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转型建设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根据文件精神,从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和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转型;课程改革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文件主要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和部署。要求各地普通本科高校要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应用型发展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
  面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加强培养出适合社会紧缺的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按照应用技术型大学职业和岗位需求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实习基地、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转型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要对原来的课程进行调整。应用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培养目标。要以“交叉性”原则,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强调课程之间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模块化教学。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建立“课程模块化”,每个课程相互链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面,去集中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课程模块之间又相互链接,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前后贯穿。第三,要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好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程,让选修课程更好地辅助学生专业课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修养。最后,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将“课程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
  2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要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进步为驱动,整合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与对应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立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所构成的课程体系。
  第一、二学期为基础课程,是学习领域中的知识基础平台,也是未来工作领域中的技能基础平台。主要内容是设计基础课程以及技能基础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四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在这个学期中学生将确定今后的学习方向,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活用前置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工作领域中实际项目的基本设计流程。第五、六学期,从着眼于解决学生设计创意、技术运用的问题,必修和选修课程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来设计的相关课程,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七、八学期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入“准就业”时期,在这两个学期中学生至少要完成一个顶岗实训项目。
  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强调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提升:道德素质的提升,职业素质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型,需要各种软、硬件条件的支持。根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高校要同当地相关企业联系,建立学生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这样才有利于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技能提高,一方面需要去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按照就业的行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校采取运用多种方式加快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践教学就是巩固专业教学的成果,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训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将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跟技能关联起来,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提升。高校要加强校企一体化的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统筹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和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教学实训实践平台。
  实训实践教学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而且优化了教学内容,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建立的实训实践基地要能满足学生动手的需要,学生能在操作平台上跟专业的设计人员交流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还需要构建艺术设计实训中心,方便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还要设立数字艺术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等,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机会与平台。
  4 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转型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用型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创造者。高校需要加大力度去培养应用型教师,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措施增强师资力量,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走向社会,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师资结构,制定计划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或者邀请富有经验的知名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授课。高校可以通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校企合作等制度改革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5 结语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要积极响应教育部下发的教发﹝2015﹞7号文件的决策和部署,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转型建设要围绕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摸索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出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得到提高,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要以专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2015-10-23.
  [2] 孙大力,温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5(22):251-252.
  [3] 聂世忠.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转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22-24.
  [4] 齐兴龙,魏海春.基于转型背景下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5(6):134-135.
  作者简介:王衍芳(1979—),女,安徽淮北人,硕士,亳州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配电网线损耗电量主要分为理论损耗电量和管理损耗电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了解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的总结配电网线损的计算方法,有效的节约能源。
本文针对烟尘(气)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旨在为提高烟尘(气)监测现场质量提供参考。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一项关键性的任务。但是,目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当
当前,高师图书馆面临三大挑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图书馆工作的冲击;二、“信息高速公路”对图书馆工作的挑战;三、高师发展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师图书馆便在此
古琴是我国古代文人品德的象征,是和谐平静的代表,笔者通过古代文献资料的讲解,从中阐明古人在“琴”中寄托的平和满足的心境.而在现代社会中,“琴”与其柔缓的心态早已远离
施蛰存的散文集有《灯下集》(1937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和《待旦录》(1947年上海怀正出版社出版)两种。其他未入集的尚有五六十篇。他的散文,同他的诗歌和小说一样,体现了作者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摘 要:通过对工业设计在江苏省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详细分析了工业设计在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以此研究工业设计在江苏省制造企业内的实施方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实施方式;江苏制造业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制造企业通过其特有的加工贸易方式初步进入全球的价值链中,为江苏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自2000~2011年以来,江苏制造业以其19.7%的年均增速领先于全国的大多数
随着我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会计方面的一些问题:集中支付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衔接和重复问题,现运行中国库支付会计在账套设置和凭证处理中存在的问
《天津教育》1991年第12期刊载了李镇西老师《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的文章,作者认为,班主任的权威应渗透并转化为班级学生的集体意志,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