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网腐蚀状态检测装置设计

来源 :传感器与微系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弥补当今市场接地网腐蚀检测装置的缺失,设计开发了一款腐蚀状态检测装置。首先该装置以STC8A8K单片机及安卓上位机为核心,集信号采集、信号处理、A/D、D/A转换等功能于一体,采集数据并算出腐蚀速率与腐蚀深度,提供准确的腐蚀状况。其次,该系统具有内外双电源供电系统,克服了输电线路上因无法接电源而不能测量的局限性。通过多次现场测量,将所得到的数据与市面上已有的恒电位仪进行对比,本文装置测量结果误差最大值为4.49×10-3,最小值为7.7×10-4;恒电位仪测
其他文献
随着低碳电力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合理的低碳电源规划对于碳减排和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新能源多时间尺度不确定性的双层低碳电源规划方法.首先,
泛在电力物联网,就是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
相对湿度检测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综述了当前基于Mach-Zehnder干涉光纤湿度传感器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光纤干涉结构的灵敏度、响应时间、温敏特性等关键参数,分析了目前各种干涉结构所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展望了对此类湿度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钛酸铜钙纳米纤维,用化学镀在纤维表面镀镍,获得钛酸铜钙(镍)复合纤维(CCTO(Ni)),以此为填充相,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基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显微组织,用宽频介电频谱分析仪测试介电特性参数,研究填充相浓度和磁场处理条件对PVDF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CTO纳米纤维表面较均匀附着了纳米镍颗粒,与PVDF聚合物形成两相复合结构。纳米复合纤维的引入能促进β晶相PVDF的形成或转化,且在聚合物中呈“搭接”形貌分布;磁场处理温度、
耳鸣是临床上一种没有外界声源刺激产生的主观听觉感知。研究表明相似不重复的分形音或是与耳鸣相近频段的声音能治疗或缓解耳鸣。现有合成的耳鸣音乐存在频率单一和试听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既有舒缓的分形音乐又有特定频段自然音的个性化耳鸣康复音的数字合成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迭代函数系统算法(iterative function system,IFS)、调内音符、和弦伴奏生成音乐的第一、二音轨,再基于迭代函数系统算法、线性比例重叠相加法、含有特定频段的自然音片段生成音乐的第三音轨。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合成的音乐符
随着在游戏和仿真领域中对大规模场景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保证一般计算机在大规模三维模型的场景中仍能够较高帧率运行,基于Morton码提出了一种场景遍历算法。该算法根据满四叉树节点编码思想对线性四叉树的Morton码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线性多段结构,并且结合了自底向上合并的BVH来减少遍历节点,最后利用视锥体对场景内的物体进行快速裁剪。该算法结合场景中的多层均匀网格,利用CPU的多核并行计算能力,根
应用江西省地面降水观测资料、景德镇市水文局水位资料、高空与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系统配置等方法分析昌江流域2000年以来9次致洪大暴雨过程,主要结论有:2010年以来昌江流域洪水呈频发、高发态势,9次超警戒线3 m及以上的洪水过程有8次出现在2010-2020年。昌江流域的致洪大暴雨过程,在江西省的降水空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赣北全域型和赣东北型,在景德镇市范围内可分为南部型、中部型和北部型3种。赣北全域型与赣东北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与超低空西南急流;赣北全域型的中低层
孔压静力触探(CPTU)探头在工作过程中的倾斜角度实时精确测量对土壤土力参数的准确测量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利用ADXL345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探头倾斜角的方法,并利用卡尔曼滤波器(KF)对所测倾斜角度数据降噪处理。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倾斜角的测量误差在0.3°以内,实际工程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所获得的倾斜角来修正测量深度后,平均深度测量偏差从2.7%减少到0.5%,有效地提升了测量的准确性。
基于双目视觉设计一种由人眼在二维及三维空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估计头部姿态的方法,并将头部姿态分为15种。用光照补偿和肤色模型划分人脸区域的方法减少传统级联分类器易受光照和角度的影响而产生的人眼误检;对双目相机标定以进行立体校正和去畸变,图像经过对极约束、重投影和立体匹配过程得到视差,根据左右图像中对应的人眼位置的视差由三角测量原理算出其深度信息。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方法的人眼定位效果和测距精度良好,头部
脉诊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脉诊数字化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传统中医脉诊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中医脉诊。本文针对脉诊数字化的发展历程,从脉搏传感器,脉诊仪以及脉象数字化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新型脉搏传感器的突破,尤其是在可穿戴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对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在中医脉诊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