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言归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 亮
  又名传亮、传量、大量,号九牛,原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生于浙江安吉。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导师委员会委员,文化与旅游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美术书法考核高级评委,首师大、清华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曾任《中国书法》执行编辑。2014年8月,洪亮工作室书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成立。2015年6月,北京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出版著作《大学书法教材系列》《唐孙过庭<书谱>解析与图文互证》《邓石如》《洪亮篆书古文三篇》《洪亮行书勤学古诗十七首》30余种,主编书画专业教材、经典碑帖200余种。曾任“杨守敬杯国际书法大赛”、“商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吴昌硕国际艺术大赛”等大展赛评委。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展、中青展、全国篆刻展、西泠印社评展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先后在安徽芜湖、辽宁朝阳、甘肃白银以及美国宾州、猶他州,西班牙莱昂等地博物馆、艺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西泠印社、韩国竹子博物馆、美国Bellefonte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艺术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收藏。
  已经不同于一剑长歌的青涩与清秀,一度喜欢上江湖淼淼、秋色横空之境。此生此岸此世行之过半,再次与万物的共相与空相相逢,难免本色见性,中有陶然。背景可以是故园炎夏的一把凉扇,也可以是天涯夜度的一盏油灯;画面呈现出天空之下、大地之上,温暖迷人的种种意象不断和现实生活互校互勘,况味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种秋境下的生发与聚散、呼唤与共鸣,泰半源自生命内部的“岂无言归”意识。
  当代书画印艺术家、理论家洪亮先生的刀笔之下,饱含吟哦难尽的真挚,出乎本然,归于应然,无论书画,还是篆刻,那些高于饮食男女的风致,伴随着长袍马褂般的旧时风流,款款臻于秋色之境,难得一份又苍凉又沸腾又从容的心绪,同时,概见一个时代的声华。
  人生经历和笔墨功业如何能分得开?洪亮兄问道荒原、曲尽人心的经历向来为人所称赞。对于艺术的追求,他有着六〇后所特有的木鱼经书般的笃定。在艺术与生命的启蒙地——烟笼月照的浙江安吉,洪亮兄做过中学教师,县文化馆、博物馆、吴昌硕纪念馆副馆长,县政协文史主编;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乃至北上至北京大学访学、讲学,在《中国书法》做编辑等,一路行来,岁月如刀,苦难如锯,书画印成为他证得的“阿罗汉果”。而在这条人生起伏线上,洪亮兄的个人艺术成长史亦清晰可见。
  他自幼在父亲影响下学习书法,并受邻居姜大公启发,酷爱诗书画印,得到乡贤郑德涵、曹寿槐、杜启汉、林元基等老师的指导,以及杭州余任天、潘韵、周昌谷、诸乐三、刘江,上海王个簃、钱君匋,南京陈大羽等名家的指教。典故对掌故,黄页映孤灯。洪亮兄为书画印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北大访学期间,受金开诚教授影响,他初步建立与书法教学相适应的书法理论体系,形成“本体语言一体化”和“临创一体化”教学法;频频出现在清华、人大、北大、北师大、首师大等名校讲台上,收到如潮好评。转烛间匆匆青春早已逝去,“积千劫方成菩萨”,回味起来,非一曲《归去来》不能唱尽心头诸般滋味!
