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前体蛋白含量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115296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不同年龄人群血栓前体蛋白(TpP)含量变化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在30~79岁健康人群,共168例,按年龄分为5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TpP含量.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TpP含量有递增的趋势,60~69岁组TpP含量为9.53±2.08 μg/ml,70~79岁组TpP含量为11.37±2.05 μg/ml,明显高于59岁以下各组,差别极为显著(P<0.01).结论:TpP检测可作为老年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Xa因子介导裂解凝血酶原产生的,Xa因子作用于凝血酶原分子的精氨酸273-苏氨酸274(Arg273-Thr274)部位,导致F1+2从凝血酶原分子的NHz释放。D-dimer系交联纤维蛋
期刊
2013年6月24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电设备生产运营专家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一届二次会议暨发电设备行业如何由大变强研讨会”。会议特邀原机械部副部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
期刊
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机体内环境和血流动力学有较大影响.因血液稀释、低温、血液界面及组织灌注形式变化,使患者体内电解质发生一系列改变,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机制中脂代谢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海拔1000米以上湖北省兴山地区近两年1495名公务员血脂水平的调查结果,为本地区进行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增龄的关系.方法:测定60岁以上老年组与45岁以下中青年组各15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者异常率.结果: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
观测2004年8月-2005年6月住院的65例冠心病患者应用生脉注射液后舌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病毒一般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有助于病毒感染的消除并预防再次感染.病毒的致病机理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损伤靶细胞,如杀细胞效应、细胞膜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