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复习是紧张忙碌的,绝大多数教师工作重心是“教什么”“怎么讲”,更多地关注知识内容本身,精力集中在关注细节上,因此常常会忽略了大局,忽视了教学环节的合理布排。今天,高考结束了,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整体教学设计,我认为,综合练习的主线提挈至关重要,目标指导是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环节设计 目标指导 简约高效
紧张匆忙的2010年高考备考结束了,高考成绩尘埃落定,众多110分段的成绩令人欣喜。回顾一年的备考历程,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语文学科考点繁多,教学篇目与高考测试联系不大,学生记忆能力迁移能力都匮乏。到了高三,一年的备考时间略显窘促,有些大的板块诸如文言板块、现代文理解板块、作文板块,没有充裕的时间做二次复习,一些学生刚刚有了一点入门的感觉,就踏进高考考场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遗憾。
寻根究底,有两大主要原因。其一,学生主体学习时间过于不足。语文的书面作业不好留,而且,学生也不爱做,写个300字片段作文,就有可能耗费半个多小时,比较起数学等学科来,没有现成套路,写出来也未必满意,没有成就感。而另一方面,从课上内容的理解,到知识点能力点的落实,都需要有自我领悟的时间和过程。而现在的高三生,过多的精力都投注在应付作业上,没有自我揣摩消化的时间。如此,学生的学习渐渐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内容日趋剥离。
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教学梯阶式内容的建立是否合理的问题了。知识有层级,能力也有梯度安排,搞好版块内教学内容的前后设置,组织好学生知识的运用时机,才会有高效的课堂。下面我以诗歌板块为例,来具体说明我的这点想法。
诗歌复习安排三个段落。通常,一轮复习的环节设置为“文体常识——意象意境——内容手法——综合练习”,二轮复习设置为“主旨及手法的准确定位——题型专练——答题模式”,考前强化训练为“题型滚动——表述规范”。
这样设计,符合知识的认识过程、能力的培养过程。但通过一年具体的实施,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常识与能力脱节
一轮前三个环节,有古体诗、近体诗、词韵、曲牌、名家、流派等知识,有众多常用意象的涵义,有情景的多种关系,有诗歌十余种题材、众多表现手法等等,内容繁多,知识琐碎。其教学过程必然会拉得过长,很消耗时间。并且,知识点的运用练习相对单一,因而导致与综合练习运用的脱节。比如说,月的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使用这个突破点,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可是,当我们完成意象这个阶段复习之后,下面复习的是手法部分,因而到了第四阶段即做综合练习的时候,学生已经遗忘了用意象直接解读内容这一捷径了,反而在全诗中四下寻找。费时费力,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整体看起来,战线过长,理论过多,实战太晚。
二、重视理解忽视表达
无论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前期都在强化理解,学生常常认为理解对了,也就做对了,做书面表达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写。实际上,语文的一大半能力是表达,理解仅仅是表达的基础;脑子里有的,未必能做出书面表达。书面做出的表达也未必能准确传达内心感悟。在学生的答卷中,有的词不达意,有的是理解、评价还是描述,搞不清楚,大多数同学表述环节不完整。学生这样的备考状况非常可怕,而且非常难以纠正。如果局面得不到控制,直接影响模拟考试阶段的答题信心。
三、学生无所适从
试想,一年的时间,给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灌输那么多的人文知识,能有什么结果呢?肯定是有些怵头。有的孩子还仅仅停留在能背会背上,常常炫耀背了多少多少诗篇、背了哪首长诗,可如果老师追问一个问题,对方常常是无所知晓。稍微认真些的孩子,会感觉诗歌很美,很有意味,但是不知如何准确解读,更缺乏表达的专业词汇,前面学的差不多都忘了,学与解两张皮。从而形成一个尴尬局面:诗歌很美,但是我无能为力。
高考之后,反思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认为应该有两点改动。
首先,一轮复习应该把“综合练习”提前,形成“目标练习——常识插入——再练习——意象意境——再练习——内容手法”的回环链条。当然,这个链条的实施要根据学情灵活机动地操作,必要时可以微调。这样做,才能及早树立目标意识,预先发现答题所需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有的放矢,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练习中,如果有手法知识的缺陷,那么就补出一节手法;如果有感情内容的不明,就拉出一条感情线、专题讲解一两节。这样,让综合练习成为大树的主干,常识意象内容等成为树枝,突出练习这一主线,让练习的主线钩挂相关知识的教学。
当然,这样调整之后,就不能一味强调“正确”与否了,而应该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只要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题,就是完成了当下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以题型意识为本,以答题模式为纲。形成“题型专练——答题模式——主旨及手法的准确定位——综合练习”的回环上升趋势。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以答题为目标,使答题成为一个可检测自身学习水准的显性标杆。至于主旨及手法的准确定位,可以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逐渐打磨,日趋准确。考虑设置如下课节专题,进行一课一练:“以内容看诗歌的若干类别”“从意象看景探情”“时代与内容的必然关系”“同一手法在不同诗歌中的使用”等。即理解诗歌从标题、时代、意象、抒情关键字等角度入手,完成解读的多渠道能力掌握。无论哪一课节,都力求答题步骤的规范,从而在答题程式上逐渐熟悉并轻松地运用。
