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做节”习俗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变迁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有一被当地人称为“做节”的习俗。按当地习惯,节日期间村民广宴宾客,席间烹食狗肉,长期以来该节又被称为“狗肉节”。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究狗肉节与村民习俗的相关性,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关键词]做节 狗肉节 文化内涵
  乐平的“做节”习俗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保留着一项特殊的节日——村节,村民们习惯把该活动的举办称之为“做节”。在这里各村按祖辈定下的时间轮流举行庆祝活动,轮值“做节”的自然村要宴请村落群内其它自然村的村民,村民们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控制宴请规模,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在三水区,以乐平镇的保安村和黄塘村最为典型,这里的村民每逢村节均会在宴席上烹食狗肉,长期以来该节又被称为“狗肉节”或“香肉宴”。村民们认为该节比冬至重要,对于有“冬至大过年”之说的三水人来说,该节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据了解,在村节来临前的几个月,村民就要着手准备节日食材——狗肉,其来源通常由购买或饲养获得,具体数量根据各家经济情况而定,通常为2至6条。
  到了村节当天,只要你是,或曾是该村村民,无论你身处何处都会赶回村中过节,甚至还会召集身边的好友或同事一起回家过节。以乐平黄塘村①为例,近年来,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村节当日都有数万人齐聚黄塘,共度村节。从三水城区至黄塘的公路旁,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有广州的、南海的、深圳的,甚至还有来自香港和澳门的。由于村里没有专用停车位,在乡村里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停满车辆。
  在轮值“做节”的村子内,人头攒动,狗肉飘香,不少村民就在民居小院内或大门口架设灶台专门用于烹饪狗肉。晚宴前夕,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陆续到来,并向村民问候或致谢;而村民则一边回礼,一边准备饭菜。场面非常热闹,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
  客人到来后,有的坐于院内聊天,有的趁饭前闲暇时间走访亲戚,也有部分摄影爱好者好奇地四处游走,捕捉镜头。村民们经过一天的准备,周围的亲戚、朋友也都陆续到来,随着晚宴时间的到来,迎来了村节最热闹的时刻。宴席中常吃的食物除了狗肉,还有鱼肉、鸡肉等各式菜肴,每桌一般都配有酒水,常备的有白酒、啤酒或饮料。当热腾腾的狗肉送到桌面时,宴席基本就可以开始了。
  传统的“做节”习俗
  乐平现居人口大部分是南宋以后陆续迁徙至此的,据《三水禤氏族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始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南海郡三江都碧湖坊,又于明景泰年间分入三水,繁衍十余乡”,保安村《陆氏族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五由珠玑巷迁到三水乐湖”。以上族谱记载的迁徙史在黄塘村和保安村也得到受访者的普遍认同,但“做节”习俗始于何时尚未发现史料记载。据受访对象口述,多数人认为“做节”习俗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清朝中期。该时间并非开村时间,而应该是村落群基本形成的时间,因为各条村轮值“做节”时间的主次安排与村子间相互关系及开村先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只有在村落群初步定型后才可能形成这样轮值“做节”的习俗。
  每逢村节,村民们要举办一系列活动,借此祈求福祉,联络亲情,增进友谊。通常很多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合为一个村委会,而每个村委会就相当于一个村落群,在该区域内的每条自然村(或村民小组)都会轮值安排吉日主持“做节”活动。轮值的村子由近年刚结婚的家庭负责“做头”,主持宴请活动,负责主要经费,他们也会竭尽所能办好该活动。以保安村和黄塘村为例,此二村分属于两片不同的区域,两片区域内的各条自然村都有着不同的“做节”时间安排,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做节”文化圈。在该圈子内,村民们根据各村建村的先后或辈分的不同安排具体的“做节”时间。该习俗一年中最隆重的是农历九月十五,在当地倍受重视,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为“做九月十五”,重视程度远超过“冬至”。其次是八、九月和正月的吉日也有“做节”活动,但活动场面不如农历九月十五隆重。
  在老一辈村民的印象中,每逢村节都要举办“迎神②”、“拜神”、“送神”、“宴请”等活动,宴席中以橄榄、酸姜、鸡肉、鱼肉为主,烧酒助兴。通常,村民会在“做节”的前一天派“喃呒佬③”去祠堂或庙宇“迎神”,夜里把神像迎到村中祠堂,“做节”当日族人在祠堂举行“拜神”仪式,下午筹备晚宴进行庆祝,晚宴过后又请“喃呒佬”将神像送回庙中,或直接送往下一个轮值“做节”的村中祠堂。
  保安村的“做节”习俗
  乐平镇的保安村和黄塘村地理位置相近,习俗相似,都有“做节”习俗,都吃狗肉;但是谈到“狗肉节”大家都首先想到黄塘,对于保安村则不甚了解。其实保安村的“做节”习俗保存得更为完整,但为什么黄塘村的“狗肉节”却更具知名度?原因不仅在于黄塘村“做节”时食狗肉的鲜明特征,还在于该村每次“做节”都大宴宾客,宴请范围远远超出村落群。参加人员除了本村及邻村的亲戚、朋友外,凡是与本村有联系的人均可参与。由于食客较多,规模较大,现在的黄塘“狗肉节”已成为三水人所熟知的重要节日,而与之相邻的保安村正因为少了以上两个要素而鲜为人知。