  书画印艺术之所以有其独特之美,之所以成为藏家的心头好,惯在杯水风波里映照着大千世界、天荒地老。洪亮兄首先以篆刻名世,其篆刻艺术清可绝尘,浓能溢远。他的汉印与古玺,流衍着悠悠古韵,质地脱俗,刀下线条如水中藻荇般交错横陈,传达出一份“性印朗月,身同太虚”的艺术理想。洪亮兄对汉印古玺勤奋临摹,把“知识性的知道”和“智慧性的了悟”深度结合,使其篆刻作品遂有云烟变灭、苍茫古厚的韵致,构思布局,迥异恒蹊而独出心裁。
  “汉印的方正、浑朴、宽博、大气,符合我们民族共同的审美追求。满白文、粗白文、细白文等汉印形式,皆能出于一心,运用自如。”观洪亮兄之汉印,如观沙场秋点兵,旌旗猎猎,庄严肃穆。洪亮兄于词句印上取法古玺较多。“古玺是大篆文字入印,随笔画的多少不同而字形有大小的变化,配合印文的穿插、挪让、呼应、疏密等布白,就产生了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从洪亮兄所刻的古玺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古玺布白规律的熟练运用以及他的激情、智慧和充满活力的自由创造精神。所以,观其古玺,如窥吴风里的桃花,弹指有神通,落英飞神剑,极尽变化畅情之能事。可以说,洪亮兄在篆刻的广阔天地里有着做鹰隼的潜质,有习得亦有获得,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著名篆刻家杨鲁安先生在《洪亮篆刻艺术解读》中曰:“洪亮身居吴昌硕家乡,研究吴昌硕印艺,吸收了吴派印艺的精髓,但印风却似黄牧甫劲挺爽峻的风骨,此为善融诸家之长。”并将洪亮兄治印学吴、学黄入而能出的几种有效手段概括为:规模略具形似;强其骨,竖其线,刀下见笔;损益笔画求其活;海纳百川,汇细流成巨浪,借他山之石,以筑自家园林。生命之灯有尽,然艺术之途无止境。近些年来,洪亮兄不断丰厚学养,在心境上摒弃卖弄,冲破自我局限,印风于灵动之外,增强了几许朴茂之气,寻找到了新的呼应与会心。
  书法对于洪亮兄而言,并非擦肩而过,而是命里相随。他是用精致的笔墨来承载自己的生活,来作为自证存在的方式。他的笔墨红尘里不乏对生命意义的乐观领悟。他是将书法当成了心灵依托而非精神手纸。传统不彰则文化潜形,洪亮兄深谙笔墨书写要有生命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生命情感的个体表现,一是对自然精神的集体认同”。
  进言之,书法创作跟单纯写字的区别就在于书法创作充满了情感表达,是一种自我审美情感的反照。之所以伤仲永成为书法圈里永恒的话题,皆因不懂得如何给自己的笔墨优劣做学理上的归因。
  王森正先生曾著文详细探讨洪亮兄的书法之道,“从1981年开始,洪亮便开始研究古代书法篆刻理论,在浩如烟海的书论中学习书法的创作规律。在40年中,从以吴昌硕为起点的个案研究,到对书法理论的全面总结,再到对古代文艺理论的广泛涉猎,他在书法之‘道’上越走越远。尤其在2000年后,洪亮在专业报刊发表研究性论文100多篇,并主编近200本书法类图书,渐渐形成了一套有自己风格的书法理论体系。在书法的理论中,他认为字法、章法、笔法、墨法等是最基础和根本的。他总结了字法形式美的十一大原则,即斜视统一之美、均匀之美、对称之美、对比之美、呼应之美、穿插之美、参差之美、谦让之美、上紧下松之美、开合收放之美、平衡之美等;对于笔法总结提按顿挫法则、顺势贯气法则、时间有序性和空间分割法则;对于书法提出‘五气之说’,即正气、清气、喜气、灵气、祥和之气等,这些都是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构建”。
  洪亮兄不单将其书法理论用于书法教学,更运用于其书法实践。他的篆书,以《峄山碑》和吴昌硕“石鼓文”为基础,吸取邓石如、吴让之和近人王福庵的笔法之长。字法上吸收篆刻印化字法的方法,融大小篆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篆书面貌,一笔一画皆有土壤。他的楷书清新如陌头杨柳色,取魏楷和唐楷之长,从对经典的感同身受里提取内核,融入性情,打磨一番,让更多的人感同身受。
  洪亮兄书画创作花开并蒂,他的绘画青涩期非常短,山水,花鸟,仿佛一下子就成熟了,迷人了,目之所及,像风雪中碰到一起的酒杯般打动人心。其实,洪亮兄的绘画艺术背后,潜藏着从线条锤炼到立象尽意的以此例彼的努力,落脚点在于书画印的相互滋养,而不是在书印之外把绘画当成一种“我在乡下有块田”的自我满足感。他的绘画中有着慢煮光阴、读书寻史的文化浸润。洪亮兄的山水与花鸟没有单纯诉诸情绪,也没有单纯流于浅表,笔墨和品质双重厚重,充满了魂魄蕴神、故里重归的文人写意情怀。
  经营绘画,就像经营婚姻,端能考验瓶颈面前如何用情用心。伍迪·艾伦说:“婚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努力解决那些独身时永远不会出现的问题。”而经营绘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诸多时代诱惑面前,有无小鹿撞怀的迷茫,有无忠于自己的内心和美学立场,有无充满生命汁液的笔墨表达出人生的期待感。无疑,洪亮兄已经经营出画中之趣。袁宏道云:“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洪亮兄的绘画,秋水云天,来日方长。
  面对洪亮兄的书画印艺术,不想评弹出多少世道人心,也不想追索多少生命终极价值,引发感触的关键点可以概述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本身就是修行者,没有传统文化的无尽滋养,没有四海为家又四海无家的生活阅历淬炼,没有深及骨髓的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挪移与重建,书与画与印,就像缺了三掌的降龙十八掌,不会破气式的独孤九剑,只学到第六层的乾坤大挪移,永远就卡在了那个层面,那个生命与艺术双重“存在困境”的层面。也许洪亮兄的书画印艺术远没有达到渴望中的曲终人在、曲终奏雅,然而,他所做的探索与问道的意义却不言而喻。岂无言归,天道酬勤。
