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于超声或CT检测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结石直径<1cm的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0例,给予硫酸镁注射液、654-2注射液及胆石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排石利膽汤,1剂日一次水煎服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以及总有效率。结果:2疗程结束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57%,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排石过程中两组腹痛、发热、黄疸等并发症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效果肝外胆管结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结石 排石治疗 中西医结合 利胆排石汤 胆结石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 R2-031; R57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236-02
中医学并无“肝外胆管结石”这一病名,但是根据肝外胆管结石的症状及特点,属于“胁痛”、“黄疸”及“胆胀”等范畴内。中医学认为肝外胆管结石病位在肝胆,发病之本为肝胆失于疏泄,发病之要为脾虚湿盛,发病之标为湿热蕴结,治疗应采取疏肝利胆、利湿化痰、软坚散结为主[1]。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治疗的1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情况,旨在分析中西医结合排石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普外科在2013年-2014年治疗的1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男性53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2.74±7.69)岁,病程3个月- 10年,平均病程(26.59±9.83)个月,其中25例为单发结石,45例为多发结石,30例为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40例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21例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7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48例,患者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2.76±7.59)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病程(25.93±9.87)个月,其中24例为单发结石,46例为多发结石,31例为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39例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23例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5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病例入选标准:(1)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2)结石直径<1cm;(3)胆总管下端明确不存在狭窄;(3)无胆道重度感染及急性重症胰腺炎;(4)无心、肝、肾等重要功能衰竭;(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结石大小、结石数目以及合并症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常规对症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急性感染患者)、保肝治疗(肝脏酶学检测异常患者)及排石治疗。(2)胆石治疗仪:DJSIIIA型胆结石治疗仪(生产单位为石家庄华行医疗器械厂),口服中药2h后,取右侧期门、日月穴及耳穴胆囊点,连接电极板,选择最大耐受刺激量(一般为4个刺激单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3)硫酸镁注射液:生产企业为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033861,用法为20mL,口服,每日1次;(4)654- 2注射液:商品名称为654-2针,通用名称为山莨菪碱注射液,生产企业为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33021707,用法为10mL,肌肉注射,每日1次。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利胆排石汤治疗:药物组成为金钱草30g,海金沙20g,黄芩15g,郁金15g, 鸡内金15g, 木香15g,大黄10g,柴胡10g,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疸者加茵陈20g,栀子10g;便溏乏力者加茯苓30g,白术15g, 党参15g。服用方法为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由影像科2名医师进行彩超和/或CT复查,参照文献报道,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价:(1)痊愈:结石完全消失;(2)有效:结石明显减少或直径缩小;(3)无效:未见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卡方检验分析计数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经过2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46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痊愈2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57%,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在排石治疗过程中均有患者发生腹痛、发热、黄疸、血尿淀粉酶升高以及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实验组出现腹痛12例,发热9例,黄疸7例,血尿淀粉酶升高5例,一过性肝功能异常3例,对照组腹痛发生10例,发热8例,黄疸5例,血尿淀粉酶升高4例,一过性肝功能异常2例,两组患者在经抗炎、保肝以及抑酶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并且随着结石排出体外,症状已经痊愈。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作为胆石病的特殊类型之一,传统治疗多采用开腹手术,但是优于创伤大、结石残留率高、并发症高以及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虽然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三镜”显著改善了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情况[3],但是由于需要昂贵的专业仪器,手术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并且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胆石复发的问题[4]。近年来中医药排石治疗胆石病的效果逐渐受到临床的认可[5],而且史美瑗等人[6]通过实验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比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本研究中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进行总结,结果证实实验组总有效率(87.14%)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患者(P<0.05)。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效果显著,建议临床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惠妍,梁峻尉,迟莉丽.胆石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方法[J].现代中医药杂志,2014,34(1):11-13.
[2] 密亚琦,单连美,张瑜.EST联合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40例[J].光明中医杂志,2014,29(2):348-349.
[3] 霍枫,蒲淼水.肝外胆管结石的处理策略[J].腹部外科杂志,2010,23(5):270-272. [4] 沈火剑,季福.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2):166-168
[5] 张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胆管结石1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120-121.
[6] 史美瑗,孟素荣,闫素珍,等.肝外胆管结石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9):1547-1548.