  现在的保安村,共有21个村民小组,户数1278户,户籍人口4213人,外来暂住人口1460人。辖区内的布东村“做节”时间为农历9月15日,布西为农历9月13日、布北为农历9月15日、黄上为农历9月18日、黄南为农历9月18日、中一为农历9月16日、中二为农历9月13日、南麦为农历9月14日、唐家为农历9月15日、高家为农历9月10日、新村为农历9月11日、坳头为正月26日、涡南为农历8月15日、涡北农历8月14日、地岗农历8月12日、上村农历8月11日、麦岗农历8月13日、麦岗新农历8月14日、迁坑农历8月12日、小陆坑农历8月14日、新布(三峡移民村)无“做节”习俗。从调查中了解到“做节”的村子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做九月十五”的是布东村和布北村,此二村在村落群中分别被称为“大佬(哥哥)”、“细佬(弟弟)”,布西村被称为布东村的“契仔(干儿子)”。这说明以上各村子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解释了为什么布东村和布北村“做九月十五”最为隆重,这和他们在村落群内的地位密不可分。   “狗肉节”的形成
  “狗肉节”是人们对乐平镇部分村落“做节”习俗的一个通俗称谓,主要源于节日期间吃狗肉的鲜明特征。在三水区有“做节”习俗的村子很多,但每逢村节均烹食狗肉,并长期坚持形成习惯的主要集中在三水区乐平镇,其中以黄塘村和保安村④最具特色。
  “狗肉节”源于“做节”习俗,但绝不等同。村节早已有之,而“狗肉节”作为村节的衍生品现在也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狗肉节”的形成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初,受战乱影响,一群难民逃亡,落脚于此,为纪念这一天,村民便每逢该日就举办“做节”活动,烹狗待客,逐渐就形成现在的“狗肉节”。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四处逃亡以躲避战乱,待到重返家园之时,庄稼已被破坏,村民无粮可食,正在大家苦恼之时,村民看到几条恶狗正在糟蹋仅剩的粮食,一怒之下将狗捕杀,食之,当天正是农历9月15日。
  以上两种说法以后者居多。吃狗肉的习俗在三水乐平镇虽然比较常见,但并非所有乐平人都能接受,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吃,甚至十分排斥吃狗肉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不忍杀害或食用,但在战争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开始食用狗肉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地人为纪念以前的艰苦岁月,便在“做节”期间烹食狗肉,形成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做节”习俗早已存在,而“狗肉节”的形成是在“做节”习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时间晚于“做节”。二者活动时间基本相同,内容相似,主要区别体现在菜肴的选择和宴请的规模方面。
  近年来,“做节”习俗逐渐简化,突出了“宴请”环节,而选用的食物则变得更为丰富,有不少村子形成了节日当天烹食狗肉的习惯,宴请规模及影响力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做节”活动。尤其是黄塘村,其“做节”的说法已逐渐被“狗肉节”的声势所掩盖。
  “做节”习俗的文化变迁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做节”习俗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日军侵华是一个重要节点,在此之前保安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做节”习俗,轮值时间的安排秩序井然,当时也并未出现食狗的风气。经历抗日战争后,乐平镇渐起食狗之风,并与传统的“做节”习俗融为一体,传承至今。另外一个节点是文化大革命,“做节”的习俗在文革期间基本销声匿迹,曾一度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这一民间习俗才得以复兴和繁荣。
  时至今日,“做节”习俗已简化为以宴请为主的节日活动,在食品的种类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宴席中的食材种类更加丰富,狗肉作为一道较具特色的菜式虽然不被所有人接受,但依然吸引着不少食客的注意。另外,“做节”的轮值安排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出现数条村子同日“做节”的情况,高度集中的人流量及狗肉烹饪过程中香飘四溢的情景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狗肉节”的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之前,三水各地由于经济条件差,“做节”所配的菜肴都很简单,有时候甚至吃不上肉。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物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他们开始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并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文化——“狗肉节”。现在的“狗肉节”较以往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开放性。在宴请过程中,不管是同事或朋友,也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里的村民都乐意邀请,他们不担心人满为患,反而会以客多为荣。因此,每逢“狗肉节”黄塘的村民都希望有更多的客人前来助兴,少的有四五桌,多的达三十多桌。另外,部分村落群轮值过“狗肉节”的习俗较以往也有所改变,出现多条村同日过“狗肉节”的情况,该转变扩大了村落的影响力,也为村落群增添了节日气氛。2006年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五)乐平29个自然村举行盛大“狗肉节”,据村委会干部估计,以平均每户接待六桌计,约6万人参加了该活动,是村民总人数的十几倍。
