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门家风:铁骨正气,低调为人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20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滕代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之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铁骨正气、德厚功高。他有5个儿子,长子滕久翔、二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滕飞)、五子滕久昕。除长子滕久翔外,其他四子先后入伍。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5个孩子在各自岗位业绩突出,无愧于红门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滕门家风。
  严格教子
  1943年11月,滕久光出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紧张最艰苦的时期,滕代远只好把滕久光寄养在老乡家里,是根据地老百姓的奶汁和小米把他养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滕久光被接回北京,进了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在学校里,滕久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使得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有些忘乎所以。媵代远认为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就把孩子转到一所普通学校。但滕久光淘气贪玩、不好好学习的毛病仍没有改掉。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滕代远夫妇决定把滕久光送到秘书的老家——一个山区农村去锻炼。
  就这样,媵久光被送到河北唐县的一个山区农村。一下子离开了北京城,来到这么艰苦的农村,滕久光开始很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滕代远就经常抽时间给孩子写信,鼓励他努力学习、参加劳动。后来由于上学不方便.媵代远又让滕久光带上户口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姥姥家,一边上学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其间,滕代远仍然时常抽时间给儿子写信,关心儿子的学习劳动,期待其能健康成长。
  离开了父母,媵久光逐渐增强了独立性,并有了可喜的变化。北方的高梁米把他养得非常结实,劳动的汗水改变了他贪玩的恶习,学习成绩也渐渐好起来。
  3年之后,滕久光被父亲接回北京。1962年夏秋之间,媵久光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媵代远格外高兴,他觉得自己几年来在滕久光身上倾注的心血没有白费,语重心长地对滕久光说:“你这样做是对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你们捍卫。人民解放军是个大熔炉,希望你在熔炉里锻炼成才。”
  1945年5月,媵久明出生。刚满月,滕久明就被送到老乡家抚养——每个月给老乡家送20斤小米,每年给10尺粗布,作为托付费。随着后来部队机关有了简易的托儿所,工作繁忙的滕代远夫妇才把媵久明送进托儿所。
  滕久明小时候迷恋“火箭”,春节时特爱放“冲天炮”。他早年立志好好学习,以后报考军校。
  1965年夏,滕久明高中毕业在即,正埋头苦读,准备高考。一天傍晚,滕代远夫妇谈论起家里的事,对滕久明学习肯用功、进步快的情况十分欣慰。秘书见状插话说:“久明对我谈过,他想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怕万一考不好,不被录取,想请您给学院刘院长(滕代远的老部下刘居英)写封信。”
  滕代远听后,断然回答说:“读书,上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关系。大学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没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多得很,做工、种田、当兵都可以。”滕代远又对妻子林一说:“要给孩子讲清不能写信的道理,靠私情,拉关系,不是我们党的作风。”
  后来,滕久明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如愿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年8月24日报到,滕久明抓紧准备行装,滕代远嘱咐他:“你是咱们家第一个大学生,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找对象。”后来,滕代远还给滕久明写信,信中强调:“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对你的希望。”并抄录了陈毅4年前送儿子上大学时写的《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姗》这首长诗中一些句子以勉励儿子。
  滕代远平时留给孩子的印象是不多说话,很严肃,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其中,还要求他们为了工作要晚婚,不许过早谈恋爱。滕久明刚上大一那年放假回家,看到有同学来家里,滕代远就会盯着看来的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一次,滕久明因为与同学聚会回家晚了些,吃饭时滕代远生气地将滕久明手中的筷子打掉。滕久明心想,可能父亲误解他在与人谈恋爱,他强忍着泪水没有说明真相。为此,滕久明直到32岁才恋爱结婚,其他几个兄弟都是30岁之后才成家,但父亲对他们的恋爱及结婚对象从不干涉。
  滕飞记得,自己在念小学一、二年级时,爸爸就要求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滕飞开始不理解爸爸的用意,只是每天记流水账式地写着以应付爸爸的检查。滕代远一方面耐心地纠正滕飞的错别字,一方面语重心长地说:“写日记,就是把你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无论对错,一笔笔记录下来,以后加以分析,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将来纠正错误的行为,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几十年过去了,滕代远的教诲使滕飞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让滕飞在未来的人生中受益良多。
