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丝绵:延续千年的温暖记忆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u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作清水丝绵是旧时余杭家家户户都会的一项技艺,虽然使用的都是次品茧,但经过制作摇身一变,成了贡品级宝物。如今,会手工做丝绵的人越来越少,几近消失。
  余杭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当地人养蚕缫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周朝。在缫丝过程中,那些不能被抽丝的双宫茧则被制成丝绵,用来填充衣被取暖。因为制作丝绵的大部分工序都在清水中完成,故得名清水丝绵。
  在旧时的余杭乡间,万亩桑田似绿海,家家户户扯丝绵,而今这样的景象早已成为老一辈余杭人的记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围剿下,曾经作为贡品的清水丝绵未能摆脱被大众抛弃的命运,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如今主要存在于余杭区塘栖镇。在以前余杭人忙着做丝绵被的寒冬时节,我们来到塘栖,开启寻访清水丝绵的“温暖之旅”。
  老底子的丝绵被
  塘栖是江南著名的水乡古镇,清朝就已成为江南丝绸重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走在古镇街头,两边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不禁让人想起昔日的繁华。清水丝绵既然是塘栖的特产,走在街上自然不难觅得其踪影,且不说行人手里提着包装好的丝绵被,几乎每走几步路,就有一家制作清水丝绵被的店铺。
  随便走进一家,正好碰见店里四位上了年纪的大娘在扯丝绵被。本以为丝绵会像棉花一样一团一团,没想到却像一个开着口子的白袋子。“这是大绵兜。”见我们好奇,一位大娘主动解惑。她们各拿住大绵兜的一角,四下均匀用力撕扯开,两指多厚的绵层瞬间变成一张千丝万缕的“蚕丝布”。把几张这样的“布”错开叠放在一起,就做成了蓬松的绵卷,七八个绵卷再叠起来稍加固定就成了绵胎,整个过程与制作棉被的“弹棉花”全然不同。看着色泽洁白无瑕、质地柔软的绵胎,让人忍不住摸一摸,质地柔软,十分亲肤。“丝绵被既保暖又轻巧,比棉花被、云丝被透气,比羽绒被服帖,是老底子(以前)杭州人家里必备的物品。”一位大娘自豪地说,当年她出嫁的时候,娘家就为她置办了好几床丝绵被当嫁妆。跟棉被一样,丝绵被盖久了也会变得板结,这个时候就需要把丝绵重新拉扯一番,再添加一些新丝绵进去,整条被子又会蓬松起来,像新的一样。难怪在进店的顾客中,除了置办新丝绵被的,还有很多人提着旧丝绵被来翻新。
  一番了解后,不禁对这手工制作的丝绵被大加赞叹。一位大娘却打住我们,说:“这顶多算半手工,因为这些大绵兜都是用机器生产的,真正的全手工丝绵被,从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绵兜’、撑‘大绵兜’,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这样做出来的丝绵被柔韧性更好,盖起来也更舒服。不过,因为太费时费力,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全手工做大绵兜了。丁山河村八庄的俞彩根老人在家里开了一个小作坊,一直用着土法子哩!”
