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弹道在治疗三例胰管结石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胰管结石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胰腺纤维化是形成胰管结石的诱因,胰管结石形成又加重了胰腺慢性炎症.胰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体外震波碎石和手术治疗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近年来将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应用在3例胰管结石,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41岁.因“反复上腹胀痛7年余”入院.7年前起进食后感上腹胀痛,可自行缓解,无腹泻. 关键词:胰管结石;气压弹道 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B

其他文献
自发性肾上腺出血是指在非外伤或抗凝治疗等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肾上腺出血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患侧腰腹痛.该疾病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也无特异性,故易误诊.现将肾上腺出血29例诊治分析如下.关键词:肾上腺出血分类号:R586.21 文献标识码:B
目的 探讨WWOX基因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甲状腺癌,31例甲状腺腺瘤及20例正常组织中WWOX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指标及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WWOX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为:50.86±6.05、70.95±4.23、87.77±8.46.WWOX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胸骨后甲状腺肿概述胸骨后甲状腺肿( retrosternal struma,RS)是由于胚胎时期甲状腺异常发育或异常生长而导致位置异常(坠入胸骨后)和形态异常(迷走性胸骨后甲状腺肿),临床较少见,约占全部甲状腺手术的1% ~1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1-2],潜伏期长,平均病程5~11年[3]。
期刊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5 d”入院。体检:双侧甲状腺未及明显肿物,颈前中线舌骨下方可及2 cm×2 cm×2 cm肿物,质韧,压痛,边界清,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实验室检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30 mm/h、甲状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69.43 pg/m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治方法,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均行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0%;6例行腹部CT检查,确诊率为16.7%.1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胰瘘.随访3~70个月无复发.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多发于年轻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预后因素及手术范围。方法 检索PTMC的相关研究,通过Meta分析判断多种因素与首次术后复发的关系,对PTMC的手术范围进行探讨。结果共纳入12篇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PTMC首次术后复发与男性、肿瘤直径>5 mm、非附带、术前诊断淋巴结阳性、多发病灶、侵及包膜等因素相关,与年龄≥45岁无关。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组与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组之间首次术
目的 探讨将他克莫司(Tac)转换为环孢素(CsA)在改善肾移植后新发糖尿病(new onset diabetes after transplantation,NODAT)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45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NODAT患者(免疫抑制方案为Tac+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32例将Tac转换为CsA(转换组),13例未行转换(对照组),2组糖代谢指标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4分期与评分甲状腺结节(TN)的分期常在手术后获得病理学资料时才能判定,故又称术后分期。据监视、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EER)总结资料,TN组织学分期与5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如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其5年生存率为99.7%;肿瘤扩散到局部区域淋巴结时降至96.9%;有远处转移时仅57.8%。分化型甲状腺癌(WDTC)虽
期刊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常见消化系肿瘤.国外资料:胰腺癌发病率近30年已增长3~7倍,达10/10万人,超过胃癌发病率;2002年统计胰腺癌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1];患者1年生存率仍<25%,可手术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也不超过5%,局部进展期和伴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 ~10个月和3~6个月,Ⅱ~Ⅳ期胰头癌手术切除率、5年生存率均几乎为0[2].中国是本病高发区域之一,国内统计胰腺
期刊
血小板活化因子又名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高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多种病理过程;对发挥正常生殖功能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基本特点和在生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