力,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看点。”殷罡说。
美国的中东专家认为,巴民族权力机构及其内部的“法塔赫”组织,以及包括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等众多其他巴勒斯坦组织,一直在为争夺巴勒斯坦民心而钩心斗角,并且都把以色列撤出加沙当成己方的砝码。哈马斯在巴民众中的较高威望,可能正是阿巴斯迟迟不举行巴勒斯坦立法机构选举的原因之一。库克说,阿巴斯的任务是要让巴勒斯坦民众相信,以色列撤军是他推行和平路线、与以方合作的结果。
以色列的“脱离接触计划”还包括鼓励巴勒斯坦经济独立的措施。许多巴勒斯坦居民希望,以色列撤出定居点后他们的行动会更加自由,加沙地带的诸多检查站会被拆除,例如渔业等经济活动受到的限制会减少。
布鲁金斯学会的维蒂斯认为,国际社会的参与对巴勒斯坦接管定居点十分重要。“除了安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巴勒斯坦政府能否迅速在加沙地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沙半数以上的人口没有工作,巴民族权力机构估计全体巴勒斯坦人口的失业率为37%-67%。巴迫切需要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改善经济。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将巴勒斯坦融入全球经济,如何使产品和服务进出巴勒斯坦”,她说。而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物资和经济援助。
维蒂斯认为,巴方近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加沙变成适合居住的地方”,继续和平进程反而是第二要务,且进展也会比较缓慢。如果各方成功稳定了加沙局势,改善经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国际社会的精力才会转向“和平进程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