  功夫全在手上
  丁山河村很大,由东向西分为很多个庄,从一庄到八庄,沿着一条笔直的乡村公路向西延伸。因为俞彩根名气够大,找到她家完全不费工夫。
  这是一座四层小楼,比周围邻居家的房子都要高,门前有一条还算清澈的小河缓缓流过。走进院子,一根根竹竿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大绵兜,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蚕蛹味。与在镇上见到的那些用机器生产的雪白大绵兜相比,这些大绵兜的色泽略微偏黄。
  作坊就建在俞彩根家的后院,一个露天灶台上架着一只大木桶,60多岁的俞彩根正翻着木桶里装成袋的蚕茧,阵阵热气向上冒出。浸透水的蚕茧很沉,加上热气熏蒸,等把桶里的茧袋全翻一遍,她已经满头大汗。本来这些体力活都是男人干,可她丈夫身体不好,只能做些称蚕茧之类的轻活,所以出力气的活都由她包揽。煮茧是丝绵制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煮得太生或太熟都会影响到最后丝绵的质量。为了掌握火候,俞彩根不时把蚕茧捞起来扯一扯,等到蚕茧可以轻松扯开并没有结块的时候,就把它们拿出来放在地上,用清水冲,不时踩上几脚。“以前都是在家门口的河水里漂洗,那时水很清,把丝绵漂洗得很白,现在怕是白的也要漂成黑的。”俞彩根笑着说。
  冲洗干净的蚕茧被俞彩根送到作坊里,几位60多岁的老年妇女麻利地把蚕茧剥开,反套在左手上,捡去蚕蛹和其他杂质,套好四五个后再取下来在水里撑一撑,然后放在旁边的木板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俞彩根说,这道工序叫扯“小绵兜”。等小绵兜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被送到俞彩根面前,她用双手撑开后套在水缸里一个半圆形的竹弓上。每套一个,俞彩根都要仔细检查,确定上面没有杂质后再套下一个。一连套上七八个小绵兜后,就做成了大绵兜,取下来拧干,再用作坊里唯一的现代化机器——甩干机脱水,之后就被送到外面院子里晾晒。天气好时,只需要一天即可晒干,如果遇到阴雨天,就需要三四天时间。
  “制作清水丝绵的工序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很多工具,靠的全是手上的那点本事。”俞彩根说。淡季里,她的作坊一天能做30斤丝绵,旺季一天要做50斤,年收入大概在8~10万元,在当地,生活过得倒也富足。只是双手长期浸泡在冷水中,让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经常手指肿得老大。“每次去医院,刚卷起袖子医生就知道我是做丝绵的,满手的蚕茧味,怎么洗都洗不掉。”如今村子里还有一些人会做清水丝绵,但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俞彩根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做建材生意,二儿子在镇上开棋牌室,小女儿在镇上开理发店,没有一个愿意跟着她做丝绵。
  清水淡,丝绵长
  2008年,“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俞彩根也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年,清水丝绵又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配合当地政府宣传,俞彩根多次被邀请到各种展会上做技艺表演,她制作丝绵的照片也频频登上各大媒体,一时成了村里的明星人物。
  很快,想合作办厂的、请她做代言的人纷纷找上门来,都被她一一回绝。俞彩根说她在这个小作坊里做了20多年的清水丝绵,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前的作坊是什么样,将来也会是什么样,不想有什么改变。生活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只是作坊里多了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了方便他们参观,俞彩根把原来高低不平的泥地硬化成平整的水泥地,还添了几口塑料水缸,专让游客体验制作清水丝绵。
  就在清水丝绵成为国家级“非遗”后不久,俞彩根作坊的不远处,开了一家机器制作丝绵的作坊。只需把蚕茧倒进机器,就可以节省六七道工序。机器的轰鸣声吸引了很多村民看稀奇,不过当他们自己要添置丝绵被时,还是到俞彩根的小作坊去买,虽然价格要贵得多。
  也许,用现代化机械手段制作丝绵是一种必然。但幸运的是,俞彩根的小作坊并没有被时间湮灭,传统手工艺终究有现代科技无法取代的优点。虽然孩子们都没有学做丝绵,但是俞彩根一点也不忧心,“我觉得做丝绵特别适合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钱。虽然这点工资年轻人看不上,但人都有变老的一天,我不愁这门手艺将来没人做。”
其他文献
看似单调的色彩却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纹样,这不是魔法,而是林宇鸣用了三年时间浇灌出的﹁水泥之花﹂。  2007年的夏天,林宇鸣第一次踏进华新路32号。这间门前回廊和一楼客厅都铺着花砖的老别墅,后来被林宇鸣打造成了“32HOW咖啡馆”。在当时,估计林宇鸣自己也没有想到,7年后他会开始手工生产水泥花砖。  阴差阳错  难忘初见时的惊鸿一瞥,林宇鸣询问了房东花砖的来历。年轻的房东哪里说得出子丑寅卯,只依稀
