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条盘筑法在陶艺体验中的优势与应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lo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泥条盘筑法作为陶艺基础创作法,可以不用任何辅助工具完成陶艺作品,具有简易性、广泛性等优点。文章分析泥条盘筑法在陶艺创作中的优势,研究泥条盘筑法在陶艺体验中的使用概率、与其他方式结合及作品案例分析的应用现状,并对体验人群产生的意义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词:泥条盘筑;体验经济;陶艺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陶艺工作坊运营模式研究”(2018068)研究成果。
  泥条盘筑法是陶艺创作的最原始手段,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交汇凝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泥条盘筑法被多种机械化工具代替,这磨平了泥条盘筑的艺术性,使其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各地的艺术类体验培训得到空前的发展,陶艺体验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陶艺体验中使用泥条盘筑法可以让体验者对陶艺有基本的认识,提升体验者的兴趣,从而引导更多喜爱陶艺的人进行陶艺实践。
  一、泥条盘筑法
  (一)介绍
  当代陶艺设计的特点是:具有审美性、个性化,重视造型手法与主观表现。在众多工艺中泥条盘筑是最简单易懂的方法之一,泥条盘筑将泥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有古朴流畅、富于变化的形式特征。泥条盘筑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用双手把泥搓成一个长条形(圆状或者扁状),然后由下往上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垒成自己想要的造型,最后把里面抹平,同时造型外侧可以留出盘筑肌理,做到一环扣一环实现作品完整的目的。它的塑造是手工造物的创作体现,并且由泥条的组织到“物”的形成,又是由“线性”到“立体”的突破。在艺术创新上,可以突破“陶”的局限,进入“雕塑”“设计”领域。
  (二)优势
  随着科学的进步,更多的手工制品会由机械化来代替,而“艺术的价值”在不断上升。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发现了手工陶艺的魅力,从而不断研究和创新,使陶艺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泥条盘筑法作为可以不用任何辅助工具完成陶艺作品的方法之一,是陶艺中“艺术”的完美体现。陶艺体验中泥条盘筑法的优先应用和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泥条盘筑法具有简易性,是体验陶艺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对于没接触过陶艺方面的人们,能以开门见山的形式来感受陶艺最简单的步骤。中国是一个思想极其丰富、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国,不仅有“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更有“器以载道”的传统。《易经·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体验创作中,以有形之“器”既传达乐趣之意,寓学习体验于“形”之审美体验,也能反作用于形之道,渲染体验之乐,而在制作方式与技巧上,遵循“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古代道家哲学观,不借助太多辅助工具,徒手搓泥捏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使人用最短的时间加入自己的创意并体会到陶艺的乐趣,创作出满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泥条盘筑法具有思维开拓性。体验者在体验泥条搓制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创意,有助于思维开发。泥条盘筑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实践大于理论,体验者首先需要认识到“功能论”的理论基础,不受“器形”本身制约,道法自然、超越束缚地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并在传统涵养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动手操作,从而开拓思维,获得与他人不同的体验感触,在陶艺创新方面乃至其他事业方面有更快的进步。
  泥条盘筑法具有广泛性。我国美学高度肯定自然界的动势力影响和时空的宏伟永恒。泥条盘筑法本着万物有灵的形象思维无限结合几何形体,找到自然而稳定的艺术平衡点及生生不息的运动力量,利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盘筑起来。“对于大型器皿、人物造型难度非常大,一般的大型器皿拉坯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泥条盘筑方法直接筑成型”[1]。小型的人物造型可以泥塑之后再中间掏空,不过根据泥干湿程度不一样的特征,容易产生干裂。对于体验者,泥条盘筑法可以巧妙地按照人物造型特點盘筑成型,在泥条未干之前可进行局部造型调整。
  二、陶艺体验中泥条盘筑法应用现状分析
  “历史上许多诗人、画家非常重视自然之美,唐朝后, 追求天然浑成的美学思潮几乎充满于我国的各种艺术当中。”[2]陶艺中如何体现自然美呢?首先,西方的一些艺术家把现代美术与陶艺传统技术相结合,让美的自然形态融汇到陶艺当中,从而产生了现代的陶艺。我国现代陶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还是有阶段性的差异。泥条盘筑法是人类最古老的陶艺成型手段,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就采用的是此方法。而现代陶艺将这原始的传统方法继承下来,结合现代思维意识,创作出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成型艺术形式。
  (一)陶艺体验中泥条盘筑法应用的概率分析
  在陶艺制作中,有捏塑成型法、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模具成型法等。它们与“道法自然、器以承道”思想融会贯通,体现了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哲学思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由于取材方便、工艺条件较为便利,泥条成型法成为陶艺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运用泥条盘筑的陶艺制品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各个时期的陶艺融合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及时代特色,制造出匠心独运的陶瓷艺术品。泥条盘筑法调动陶艺体验者的兴趣和情感因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之更快捷、更深刻地了解陶艺,开展符合当代特色陶瓷艺术的基础性体验。泥条盘筑这种较为简单且可以进行丰富变化的陶艺成型方法,具有较高的使用率。
  (二)泥条盘筑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应用现状
  泥条盘筑法通常会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便于体验者获得更多乐趣,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作品。体验制作陶艺创意笔筒时,针对年龄较小的陶艺体验者,通常用泥条盘筑法将笔筒用泥条旋转盘叠起来,利用捏塑法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白兔、小蝴蝶、小花朵等装饰造型,拼接在笔筒上。图1是小朋友体验陶艺时制作的“有趣的创意笔筒”,可以看出陶艺作品丰富多彩,充满童趣与想象力,同时这又体现出孩子们的纯洁心灵,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美好的向往与探索。   对于有一定艺术造型基础的体验者,如果只是单纯的泥条盘筑法,会使他们感到有些单调乏味。因此根据技能操作情况,可适当结合拉坯成型法的教学,让体验者达到更加愉悦的体验效果。用泥条盘筑法在拉坯的基础上叠加造型,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泥条盘筑法融合多种制作方法使陶艺作品形式更加丰富,肌理奇妙,独具创新。