  1968年2月,滕飞应征参军,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夕,滕代远在旁熟练地指导儿子打好背包,并送给他一本在当时很难得到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和《雷锋日记》。早在1963年,滕代远就带滕飞参观过雷锋事迹的展览,他对儿子的要求简单明了:当雷锋式的士兵,吃苦在前,不讲享受。滕飞坐了几天火车来到部队驻地——这里一片荒芜,看不到绿树青草,只有茫茫戈壁上的骆驼刺;没有温暖潮湿的气候,只有漫天遍野的刺骨寒风在耳边呼啸。滕飞的心也像这寒风一样凉了大半截,甚至想,在这个地方打开我军旅生涯的首页,是不是太残酷了点。滕代远从滕飞的家信中看出了儿子的怯懦,在回信中说:“金张掖,银酒泉——这里是你报效祖国的好战场。”媵飞后来才知道,1937年5月,父亲和陈云受党中央通过共产国际的委派,带领工作组在这个地方(星星峡、祁连山脉)迎接了突围出来的由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西路军部队。这时,媵飞才想到父辈对自己的教育用心良苦。
  1970年8月10日,滕飞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昏迷不醒。部队马上通知滕家前去探望。滕代远委托秘书前往看望儿子,并嘱托秘书:“你到部队去,请向领导转达我们的意见,如果还有希望,请尽力抢救,因为孩子还年轻,还能为党和国家服务几十年。万一抢教失败,我们不提出任何要求,一切按照部队规定办。”秘书赶到部队,看到昏迷不醒的滕飞还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这时滕代远接到了去庐山参加党的九届二中全会的通知,他以党的工作为重,要求秘书迅速返回,与他一起飞往庐山参加全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奋力抢救下,滕飞终于苏醒,摆脱了死神的威胁,重新战斗在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上。   滕飞回忆说:“1971年,我被提拔为军官,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给我来信,嘱咐我要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
  滕代远在信中用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教育滕飞:越艰苦越离不开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当年滕飞希望自己在军事上有所发展,对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滕代远耐心地开导他,要他好好向雷锋同志学习——“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因为工作需要,滕飞的工作换了好几个地方,但是不管到哪里,他都牢记父亲的教诲,工作更加努力,先后被国防科工委党委和海军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滕飞从部队转业后,到广东粤海石化储运公司任职,并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滕久昕的记忆中,父亲只流过一次泪。1968年,滕代远送17岁的小儿子媵久昕赴内蒙古牧区插队。此前,学校发来有关插队的申请表,滕代远支持一直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小儿子去内蒙古牧区,并郑重地在申请表上写下“完全同意,坚决支持”。滕代远将毫无独立生活经历的滕久昕送上火车,列车开动的瞬间,永定门车站内近800位学生和家长抽泣声一片,甚至盖住了火车的鸣笛。但滕代远却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挥着手。后来,滕久昕听母亲讲,父亲回到家中,拉着母亲的手说:“孩子才17岁……”一句话没说完,已是鼻翼翕动,泪盈于睫。
  滕久昕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讲:“父亲当时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此前是铁道部长,我母亲是北京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可是他们送我的时候是以普通老百姓身份到车站的,没有跟任何铁路系统领导和部门打招呼,是挤在人群里向我挥手的……车启动了,老父亲流泪了。”讲到这里,滕久昕泪水纵横……
  滕久昕在内蒙古期间,滕代远夫妇经常给他寄信,勉励他在草原上扎根,好好经受锻炼。1970年,滕久昕光荣参军,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
  一次,因为工作需要,部队首长让滕久昕去北京密云出差。阔别多时,一些留京的同学听说滕久昕回来了,便请他吃饭叙旧,滕久昕也回请了他们——吃饭的开销比较大,还借了出差公款60元,这在当时来说,相当于部队连级军官一个月的工资。滕代远知道后非常生气,提笔写信批评他:“干都子弟应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习惯。这不是一般生活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觉悟,甚至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问题。
  接到信后,滕久昕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于是,滕代远写信告诉部队的领导,让大家一起帮助滕久昕认识讲排场、摆阔气的问题,并写信给其他的儿子,一同帮助滕久昕提高认识。其中,在给滕久明的信中写道:“小利(滕久昕小名)花好多钱,大少爷脾气厉害,你要多劝说他一下。”后来,滕久昕专门写了一份思想检查寄给父母。低调为人