  本文作者:赫永伟(中国书法出版集团编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摘 要:“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通过一定目的的设计与制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经过启发,进行创新的思考。本文以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正负图形》一课为例,提出以“图像识读”为教学手段,经过 “研读、赏读、趣读”三个阶段,使学生在“模仿联想”中举一反三,在“自由联想”中融会贯通,在“对比联想”中触类旁通,
期刊
摘 要:根据现有教材,面对人物画水平薄弱的九年级学生,如果按照书本单元教学内容,直接让学生进入人物动态绘画,难度有点大。笔者采用各种媒体手段,将动态人物教学更加形象化,以动态人物画创作教学为切入点,不局限于速写技能培养,打开眼界与思路,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首先笔者对动态人物画的定义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动态人物画初中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发掘动态人物画对于初中生美术教学的价值
期刊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
期刊
摘 要:由于书写姿势有别,历代执笔姿势呈现多样化。“五字执笔法”是一种传统的执笔姿势,并受到书法大家的推崇,知其姿势要领,而后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无论何种执笔,手笔一体,随心所为,采用顺应生理机能,舒适、合理、灵活的执笔姿势。  关键词:执笔 姿势 五字执笔法 三指执笔法 执笔无定法  一、中小学生执笔现状  当前,中小学对“书法进课堂”备受关注,但苦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导致很多学校学生在书写过
期刊
职业生涯16年,她四次谋变,每次都是提前碰壁,然后更早转身。    嫩黄色的平底休闲鞋,露出脚趾;乞丐款牛仔裤,缀补着大面积的蓝色亮片,裤脚随意挽在脚踝处。  眼前这个小男孩般嘻哈打扮的龙丹妮,怎么看都不像是拥有三个“龙总”身份的人:华影盛视总裁、天娱传媒总经理、湖南卫视副总编辑。  她喜欢这种舒服自在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喜欢创新?这是天性吧,不这样我就不舒服自在。”她歪着头,有些调皮地笑了。
期刊
突围者的身份,存在于王利芬迄今为止的每一次人生重大选择中,不管是基于内心的呼唤,还是源于摆脱外在的羁绊。现在,她终于成了自由的创业者。一位朋友告诫她,“你一定要把自己看做一个孤儿”。    王利芬把手中正在吃着的饼干放下,指着面前苹果电脑的屏幕,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你看,这是最新的批评,这就是你问题的答案。”  她面对的问题是:从央视辞职到创办优米网至今,最不能接受的质疑是什么?  答案是她微
期刊
杨德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从艺经历:  1985年始从汪济时先生习《说文解字》。  2001年—200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  2006年—2009年入四川大學艺术学院师从李晟先生攻读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1989年至今,先后在西昌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
期刊
编者按:随着各类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举办,纤维艺术无论从材料、工艺、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在传统艺术表达多元化和跨界的纤维艺术理念逐步得到理解和认可的积极形势下,多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并开展相关研究,企业也积极融入,开展各种竞赛、展览,促进了纤维艺术整体水平的发展。纤维艺术作为基础教育、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文化,提高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年年有余”是其主要的精神寓意之一。自古至今,人們用鱼纹来装饰各种器物,留下了大量鱼形纹样作品。这些作品主要通过概括、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设计,更是人们在劳动中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喜悦和愿望。   本课源自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教学时,先通过木版年画拼图的方式导入课题,接着再继续拼摆游戏让学生在拼图游戏中认识构图的不同形式,然后
期刊
摘 要: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是一项流传了2000多年的“非遗”瑰宝,也是最古老的“声光影”的艺术。2006年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校一直秉承“民族情怀 国际视野 现代品质”这一办学理念,本着立足于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现代学子,鼓励师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儿童皮影教学引入课堂已有十多年。十多年来,我们立足美术课堂,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皮影文化,搜集实物资料,走访皮影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