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对学校体育影响之初探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以及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快乐 体育 学校 影响 初探
  【Abstract】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the happy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t discusses how to put the happy P.E into effect duling the P.E lesson.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happy P.E on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Happy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Effect Preliminary analysis
  
  多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和引进外国在体育教学发展中所积累的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正确的引导。在众多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中,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等等。最引人注目的可谓是“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那么快乐体育,我们又如何理解和认识呢?这对把握其内涵,改进体育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理解什么是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的思想主要产生于日本和德国。尤其在日本,快乐体育教学尤为盛行和广受推崇。快乐体育从产生至今时间不算长,到目前为止,由于认识高度,认识方法,认识深度的不同,人们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上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能够体验各种运动所特有的快感和喜悦感的体育;有的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根据以快乐感为中心运动的内在价值,把自觉主动的学习运动作为目标的体育;也有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重视每一个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可以愉快的从事运动的学习的这样一种体育。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更有学者结合终身体育思想,从更高的层面提出,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到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
  虽然,学者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不尽一致,但是,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领会快乐体育的一些共性要素。首先,快乐体育重视的运动快乐感的体验。其次,快乐体育以体验运动快乐感为契机,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运动的兴趣。最后,通过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快樂体育实际上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注入快乐的成分,将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并把它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身。快乐体育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单调、呆板、乏味、教师单项控制教学的局面;遵循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趣”“活”;对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主动学习体育动机的激发,更有效的发展个性和培养体育能力,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行为和体育学习的快乐感、喜悦感、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
  2 “快乐体育”的提出依据
  “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认识与发展的过程,快乐体育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有利于纠正过多的强调体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实施快乐体育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快乐体育的意义便以教为主,以灌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有教有学,以学为主,既要研究教法,又要探索学生的学法,练习法,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的,创造性的去参与运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和喜悦感。
  3 “快乐体育”的实践特点
  3.1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体育与育心结合,施行体力、智力、品德的全面发展。
  3.2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施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3 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识、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4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3.5 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生动活泼的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多项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4 实施“快乐体育”的重要途径
  4.1 “快乐体育”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的根本所在。教师只有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快乐体育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的参与下得到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验学习,注重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养成自觉参与体育的态度,培育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只追求某一特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熟练程度。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的享受运动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不断的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3 快乐体育认为:快乐体验除了兴趣的体验外还应包括身体发展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以及尊重和信赖的体验等。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强壮的体质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满足感,体态健美、神经健全、动作灵巧、生理机能强壮、运动素质良好和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是产生自信心和快乐体验的物质基础。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增强学生体质既关系到教育成败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快乐体验的问题。
  成功体验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取得了成果的体验,要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成功既意味着学习上的真正进步,又能促使其对今后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产生进一步成功的愿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如其分的运用激励方法,并善于肯定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使其产生成功的体验。还应特别注意的是,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其点滴进步,使无论学习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学努力的动力。
  5 “快乐体育”在我国体育的积极意义
  5.1有利于全面實现学校体育的目标。现代的多维体育观深化了人民对学校体育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体现在现阶段学校体育目标的多维性,它包括了强身健体“三基”教学。个性培养与思想教育及运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但是受传统的一位体育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过多的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够重视,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因此,快乐体育对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具有积极的影响。
  5.2 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是搞好教学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学校体育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然而,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被演绎为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倾向客观上剥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快乐体育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对于体育教学中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3 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过分的强调统一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大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考虑社会要求太多,考虑学生的需要太少。事实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多种多样的,过多的强调统一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最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快乐体育强调让学生通过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势必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并据此选择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促使体育教学内容从统一性、规定性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
  6 结束语
  快乐体育的最大成功是把“运动快乐感”引入到体育教学并以体育运动快乐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对学校体育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具有促进作用,而学校体育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必将为快乐体育的实践铺平道路,最终服务于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昌明等.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学校体育,1987(1)
  2 姜允哲.风行于日本的快乐体育.学校体育,1986(6)
  3 方莉等.快乐体育初探.体育科技,2001(3)
其他文献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目前,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让学生感到反感,不少学生甚至认为最让人头痛的课便是语文课。面对此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穷则思变”,让自己的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亮起来。要想达到此效果,“艺术”则会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催化剂。  1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精美的导语
期刊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的原动力。  教学模式: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并不一致,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美国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所下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认为教学模式是
期刊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美的渗透,以至于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永遠产生不了对数学的兴趣,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本身特有的美,重视用数学美去感染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1 欣赏内在美,以美育人  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
期刊
1 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已多年,期间耳濡目染了许多发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事,从中不难看出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有:①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视不够;②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没有完整的德育体系;③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缺失;④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以上原因,导致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缺乏信仰,缺乏理想。没有确立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中国共产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  教材分析:《小红帽》是一首巴西儿童歌曲。2/4拍,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大调式。一、三乐句基本相同,二、四、六乐句基本相同,并且均以1234的级进式旋律开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整个曲调既统一,又有对比。旋律中音阶式的级进进行与分解和选弦式进行穿插运用,使曲调流畅、活跃,与第一人称的歌词相配合,叙述了孩子们所熟悉的“小红帽”的故事。  认知目标:①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说教式教育方法持否定态度,而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课堂教学,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
期刊
1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及其作用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既有获得、加工、贮存和反馈教学信息的任务,也有获得与自身学习相关的评价信息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正是师生间信息互通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评价运用的正确、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
期刊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期刊
【摘 要】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效率不高,因此必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的优化配置过程中,以单一合并的资源整合方式为主要途径,这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实现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与高效,探索新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途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村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资源配置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源不利用不合理,首先,由于
期刊
教学模式虽与“格式”、“方式”是一个意思,但它是以稳定的格式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是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新范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令人欣喜,但教学模式研究中“形式化”、“封闭化”、“单一化”、“浅表化”等现象仍较明显。就个体而言,在运用某一教学模式时,不究其基本指导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