  1950年9月,未曾谋面的滕久翔听说生父滕代远在北京当上了铁道部部长,就千里迢迢从湖南来到北京探望。几经周折,滕久翔终于见到日夜思念的父亲。滕久翔是滕代远离开家乡考入常德二师的前一年出生的。参加革命后,滕代远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看望亲人,如今见到阔别20余年、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心里自然是分外高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陪伴滕久翔游览了北海、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
  生活困难的滕久翔以期父亲在北京安排工作或要点钱,以改变家里面临的困境。一天,他向父亲央求说:“爸,你现在是铁道部的部长,给我在北京找个工作吧?这样,咱父子俩也好经常见面。”
  滕代远不仅严词拒绝了,而且动员他回家,说:“按父子情分,我应该在北京为你找个事做。但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没有以职权谋私利的权力,部长更不能例外。再说,你在老家上有祖母,下又有爱人和孩子,你不能把这副担子交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啊!你应该回去。”
  起初,遭到父亲拒绝的滕久翔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转念一想,觉得父亲的一番话还是有深刻道理的。最后,他接受了父亲的意见,准备回家去。
  临行前,滕代远还反复叮嘱滕久翔:“要安心在家乡搞建设,做好阳春,多打粮食,为国家抗美援朝出把力。家里有什么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要打我的牌子向政府要救济或提其他要求,给国家添麻烦。”滕久翔不停地点头。
  1960年9月12日,滕代远的母亲因年老多病去世。那天,滕久翔给父亲发了加急电报,要他奔丧。滕代远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很想马上奔丧。但是,考虑到全国上下都在过苦日子,自己作为铁道部长,怕回家劳民伤财,给当地政府增添麻烦,他最终打消了奔丧的念头,并回电给滕久翔,说他工作忙不能回去,要求丧事从简,并要滕久翔代他守灵尽孝。
  滕家5兄弟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滕代远的儿子,这都与滕代远低调做人的教育有关。
  从与父亲多年的相处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到父亲就是一个只讲人民、不讲自己的老实人。孩子们从小只知道父亲当过农民,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至于做过什么工作一概不知,父亲也从来没有对他们讲过。
  据滕飞讲:“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解放军总参谋长是最叱咤风云的将军了,但我从不知道父亲在战争年代曾继刘伯承、叶剑英之后担任过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总参谋长这样重要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在太行山根据地身患重病,毛主席听说后从延安发来电报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滕代远。1971年我帮助父亲整理回忆资料时,才第一次从他口中得知他曾担任过总参谋长这样的要职,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滕久明说,父母从来不对孩子们讲自己的光荣历史。小学时代,家里就规定孩子们用“林”姓,滕久明就曾使用过“林小明”这个名字。滕久明说,父母为了让孩子以平民子弟的身份健康成长,从小就培养他们淡泊名利、低调做人的好品德。
  滕飞回忆说,我从小学到高中所填写的一切表格中,在“家庭出身”这一栏中,父亲只允许我填“职员”二字。“我上小学时父亲不送我去‘八一’、‘十一’这些子弟学校,而是送我去史家胡同小学这类普通学校。从7岁开始,我每天往返三四公里步行上学。我还清楚地记得,读小学时,在父亲的授意下,家里的公务员叔叔打扫卫生,只要逢我课余,都会分配给我一部分包干任务,完成任务后才有资格去玩。”
  “父亲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工作时不容打扰。他的文件都锁得好好的,不让家人看。在家里,他从来不说公事、政务。”滕久昕回忆说。滕代远平时难得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他在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休息,只不过是玩玩扑克牌和散散步而已。周日偶尔到野外或公园散步,滕代远才会带上孩子们,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我们家全是男孩子,所以哥哥的旧衣服就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弟弟们穿。”滕飞说,父亲自己就是这样,一件衬衣补了又补,睡衣的样式也很老气,只有在出席重大庆典、国宴或出国访问时,才换上整齐的中山装。滕久明也说,父亲对自己要求甚严,生活上非常俭朴,除了出国访问置装外,他就没有再添置新衣服。
  1973年8月,滕久翔到北京看望病情日趋严重的父亲,见父亲每餐还要吃一个窝窝头,心疼地劝道:“爸,这东西是粗杂粮做的,吃了不容易消化,等您病好后再吃不迟。”滕代远却执意地说,“我从1960年开始,已经吃了10多年了。”老人还语重心长地告诉滕久翔:“今天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不能只顾自己,要时时不忘旧社会的苦,才知今天新社会的甜。今天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你应该好好工作,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走近滕家兄弟们,透过他们平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红色熏陶下的滕门之风,体味到他们淡泊朴素、默默进取的高尚品质。
  (据《湘潮》)
其他文献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李源潮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较早地在江苏将其化为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四优先”政策。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此前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李源潮铁腕治吏,引发民众的强烈关注。  李源潮多次对选人、用人、治吏等做出的经典论述,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称其“够狠、够劲道”。2010年,针对干部管理问题,李源潮说
