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语境运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们开展沟通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语言的产生,预示着文明的诞生,换言之,语言是文明的外在体现。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着各自的语言,不同国家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与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国家的人民对他国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不同国家都表现出了各自的语言特征及其呈现方式。例如,我国语言的含蓄、内敛等特征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唐诗、宋词等。诗人与学者习惯于通过某个事物或者情景来寄托情感,例如在《爱莲说》中,诗人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莲花上,从而充分阐释内心的想法。因此,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类型的表现手法应运而生,应用比较普遍的有借物抒情、寄情于景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文学作品还表现出直接的特点,比如在民国时期,学者通过语言对事件进行讽刺与批判等。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同时代环境下社会状况差异非常大,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征与魅力。英美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在每个时代背景下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必须结合所处时代特征,来感受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生活经历,从而更加充分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英美文学作品注重戏剧独白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现作者独白部分,并且这部分独白和戏剧中的独白大体相同,在对独白开展研究与分析时,应当对他国文化有着良好的包容心,充分尊重各个国家文化的特征,同时采取科学的眼光看待每个国家文化等的不同。独白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在英国作家索恩伯里的诗歌中,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此后这种表达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紧接着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索恩伯里创作的Locksler view 60 years later這一作品中再次使用了较多的戏剧独白,将该表现方式推到了更高的应用层次,同时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权威表达方式,推动了英美文学作品在全球各个国家的推广与发展,更有效地提升了戏剧独白语言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价值。作家依托于戏剧独白的方式,让读者在鉴赏作品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也能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也可以很好地引导读者对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理解。
  (二)英美文学作品语言尖锐、犀利且大胆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时,能从中觉察出古希腊文化的影子,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当下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探究可以得知,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均覆盖了较多神话色彩,也导致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较为尖锐犀利。与此同时,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其语言非常大胆,并带有很强的批判性,作者往往通过语言文字来对抗社会黑暗力量或者批判上层社会人们的腐朽生活,以此来表达自身对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满。比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利用犀利、大胆的语言,将主要人物夏洛克贪婪、自私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也使得读者在完成该作品阅读后,对夏洛克守财奴的形象记忆深刻,产生这种良好的效果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本身的语言犀利且大胆,将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狼与小羊》中,作者通过语言深刻描绘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悲惨生活,同时依托于写实的手法具体地阐述了上层社会对底层人员的压榨与剥削,作者还在作品中大量融入了自身的情感,读者通过阅读文章既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又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融入在作品中的悲愤情感。
  (三)英美文学作品重视对经典的引用
  不得不说,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当下很多欧洲国家依旧沿用希腊字符,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英语单词中也有着古希腊文化的影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常常将很多优秀的古希腊文化融入其中,由于作者长期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其所创作的作品通常是为了传达自由、爱情等。将许多经典的古希腊文化应用到英美文学作品中,不仅可以通过古希腊文化的普遍认知性来增加作品表达的生动性,也能依托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来提高对读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英美文学创作者会将《圣经》等引入作品中。在英美国家,信奉基督教的人非常多,很多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就是忠诚的基督教徒,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他们习惯于使用《圣经》中的故事来表达情感与思想,或者借用《圣经》中的一些观点。采用这种方式创作的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借用各种经典片段或者故事等,能充分体现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能很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批判思想和观点等。另外,也有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会融入寓言故事,依托于经典的小故事,能很好地传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通常来说,小故事被应用在小说作品中,既可增强小说作品内容的趣味性,也能丰富小说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可读性。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关联语境的运用分析
  (一)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中心思想
  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关联性,能够很好地解决语境构建不完善的问题。读者依托于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充分把握作品中的逻辑关系,领悟作品中的思想与思维,拓展语境范围,便可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比如,读者在阅读乔伊斯创作的《阿拉比》时,在阅读第一遍时很难相信这是一部被称为经典的小说,假如通过语境来进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个小说隐藏着较大的玄机。小说内容主要阐述一个小男孩在步入青春期后对情感的想象,爱情对小男孩来说十分奇妙而又遥不可及,尽管他幻想中的爱情总是那么美好,但是终究不能变成现实。曼根姐姐是小男孩的好伙伴,小男孩对其十分迷恋,时常在脑海中幻想着她的身影。作品中描述道“曼根姐姐的裙子跟随着身体不断摆动着,同时辫子也在左右晃动”。由此可以看,出小男孩对曼根姐姐的迷恋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当小男孩终于和曼根姐姐说上话,得知她在阿拉比集市上班时,男孩答应她要在阿拉比集市上买个礼物送给她。小男孩在终于等到叔叔回家后,才匆忙拿着钱去买火车票,当赶到阿拉比集市后,集市上的人群已经散了,此时小男孩觉得自己就是被虚荣心玩弄于股掌的可怜虫。在小说中,情节描写较为零散,读者初次阅读后难以充分理解,然而依照小说情节延伸思维,就能感受到小男孩对爱情的想象及其对真情的渴望。隐藏在故事中的思想内涵远不止如此,假如仅仅是一篇关于爱情幻想的作品,还远远达不到经典作品的水准。男孩的“阿拉比”之行反映的是男孩认识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压抑的时代背景下,再好的理想也会变成泡影。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语境的补充作用