作者简介:向子家,男,1969年9月27,湘西泸溪县土家族,大专,湘西州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卫生院外科,研究方向:肝胆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结石 排石治疗 中西医结合 利胆排石汤 胆结石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 R2-031; R57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236-02
中医学并无“肝外胆管结石”这一病名,但是根据肝外胆管结石的症状及特点,属于“胁痛”、“黄疸”及“胆胀”等范畴内。中医学认为肝外胆管结石病位在肝胆,发病之本为肝胆失于疏泄,发病之要为脾虚湿盛,发病之标为湿热蕴结,治疗应采取疏肝利胆、利湿化痰、软坚散结为主[1]。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治疗的1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情况,旨在分析中西医结合排石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普外科在2013年-2014年治疗的1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男性53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2.74±7.69)岁,病程3个月- 10年,平均病程(26.59±9.83)个月,其中25例为单发结石,45例为多发结石,30例为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40例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21例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7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48例,患者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2.76±7.59)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病程(25.93±9.87)个月,其中24例为单发结石,46例为多发结石,31例为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39例为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23例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5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病例入选标准:(1)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2)结石直径<1cm;(3)胆总管下端明确不存在狭窄;(3)无胆道重度感染及急性重症胰腺炎;(4)无心、肝、肾等重要功能衰竭;(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结石大小、结石数目以及合并症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常规对症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急性感染患者)、保肝治疗(肝脏酶学检测异常患者)及排石治疗。(2)胆石治疗仪:DJSIIIA型胆结石治疗仪(生产单位为石家庄华行医疗器械厂),口服中药2h后,取右侧期门、日月穴及耳穴胆囊点,连接电极板,选择最大耐受刺激量(一般为4个刺激单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3)硫酸镁注射液:生产企业为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033861,用法为20mL,口服,每日1次;(4)654- 2注射液:商品名称为654-2针,通用名称为山莨菪碱注射液,生产企业为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33021707,用法为10mL,肌肉注射,每日1次。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利胆排石汤治疗:药物组成为金钱草30g,海金沙20g,黄芩15g,郁金15g, 鸡内金15g, 木香15g,大黄10g,柴胡10g,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疸者加茵陈20g,栀子10g;便溏乏力者加茯苓30g,白术15g, 党参15g。服用方法为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由影像科2名医师进行彩超和/或CT复查,参照文献报道,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价:(1)痊愈:结石完全消失;(2)有效:结石明显减少或直径缩小;(3)无效:未见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卡方检验分析计数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经过2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痊愈46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痊愈2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57%,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在排石治疗过程中均有患者发生腹痛、发热、黄疸、血尿淀粉酶升高以及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实验组出现腹痛12例,发热9例,黄疸7例,血尿淀粉酶升高5例,一过性肝功能异常3例,对照组腹痛发生10例,发热8例,黄疸5例,血尿淀粉酶升高4例,一过性肝功能异常2例,两组患者在经抗炎、保肝以及抑酶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并且随着结石排出体外,症状已经痊愈。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作为胆石病的特殊类型之一,传统治疗多采用开腹手术,但是优于创伤大、结石残留率高、并发症高以及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虽然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三镜”显著改善了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情况[3],但是由于需要昂贵的专业仪器,手术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并且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胆石复发的问题[4]。近年来中医药排石治疗胆石病的效果逐渐受到临床的认可[5],而且史美瑗等人[6]通过实验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比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本研究中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进行总结,结果证实实验组总有效率(87.14%)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患者(P<0.05)。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效果显著,建议临床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惠妍,梁峻尉,迟莉丽.胆石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方法[J].现代中医药杂志,2014,34(1):11-13.
[2] 密亚琦,单连美,张瑜.EST联合中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40例[J].光明中医杂志,2014,29(2):348-349.
[3] 霍枫,蒲淼水.肝外胆管结石的处理策略[J].腹部外科杂志,2010,23(5):270-272. [4] 沈火剑,季福.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2):166-168
[5] 张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胆管结石1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120-121.
[6] 史美瑗,孟素荣,闫素珍,等.肝外胆管结石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9):1547-1548.
作者简介:向子家,男,1969年9月27,湘西泸溪县土家族,大专,湘西州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卫生院外科,研究方向: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