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来源 :中国循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患者女,36岁。因“胸闷、气短伴反复口腔溃疡半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8—02—13收入院。患者2007—09起反复发作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同时伴有反复出现的多发性口腔溃疡、外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