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检查患者耐受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检查患者的耐受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0例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垒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经鼻内镜检查组(经鼻组)或经口内镜检查组(经口组),每组60例。观察并记录术中患者呕吐反射次数,心率、血压波动情况,以及经鼻检查者有无鼻腔出血。术后对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除经鼻组有2例因鼻甲肥大致鼻腔狭窄转经口检查外,两组其他患者均完成内镜检查。平均榆杏时间:经鼻组(362.9±112.6)s,经口组(412.1±162.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检查过程中平均呕吐反射次数:经鼻组(3.6±1.5)次,经口组(8.4±3.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P〈0.05);经鼻组榆杏过程中血压、脉搏无明显波动,经口组血压、脉搏波动明显,筹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和2.58,P〈0.05)。问卷调查发现,经鼻组恶心、呕吐较经口组明显减轻,仅2例(3.3%)诉鼻腔轻度疼痛,其余56例(96.6%,56/58)诉鼻腔无疼痛感觉。榆查结束后经鼻组所有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经鼻内镜检查,而经口组有30例(50.0%)明确表示不愿意再次行经口内镜检杏。结论经鼻因镜检查较经口内镜检查患者的呕叶反应更少,舒适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检查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小肠腔内超声(ISIU)对小肠正常组织的影像学表现及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胶囊内镜、胃镜、结肠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中筛选出的50例患者,行小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其正常组织结构及病变小肠的超声内镜学表现。发现小肠病变者加行经腹超声(US)及螺旋CT(SCT)检查,研究ISIU对小肠正常组织及部分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50例入选患者中,完成ISIU检
目的评价检查前联合使用链霉蛋白酶和利多卡因胶浆对缩短超声胃镜操作时间和改善内镜、超声图像方面的效果。方法将超声内镜受检者8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A组于检查前15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B组于检查前30rain口服含10000单位链霉蛋白酶和1g碳酸氢钠的温开水50ml,并于检查前15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记录总操作时间,并对超声胃镜下胃内黏液附着量及超声图像的清晰度进
内镜下病变的大小与其性质和治疗方案存在直接关系,但是目前内镜下判断病变大小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估算,但这种估算结果与病变实际大小有时相差甚远。Eichenseer等对15位内镜专家的内镜下估计大小在10—25mm的息肉与组织病理学固定后的标本进行了比较测量,发现内镜下息肉估计大小和病理标本大小的平均变异为73.6%,62.6%的息肉的大小被不准确估计,
患者女,76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呕吐胃内容物伴上腹部疼痛3d”入院。既往脑血栓病史20余年,右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8年。
患者男,60岁,因左中上腹胀痛不适7个月余收住我院消化内科。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中上腹胀痛不适,呈持续性,不伴肩背部及腰部放射性疼痛,无恶心呕吐及腹泻。入院后体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剑突下及
今天,我读完了《红军长征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位位勇敢顽强的英雄,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轻轻睁开双眸,泪水止不住流下……  这一个个故事,是多么令人感动!为了让战士喝上新鲜的鱼汤,而自己饿得牺牲了的炊事班班长;故意说谎节省粮食的红军小鬼;舍己为人,把干粮让给别人的小红军小兰……这些故事汇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赞歌!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主席说得
期刊
患者男,41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上腹部痛,呈阵发性绞痛,无放射痛,多于凌晨5时左右发作,伴恶心、腹胀,我院门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降低,这部分得益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病变切除。目前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是结肠镜检查,但此项检查为有创检查,检查舒适度差,部分受检者无法完成检查,有约3‰的并发症发生率,对设备和检查者技术依赖性也较高。因此,结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的完成率远低于客观需要。
患者男,46岁,因胸骨后不适5d于我院行超声胃镜检查。胃镜下见食管距门齿30cm处-1.2cm×2.0em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亚蒂(图1);内镜超声提示:病变起源于黏膜层,突向腔内,局部固有肌层结构正常(图2)。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左右肝管分叉以上的胆道结石,以往对其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而随着ERCP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ERCP取石治疗获得成功。但ERCP对于肝内胆管较大的多发性结石、狭窄后方的结石,仍有较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