这样,到了考前强化阶段后,“题型滚动——表述规范”就能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就真正称其为“强化”,而不是“再学习”了。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提高。
这个调整设计,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目标明确,学有所用,从而一步步深入诗歌文本的内核,做出准确理解以及初步鉴赏,在诗歌海洋中领略无限风景,得到美的熏陶。
思考这一个具体的诗歌板块,推广而之,会有更多收益。
目标式学习是时代的必然。我们常常说,语文的学习要靠大量的阅读,精讀或者广泛阅读。这句话没错,没有大量的感性知识,没有一定的基础篇目的铺垫,不可能有语文的高阶段理解。但是,现实地来说,随着大学知识往高中阶段的迁移,随着高中课程一天天地加深,课业负担不可避免地加重,高三语文的复习只能借助目标意识的强化,才有可能走出任务重、知识庞杂、用时多收效低的窘境。这种目标式学习,关键的因素是指引方向,时时以大方向促成相关知识点的知识铺展与紧凑衔接,变无目的低收效的学习为可见的量化练习,从而带动知识的吸纳。
融会贯通,学活学透,才有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语文的学习是需要感悟的,不能用算术的理性思维来套解,还有一些难以言传的地方,天性高的学生,能够从课堂上提炼领悟,而相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常会困于一隅而兜旋迷惘。所以,教师能否把好学生的脉,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过程与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从这个角度说,知识量真的不需要很多,而在于找到语文思考的方式,发现有效的融注时机。有时,也许是一个细小问题的师生研讨,也有可能发现学生的弱穴,针对情况补充扩展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就会轻松地登堂入室。学活学透,才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加强对专业语词的积累和敏感度。语文的学习,必须凭借一定量的专业语词,比如鉴赏术语赋比兴、闺怨、乐景写哀情、烘托、起承转合等等,恰恰在这些地方,学生不留心重视。因此,在遇到相关重点语词时,多用些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它的应用,并且与类似语词做详细辨析,这些地方的教学要稳要扎实。这样,才会夯实基础,进而在理解能力上上一层台阶,形成相对完整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根基。逐渐,积累到一定量,必然胸有成竹,遇题不慌。而理解准确了,也会促进问题的准确表述。
我们是教学能手,我们还要做出色的设计师。在林林总总浩瀚无边的知识森林里,把准教学大方向,处理好教学关键环节,舞出语文健美、摇曳的身姿。
关键词:环节设计 目标指导 简约高效
紧张匆忙的2010年高考备考结束了,高考成绩尘埃落定,众多110分段的成绩令人欣喜。回顾一年的备考历程,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语文学科考点繁多,教学篇目与高考测试联系不大,学生记忆能力迁移能力都匮乏。到了高三,一年的备考时间略显窘促,有些大的板块诸如文言板块、现代文理解板块、作文板块,没有充裕的时间做二次复习,一些学生刚刚有了一点入门的感觉,就踏进高考考场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遗憾。
寻根究底,有两大主要原因。其一,学生主体学习时间过于不足。语文的书面作业不好留,而且,学生也不爱做,写个300字片段作文,就有可能耗费半个多小时,比较起数学等学科来,没有现成套路,写出来也未必满意,没有成就感。而另一方面,从课上内容的理解,到知识点能力点的落实,都需要有自我领悟的时间和过程。而现在的高三生,过多的精力都投注在应付作业上,没有自我揣摩消化的时间。如此,学生的学习渐渐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内容日趋剥离。
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教学梯阶式内容的建立是否合理的问题了。知识有层级,能力也有梯度安排,搞好版块内教学内容的前后设置,组织好学生知识的运用时机,才会有高效的课堂。下面我以诗歌板块为例,来具体说明我的这点想法。
诗歌复习安排三个段落。通常,一轮复习的环节设置为“文体常识——意象意境——内容手法——综合练习”,二轮复习设置为“主旨及手法的准确定位——题型专练——答题模式”,考前强化训练为“题型滚动——表述规范”。
这样设计,符合知识的认识过程、能力的培养过程。但通过一年具体的实施,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常识与能力脱节
一轮前三个环节,有古体诗、近体诗、词韵、曲牌、名家、流派等知识,有众多常用意象的涵义,有情景的多种关系,有诗歌十余种题材、众多表现手法等等,内容繁多,知识琐碎。其教学过程必然会拉得过长,很消耗时间。并且,知识点的运用练习相对单一,因而导致与综合练习运用的脱节。比如说,月的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使用这个突破点,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可是,当我们完成意象这个阶段复习之后,下面复习的是手法部分,因而到了第四阶段即做综合练习的时候,学生已经遗忘了用意象直接解读内容这一捷径了,反而在全诗中四下寻找。费时费力,不能融会贯通。所以,整体看起来,战线过长,理论过多,实战太晚。
二、重视理解忽视表达