期刊
1969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迎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远离首都和亲人,怀抱理想奔赴这个偏僻山村。他们和村民们一起住窑洞、干农活,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一干就是好几年。后来,这些青年里有人落地生根当了工人,有人几经周折回到北京打拼事业,有人成为作家记录那火红的年代……还有人历经锤炼成为国家主席———当然,在那时,他
期刊
攻坚克难,勇做改革探路人  從中国农村最基层到中国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到共青团中央;从主政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河南到“共和国长子”工业大省辽宁,到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一路走来,李克强的统筹、决策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从政阅历和理政经验。  在公众面前,李克强自信、睿智、谈吐博雅却掷地有声;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平实、亲切,紧要关头能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从法学学士到经济学博士,10年燕园的浸
期刊
破指血书赴荒原  1963年,小学毕业的王光亚,考入赫赫有名的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从这所学校曾走出过中国大批优秀外交官。上海外院附中是住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王光亚当年的舍友正是杨洁篪(2007- 2013年任外交部部长),两人正好住上下铺。  王光亚初中还未毕业,“文革”就爆发。与去当电工的杨洁篪不同,被打成“白专”典型的王光亚一发狠,决定报名去北大荒当知青。年少激昂的他甚至划破手指,写下血书
期刊
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信仰者  王伟光,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87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伟光是“文革”期间第一批自愿报名“上山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196
期刊
亲情:恋亲不为亲徇私  毛泽东诞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家,毛泽东与父母的情感一言难尽。  毛泽东很爱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母亲的优秀品德给了毛泽东深刻的良好影响。母亲支持他帮助乡邻、周济同学,支持他读新式学校。于是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然后投入到了革命洪流之中。1919年初,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当教员。这时他想起了病中的母亲,并让两个弟弟护送母亲到长沙诊治。可不幸的是,
期刊
不让外孙喊“姥爷”  朱敏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刘建(1953年出生,1970年参军入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刘康、刘进、刘敏(1959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刘武(1976年当兵,现任解放军某研究所大队长)、刘丽。其中长子刘建在朱德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我是1953年出生,但我从小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刘建说,这一年,母亲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后,
期刊
朱镕基关注《焦点访谈》  1998年10月7日,《焦点访谈》迎来了朱镕基总理。  我们特别盼望朱总理来,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焦点访谈》最忠实的观众,他总在看《焦点访谈》,看完之后常常立刻发出声音,他常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及《焦点访谈》。曾有部长半开玩笑地对我(本文作者敬一丹)说:“现在我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饭,因为怕耽误了看《焦点访谈》。总理常在会上问:‘你们看昨晚的《焦点访谈》了吗?’答不上来怎么办?
期刊
我要出人头地  王石生于1951年1月,他这样介绍自己:“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从军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母亲是锡伯族。锡伯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其中一个分支跋涉两万里,大举迁徒军屯伊犁河谷,为保护西北边疆立下战功。”正是出生在这样阳刚气十足的家庭,特别是有这样一个刚强的母亲,才造就了王石后来的性格和生活道路。王石在谈起父母时也强调:“我很像我的母亲。”  王石13岁的时候,母亲
期刊
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1976年1月8日9时许,周恩来所在病房外的电铃忽然响了。这不是平时的电铃,而是为遇紧急情况专设的电铃。不好!大家快步跑向病房,几乎同时看到监护器上的心跳显示:心跳70几次。一直是100多次,忽然掉到70多次,陈在嘉大夫急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心跳在继续下跌,60次、50次、30次……  医生们按照原定的搶救方案,采用了所有措施,呼唤、人工呼吸……都不起作用。荧光屏上,时而显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