  (三)陶艺体验中泥条盘筑法应用的案例分析
  泥条盘筑完成的作品有如下特点:第一,作品具有质朴的自然美感。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好的作品,都要依赖于成熟的材质,比如中国画依据的是宣纸对水墨的浸染性及水墨颜料的延展效果。泥作为陶艺表现的材质,具有细腻、可塑性极强的特征。图2是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刘辉的泥条盘筑毕业作品《风》,弯曲使用泥条盘筑法,层层叠叠、厚重、质朴且具有天然材质的自然色彩,给人置身于大自然的真实感。第二,作品有线条形式美感。中国人喜欢以线性思维构造自己对艺术美的创新,以线为造型基础,由线的集合带来刚柔强弱、抑扬顿挫、明暗虚实、节奏动感。线条是所有造型元素中最为基本的载体,并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线条的细微变化能体现人们的情绪波动。第三,作品具有天然装饰肌理。陶瓷艺术品中装饰肌理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揉搓、挤压、按压都可以形成各种手工装饰。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泥的干湿度不同,制作技法差异,以及天气原因导致的陶瓷干裂都可能使作品产生凹凸不平的自然效果。
  三、陶艺对不同体验人群的意义
  幼儿体验者正在处于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杜威在实用主义教育学中强调提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过程,应以儿童的经验与认知为中心。”在陶艺体验中掌握实际经验,能推进幼儿的心理成长。通过泥条盘筑法可以诱导体验者进入学习状态,能促进体验者左右手操作的协调能力与大脑的发育平衡,为幼儿体验者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陶艺体验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娱乐项目的主流形式之一,同学聚会、情侣约会、团队建设等选择陶艺体验,都可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激发配合的灵感,更是树立个性、陶冶情操的基础项目。中年体验者饱尝快节奏生活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压迫,体验陶艺可以减轻社会与家庭的压力,给疲倦的身心提供一块释怀自我的绿洲,给生活添加一份轻松。老年体验者通过书籍、杂志等书面文章了解陶艺理论知识,但当今陶艺不像传统陶艺一样以实用性为主,而是为了美观和创新,也需要开发老年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拓张使老年人的精神更具活力,提高对生活的积极性。
  在众多的陶艺体验者中不乏有创业意向者,对创业的体验者来說,泥条盘筑法可以给予他们自信心。体验者带着创业目的学习陶艺,制作陶瓷过程中解决陶艺问题,也会在自己项目中找相似问题,从而找到自己项目运营的突破点。陶艺体验是一段与心灵沟通的旅程,泥条盘筑法正如生意场上的一个捷径,体会到它的价值,从而运用它。
  四、结语
  泥条盘筑法在观赏性上,拥有质朴的自然美、线条的形式美、天然的装饰肌理;在制作方面造型简单,便于创作。本文从泥条盘筑法的基本特点、简易性、广泛性等优点展开论述,分析陶艺体验中泥条盘筑法应用现状、使用概率、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以及完成作品的案例,再从泥条盘筑法的应用体验人群出发,针对不同人群体验者产生的意义进行分析,表达出此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整体论述陶艺体验中泥条盘筑法的优势与应用,从而得到结论。在陶艺体验中,使用泥条盘筑法可以让体验者对陶艺有基本的认识,发掘更多陶艺热爱者,为现代陶艺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段彦芳.泥条盘筑成型方法在陶艺基础教学中的优越性[J].美术大观,2014(12):146.
  [2]解晓明.论泥条盘筑陶艺的优越性[J].中国陶瓷,2001(1):42-44,47.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颜静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环境、工艺形式或艺术使命相同而聚集于同一区域,表现出同一特征的女陶艺家群体,我们称之为女陶艺家群落。文章将当代景德镇女陶艺家的群落形成作为研究对象,从女陶艺家的教育背景、艺术习得、创作特点、工作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女陶艺家群落的形成方式及不同群落间的共性与个性,也通过女陶艺家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等社会学因素,研究女陶艺家创作现状,为现代女性陶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70-01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没有注意伴随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注意力缺失是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老师经常抱怨班里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讲悄悄话,玩东西、不能安静倾听老师或同伴在课堂的回答,乱插话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根本不注意老师在说什么,整个活动孩子的情绪很躁动
中国从古至今尤其是现当代涌现出很多经典的翻译作品,它们在广大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翻译作品,这就要求个体具备
摘 要:我国的传统陶艺,早期依附于“实用而尽量美观”的观念,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受到了限制。随着经济时代的进步,它的传承与创新正当其时。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传承,二者相辅相成。陶艺创新的本质关系到陶艺发展的方向,文章通过分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陶艺创作中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并对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陶艺创作;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
活动目标:  1. 通过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三线的特征.  2. 通过操作得出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会交于一点.  3. 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直观认知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附录4中的三角形卡片、若干薄的三角形卡片.  2. 剪刀.  活动过程:  折纸与动画  播放折纸作品3D动画2分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在老年脑卒患者中年,利用延伸护理对卧床患者的压疮的护理预防疗效.方法是选择了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26例作为对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功能的阐述,结合未来教育评价系统的发展趋势,力求站在全球性、科学性的高度对未来学校教育发展动向进行推测和探究、对学校未来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表明观点。给教育工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觉。  【关键词】主体性课堂 ; 教学思考 ; 中心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