无论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前期都在强化理解,学生常常认为理解对了,也就做对了,做书面表达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写。实际上,语文的一大半能力是表达,理解仅仅是表达的基础;脑子里有的,未必能做出书面表达。书面做出的表达也未必能准确传达内心感悟。在学生的答卷中,有的词不达意,有的是理解、评价还是描述,搞不清楚,大多数同学表述环节不完整。学生这样的备考状况非常可怕,而且非常难以纠正。如果局面得不到控制,直接影响模拟考试阶段的答题信心。
三、学生无所适从
试想,一年的时间,给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灌输那么多的人文知识,能有什么结果呢?肯定是有些怵头。有的孩子还仅仅停留在能背会背上,常常炫耀背了多少多少诗篇、背了哪首长诗,可如果老师追问一个问题,对方常常是无所知晓。稍微认真些的孩子,会感觉诗歌很美,很有意味,但是不知如何准确解读,更缺乏表达的专业词汇,前面学的差不多都忘了,学与解两张皮。从而形成一个尴尬局面:诗歌很美,但是我无能为力。
高考之后,反思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认为应该有两点改动。
首先,一轮复习应该把“综合练习”提前,形成“目标练习——常识插入——再练习——意象意境——再练习——内容手法”的回环链条。当然,这个链条的实施要根据学情灵活机动地操作,必要时可以微调。这样做,才能及早树立目标意识,预先发现答题所需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有的放矢,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练习中,如果有手法知识的缺陷,那么就补出一节手法;如果有感情内容的不明,就拉出一条感情线、专题讲解一两节。这样,让综合练习成为大树的主干,常识意象内容等成为树枝,突出练习这一主线,让练习的主线钩挂相关知识的教学。
当然,这样调整之后,就不能一味强调“正确”与否了,而应该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只要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题,就是完成了当下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以题型意识为本,以答题模式为纲。形成“题型专练——答题模式——主旨及手法的准确定位——综合练习”的回环上升趋势。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以答题为目标,使答题成为一个可检测自身学习水准的显性标杆。至于主旨及手法的准确定位,可以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逐渐打磨,日趋准确。考虑设置如下课节专题,进行一课一练:“以内容看诗歌的若干类别”“从意象看景探情”“时代与内容的必然关系”“同一手法在不同诗歌中的使用”等。即理解诗歌从标题、时代、意象、抒情关键字等角度入手,完成解读的多渠道能力掌握。无论哪一课节,都力求答题步骤的规范,从而在答题程式上逐渐熟悉并轻松地运用。
这样,到了考前强化阶段后,“题型滚动——表述规范”就能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就真正称其为“强化”,而不是“再学习”了。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提高。
这个调整设计,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目标明确,学有所用,从而一步步深入诗歌文本的内核,做出准确理解以及初步鉴赏,在诗歌海洋中领略无限风景,得到美的熏陶。
思考这一个具体的诗歌板块,推广而之,会有更多收益。
目标式学习是时代的必然。我们常常说,语文的学习要靠大量的阅读,精讀或者广泛阅读。这句话没错,没有大量的感性知识,没有一定的基础篇目的铺垫,不可能有语文的高阶段理解。但是,现实地来说,随着大学知识往高中阶段的迁移,随着高中课程一天天地加深,课业负担不可避免地加重,高三语文的复习只能借助目标意识的强化,才有可能走出任务重、知识庞杂、用时多收效低的窘境。这种目标式学习,关键的因素是指引方向,时时以大方向促成相关知识点的知识铺展与紧凑衔接,变无目的低收效的学习为可见的量化练习,从而带动知识的吸纳。
融会贯通,学活学透,才有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语文的学习是需要感悟的,不能用算术的理性思维来套解,还有一些难以言传的地方,天性高的学生,能够从课堂上提炼领悟,而相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常会困于一隅而兜旋迷惘。所以,教师能否把好学生的脉,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过程与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从这个角度说,知识量真的不需要很多,而在于找到语文思考的方式,发现有效的融注时机。有时,也许是一个细小问题的师生研讨,也有可能发现学生的弱穴,针对情况补充扩展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就会轻松地登堂入室。学活学透,才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加强对专业语词的积累和敏感度。语文的学习,必须凭借一定量的专业语词,比如鉴赏术语赋比兴、闺怨、乐景写哀情、烘托、起承转合等等,恰恰在这些地方,学生不留心重视。因此,在遇到相关重点语词时,多用些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它的应用,并且与类似语词做详细辨析,这些地方的教学要稳要扎实。这样,才会夯实基础,进而在理解能力上上一层台阶,形成相对完整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根基。逐渐,积累到一定量,必然胸有成竹,遇题不慌。而理解准确了,也会促进问题的准确表述。
我们是教学能手,我们还要做出色的设计师。在林林总总浩瀚无边的知识森林里,把准教学大方向,处理好教学关键环节,舞出语文健美、摇曳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