手艺:制胭脂  等级:★★★★★  宝玉最早和胭脂扯上关系,是在小说第九回,他去家塾上学,向黛玉辞行不忘嘱咐“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第十九回,黛玉发现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片血渍,宝玉解释“只怕是刚才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一点”。黛玉嗔怪“你又干这些事了”。可见,宝玉做这些事有些时日了。  第四十四回“平儿理妆”,有详细用法:平儿扑了茉莉粉,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
2013年9月,考古人在西安咸阳发现了唐代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墓,这一重大发现又一次激发了民间对古代生活的探秘。从饮食起居到服饰穿着,中国古人背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千古悠悠,历史长河淘尽风流人物。除了儒雅的文人名士之外,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铁骨柔情的江湖侠客、巧夺天工的技艺匠人……不同的身份拥有的生活方式各具韵味。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向往各具風韵的古生活,从而将古元素注入当代生活中。有人专
现代的人们,多将风筝视为文化娱乐用品。然而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的。  相传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时期,汉将韩信率军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进行决战。韩信命人用牛皮制作了一只大风筝,于夜间腾空而起,飞到楚营上空唱起楚地之歌。悲怨委婉的曲调,唤起了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楚军不战而溃。  还有一则故事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为了取乐,下令让囚
能够亲手为兔子接生,也能够手持刻刀篆刻风雅。张弘呈说,这样的生活要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其中。  “神经病都喜欢说没得神经病的人有神经病。”——张弘呈  用弘呈兄曾经的朋友圈签名来作为开头,感觉还挺合适的。说起来,一个热爱治印的人,总归是有些孤独的。好在,他的身边有一群来自天南地北、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相聚。还有家里那只曾被他亲手救活的兔子相伴,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凄凉”了。  话说弘呈兄很有爱心,虽说面
作为80后烧陶人,冷赟玲入行至今已有12年,深受业界关注,拥有无数光环:作品连连入选《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并进入世博会苏州馆展示……  她的工作室太湖窑创立于2006年。“太湖窑,就是以太湖湖底淤泥为原料烧制陶瓷的窑。”历经千万年历史的太湖,湖底沉泥拥有高度粘性与丰富矿物质,配入本地高岭土,加上她调制的釉色,经高温烧制,可得一种青灰色质密如玉的陶瓷胎质。为回报太湖的恩赐,她起名为“太湖
在上海浦东的黄金地段拥有一座江南私家园林是种怎样的感觉?“一箱”创始人施珏女士或许最有发言权。这位古代织绣品收藏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她与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座遵循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修建的私宅中。春去春回,已经十余个春秋。  做梦造园  “那还是2002年,在上海四处找房子。终于在一片西式别墅里,找到尽头位置的这一处,可以营造出一座封闭式园林。我看中的不是这套别墅,而是附带的这片空地,可以依照
文明不管走了多远,乡村都是人类的母体;现代人不管走了多远,都是从乡村走出的孩子。如今,让我们停一停匆匆前行的脚步,回头望一望,那生养我们的农村,那远离打工父母的留守儿童。  初秋的一个周末,由重庆联通携手《中华手工》杂志举办的第三届“爱心手工·联通你我”公益活动走进了重庆酉阳楠木桩村,为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一场妙趣无限的手工活动,也为村民带来一场农村在地化文创发展的沙龙讲座。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
琉璃是什么?  琉璃是一种古法材料,它工艺独特,价值位于珠宝、黄金、玉器之首,在接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一直仅供皇室使用,并一度工艺失传。如今,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成的台湾琉璃已成琉璃市场的主体,简单地说,这类琉璃是玻璃的一种,是以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高温烧制而成的艺术品。  在上海,有这样一间琉璃工作室,不仅让你了解琉璃,还教你制作琉璃。他们剥开琉璃神秘的面纱,以扫盲班的姿态,把人们带入一个韵味
在揖美好店發现《中华手工》  您可以在以下地方购买