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框架下MDT模式在AD患儿居家管理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T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达17%~20% [1] , Guo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 12.94% ,接近70%的患者在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 [2] 。国内外研究发现,皮肤慢性疾病的用药依从性普遍不高,规范地使用药物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促进疾病康复并减少复发 [3-5,7] 。由此,有效规范患儿居家管理直接关系到疗效和缓解过程 [6] 。运用多学科团队(MDT)模式替代传统的医疗模式,通过多专业小组之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艾司洛尔(Esmolol,ES)是否可通过抑制焦亡的经典通路进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面颊、腰背部及四肢伸侧多发暗红丘疹结节1年余,伴瘙痒”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面颊、腰背部及四肢伸侧暗红丘疹,伴痒感,外院曾以“湿疹、虫咬皮炎及结节性痒疹”等治疗,疗效欠佳,后皮损缓慢增多,搔抓后结痂,来我科就诊。患者长期居住于湖北省恩施市,无明确麻风接触史。否认肝炎、结核及麻风等传染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硫唑嘌呤作为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自身免疫及炎症相关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硫唑嘌呤主要通过产生嘌呤类似物干扰核苷酸利用,影响细胞分化发挥作用。硫唑嘌呤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学毒性、肝毒性、胃肠道反应、感染等。本文将从硫唑嘌呤的药物代谢机制、皮肤科的应用、不良反应及预防方面进行综述。
患者,男,31岁。右前臂皮下结节5天,伴轻度压痛不适。高频超声检查示:表皮连续微隆起,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可见一类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体积约6.30 mm×6.23 mm×3.20 mm。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大量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胶原纤维增生,间质黏液样变,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渗出。诊断:结节性筋膜炎。
报道一例使用阿达木单抗治疗泛发型环状肉芽肿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76岁。躯干、四肢泛发型环状红斑、丘疹,境界清楚,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见上皮样肉芽肿,中央胶原纤维变性、坏死,肉芽肿周围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胶原间散在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为泛发型环状肉芽肿。第0周给予阿达木单抗注射液80 mg皮下注射,第1、3、5、7、9周给予阿达木单抗注射液40 mg皮下注射。随访3个月后患者皮损基本消退、遗留少量色素沉着。
患者,女,50岁。面部多发黄白色丘疹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上部可见一卵圆形囊肿,囊壁由鳞状上皮组成,囊内可见无定形物质及少量毳毛横断面或斜切面。因患者不接受治疗,目前随访中。
患者,男,70岁。全身泛发多形性红斑、丘疹伴瘙痒3个月,未见水疱。皮肤病理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IgG、C3、IgM、IgA阴性。间接免疫荧光示抗基底膜带IgG抗体1∶40阳性。正常人皮肤盐裂间接免疫荧光示IgG表皮侧阳性。诊断为无水疱性类天疱疮,给予烟酰胺、四环素、雷公藤多苷口服,配合外用卤米松乳膏治疗,2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
反应性肉芽肿性皮炎包括栅栏状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皮炎、间质性肉芽肿性皮炎及间质性肉芽肿性药物反应三类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多样,常伴有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综述了这三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等。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因子及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15只,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实验1组(D组)、实验
CD146是一种黏附分子,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最近研究表明,CD146在多种皮肤病中发挥重要作用。CD146有三种形式,包括两种膜型异构体和一种可溶型分子。CD146分子通过与不同的配体结合可以介导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CD146分子的结构、定位、调节和功能及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