  绝大多数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进行的,在阅读和分析这部分文学作品时,读者应充分思考该作品语言背后的特定语境,在掌握和了解这些背景因素之后,才能更好地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与思想。比如,高尔基创作的《童年》,在第一次阅读过程中,许多人不能充分理解作品中的故事,而在全面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后,才可以更好地领悟与体验到作者的核心思想与观点。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语境相关联,有助于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这对读懂文学作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不同文学作品体现的社会环境都有较大差异,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当人的思想、价值理念不一样时,就预示着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然而人的价值理念、思想不仅受到政策的影响,同时也会被当代文学作品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当时社会政策的直接反映,换言之,文学作品所阐述的思想与事件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与真实写照。作品所运用的语言主要来源于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对社会环境的传达。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这是由于我国文化发展与英美国家的差异巨大,在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习俗往往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后,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更好地感受作品语言中所描绘的世界。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不同文化都有着共同交融的特征,并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语言是特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语言特点并加强运用语境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思想。
其他文献
水仙花是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她以朴实而真切的风格塑造了很多客观真实的美国华裔形象,尤其是华裔女性,其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就讲述了一个个鲜活又富有深意的华人移民的故事,再现了美国社会和美国历史,同时,字里行间里也表达了水仙花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深受读者和学者们的喜爱。以往的研究对这部作品的历史性、文化性与民族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于该作品中美国文化边缘地带的移民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的归属感和
期刊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中国饮食不仅以菜肴的形式展现,还存在于各朝各代关于饮食的著作中,如南北朝时期虞悰的《食珍录》、隋代谢讽的《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等。而在清代的饮食著作中,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与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两部著作皆以文字的方式再现了过去一段时间的饮食风貌,是研究清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材料。  一、
期刊
侦探推理小说发源于欧美等国,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可谓众多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佼佼者,其以虚构的真实塑造了大批极具现实意义的类型人物,并借巧妙的叙事技巧设置故事悬念、延宕谋杀事件、渲染故事场景,极大地拓展了读者与文本的交互空间。不仅如此,小说《无人生还》有别于传统侦探小说过分注重犯罪事件的解谜过程与正义的彰显,其不仅情节构思、叙述技巧上另辟蹊径,而且善于运用特殊艺术手法揭示小说丰
期刊
《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在2010年发表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凯末尔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伊斯坦布尔的上流社会,在与自己的恋爱对象茜贝尔订婚的一个半月前,凯末尔遇到并爱上了自己的远房亲戚,一个刚满18岁的少女芙颂。在凯末尔订婚的那晚,已然爱上凯末尔的芙颂悄然离去了,伤心欲绝的凯末尔取消了与茜贝尔的婚礼,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对芙颂凄楚的爱恋。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凯末尔对芙颂的爱恋是至美而纯真的,这似乎是一个凄
期刊
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现实主义小说家一般会如实地反映事实,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是
期刊
亨利·詹姆斯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所评价的那般:“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样稳固。”詹姆斯擅于发掘人物内心细微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心理描写及人物内心刻画见解独到。《螺丝在拧紧》是詹姆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佳作,小说以层层叠套的悬念设置与独特的叙事艺术见长,又不乏细腻的场景描摹、典型生活片段的截取与人物瞬时情感的定格,为广大读者建构了一幅幅
期刊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送别诗自先秦迄今,代不乏吟。限于交通等条件,离别在古时意味着江山重叠、难期重逢。因而对古人来说,离别是极重要的事情,甚有“人世死前唯有别”(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之叹。“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江淹《别赋》)无论送行之人还是将行之人,在面对离别时,愁情别绪都是一致的。故发而为诗,便有了赠别和留别之分。然无论创作主体是哪一方,其所抒之意均系于“离”
期刊
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randello)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巨变下的民众生活,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皮兰德娄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富有悲剧色彩,其中有深受传统男权思想压迫的女性,有在困境中奋起的反抗者,也有自己作为施压者而致使他人走向绝境的女性。国内对皮兰德娄作品中的女性主题研究较多的学者是安宁,她近年发表的《浅析皮兰德娄短篇小说
期刊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优秀成长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艰辛成长历程,主人翁在经历了天真、背叛、忏悔、救赎后,最终实现了心理和思想上的真正成长。全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主人公成长历程,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和创伤理论视角来解读主人公的成长创伤。  一、创伤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创伤就是指一些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或是不寻常的经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的难以控制的伤害,这种伤害对人的
期刊
《大尉的女儿》由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于1836年,该作品语言朴实、简洁、明快,情节自然、巧妙。书中既有血雨腥风,也有儿女情长。普希金重笔墨刻画的普加喬夫,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钢铁战士。这位领袖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品质展现得直接、明了,男主人公格里尼奥夫对其有憎恨、也有赞赏和期盼。本文对普加乔夫这一文学形象进行粗浅分析,以期给读者理解《大尉的女儿》这部经典作品带来帮助。  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