  在乐平,食狗之风相对较盛,关于狗肉的一些谚语也颇为丰富,形容狗肉味香可口的有“狗肉滚三滚,和尚企唔稳”,记录狗肉食材选择的有“老猫嫩狗吃死人”,描述吃狗肉最佳时节的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等说法。
  其实,本地人并非都喜欢吃狗肉,有的甚至从来不吃,有的是因为个人饮食习惯所致,有的是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不忍食用。虽然在乐平很多人不吃狗肉,但也没有影响这里食狗的饮食习惯。
  三水的“狗肉宴”虽然分别在一年中的数个时点来举办,但最为隆重的是农历9月15日,即中秋之后的一个月,这一时间点不仅与“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说法不符,也和晚清以后习惯于冬季食狗之习俗不符。这说明乐平兴起食狗肉之风并非源自岭南地区早期食狗肉的习俗,也不同于周边地区食狗肉的习俗。根据村中老人的说法:“狗肉节”形成于战争年代,那时庄稼绝收,因没有东西可吃而选择狗肉,为了纪念那些特别日子而选择在每年“做节”时食用狗肉,以缅怀过去。这一说法正好为“狗肉节”时间的选择找到了根据,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
  “做节”是乐平镇较为常见的习俗,在不少村落依然保留。吃狗肉只是当地村民“做节”过程中在食材选用方面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将最具代表性的黄塘村和保安村进行比较后,发现保安村的“做节”习俗比黄塘村保存得更为完整,但是对外的影响力却不如黄塘。究其原因在于黄塘“做节”时广邀四方宾客,熟悉的,不熟悉的,只要能请到的都邀请到村中聚餐。客人越多,表示主人家的人缘越广,面子越大,主人家也会倍感荣耀。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与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除了体现出他们热情好客的一面,还是一项具有文化内涵的群体文化活动,村民可通过参与该活动来稳定、扩充、展示其各自的人际关系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仁湘.中国史前饮食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第74-81页;
  [2]邹卫东.岭南食狗习俗考[J].广东:广东史志,2003,(03),第53页;
  [3]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J].河南:殷都学刊,2006,(01),第105页;
  [4]叶春生.岭南风俗录[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第196-197页;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540页。
  作者简介:刘永辉(1979-),男,历史学学士,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民俗。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研究妇产科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2月内收诊的170例上肢手术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
目的:探讨两种化疗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肿瘤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我院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诊治的72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实验研
目的 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实施米诺环素辅助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将常规治疗法应用
目的 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进行关节镜疗临床效果和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8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研究
目的:分析孕期保健系统管理对孕产妇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实施分娩的60例孕产妇视为调查对象,以任意编号的方式纳入实验组和参照组(n=30).参照
目的 探讨运用中药成方-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脑
目的 就膳食疗法联合奥利司他治疗内分泌失调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治疗方案选取.方法 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治疗内分泌失调肥胖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成人 Still 病是一种以发热、畏寒、皮疹、关节肿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脾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 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 [1].由于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和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